同一道“菜”,为何“味道”迥异——从“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对比分析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6196479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49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一道“菜”,为何“味道”迥异——从“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对比分析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同一道“菜”,为何“味道”迥异——从“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对比分析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同一道“菜”,为何“味道”迥异——从“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对比分析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同一道“菜”,为何“味道”迥异——从“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对比分析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一道“菜”,为何“味道”迥异——从“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对比分析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改纵横 名人名篇 【 研究背景】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节小学数学公开课 “ 三角 形的内角和” , 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的注意 。执教 教师期望学生通过度量发现三角形的 内角和等于 1 8 0 , 便 让每个学生随意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个内角的 度数, 然后把各个角的度数加起来。 然而, 大部分学生测量的 结果都不是 1 8 0 。 。教师就通过投影展示少数学生测量结果 是 】 8 0 。 的“ 作品” , 然后得出结论。不料, 有的学生开始反驳: “ 老师, 大多数 同学 的三角形都不是 1 8 0 , 你 为什 么却 同意 少数几个同学的结果?” 教师连忙解释道: “

2、因为你们的测量 存在误差,如果你们测量准确,也会得到三角形 内角和为 1 8 0 。 。 ” 然而学生却不依不饶: “ 就算我4 1“ - j rj 量准确, 得到三角 形的内角和为 1 8 0 , 我们班上 3 0多个同学测量的也是成千 上万个三角形中的很少一部分,这怎么就能说明所有三角 形的内角和都是 1 8 0 。 呢?” 这时候教师无言以对了, 只好说: “ 等你们到中学后就可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 8 0 , 现在 你们只要记住这个结论”这一教学片段引起了我的思 考 : 为伺课堂会出现如此 “ 尴尬” 的局面? 难道小学数学教学 只要让学生记住结论? 课堂中的探究就是一种摆设?

3、中小学 数学教学有哪些差异? 其实 , “ 三角形 内角和” 在中小学的数 学教材里面都出现过 ,这使我对这一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 。课后 , 我通过研读教材 , 发现多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 都是让学生用量 、 折 、 拼的方法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 通 过访谈,发现多数小学数学教师不知道中学数学教材里这 一内容是如何编排的 ,更不知道中学教师是如何进行教学 的。 为了便于研究, 我将这位小学数学教师的课例和中学数 学课堂中的常规教例呈现出来 ,从中比较中小学数学教学 的差异 ,从做好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的角度提出自己的 几点思考和建议 。 4 翻 5鹦 嘲_r _ 斗 , 为 何 味 道

4、 “ 从“ 三角形 内角和” 一课 安徽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 【 课例呈现】 “ 三角形 内角和 ” ( 小学版) 1 创设情境。 出示多媒体课件 , 讲述小故事 : 这是一个直角三 角形 , 1 、 2 、 3是它的三个内角 ,平时 ,它们三兄弟非常 团 结 。 可是有一天 , 2 突然发起脾气来, 它指着 1 说 : “ 你凭 什么度数最大? 我也要和你一样大! ”1说: “ 老弟, 这是不 可能的,否则 , 我们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 “ 为什 么?” 2很纳闷。同学们 , 你们知道其 中的道理吗?学了今 天的数学知识以后 ,你们就会知道它们三兄弟之间的关系 了 ( 板书课题 : 三角形

5、的内角和 ) 2 合作学习。 ( 1 ) 小组分工: 测量、 指导 、 记录 ; ( 2 )用量角器测量你4 i q i 组内的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 数 , 并记录下来 ; ( 3 ) 最后要求计算出三个内角的和 。 3 验证三角形内角和。 ( 1 ) 学生汇报 、 展示验证方法 ; ( 2 ) 教师演示各种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过程。 4 得出结论: 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 8 0 。 。 “ 三角形的内角和” ( 中学版 ) 1 做一做: 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 , 试 着拼一拼 , 能有什么发现? 2 在独立拼接后 , 小组交流拼接的方法 , 发现结论。 ( 让学生通过拼

6、接 、 观察 , 初步得出 : 三角形的 内角和 等于 1 8 0 。 ) 3 教师选定两种有代表性的拼接方法展示。 睡 嘲 课改纵横 名人名篇 数学证明的兴趣和掌握综合证法的信心,在这一过程中学 生演绎推理能力也 自然得到发展和提高。 在教学中, 教师引 导学生探究发现 “ 为什么添加这条平行线?平行线在不同 的证明方法中起到了怎样的一个共同作用? ” 从“ 一题多解” 到“ 多法归一” , 引导学生对数学方法规律的总结 , 对提高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 同一教学 内容 , 在小学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式 , 而在 中学却运用推理证明的方法,这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 展特点和学生的思

7、维发展规律 。 但我认为 , 在学生可能接受 的情况下, 小学数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不能将教学 只停留在动手实践的层面上。 因此 , 要努力向中学数学教师 学习 ,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 让学生经历从特 殊到一般的思维历程 。 教师先从长方形的内角和是 3 6 0度人手 ( 在小学就可 以把它看作公理 ) ,将它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 让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 8 0度 ;再引导学生将 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分别通过作高来分成两个直角三 角形 , 这样得出其内角和也是 1 8 0度; 最后 , 让学生归纳出 任伺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 8 0度。有教

8、师认为这样的教学 其实是在“ 循环论证” , 但我认为在小学阶段是可行的 , 学生 完全可以接受 , 这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 也让小学的数学 课散发出浓浓的“ 数学味” 。 【 问题思考】 “ 三角形的内角和” 这一教学 内容 , 在中小学的教材里 都有 , 但教师教学设计的思路却不同。同一道“ 菜” , 为何味 道迥异? 中小学数学教师如何相互学习, 才能更好地做好中 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我通过调查、 访谈学生, 了解到有相 当部分初 中学生感到中学数学的内容多、 难度大 , 这就使学 生感到学习数学困难。 从而产生畏惧感, 甚至失去了学习数 学的兴趣 。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9、 但最主要的根 源还在于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 。要解决这一 问题 , 必须靠中小学教师共同努力。 1 学 习兴趣 的衔接 问题 学习兴趣是对学生学 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 近或认识的倾向。如对数学有兴趣 ,则能唤起学生的求知 欲 ,能推动学生去克服学 习上的困难。小学版的教学设计 中, 教师通过“ 创设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放手让学 生用 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 但感觉整节课没有重点, 这对学 习有困难的学生就意味着放弃。 在中学版教学设计中, 教师 采取 “ 以旧引新” 的方式引入 , 为学生架起 了“ 旧知” 与“ 新 知” 的桥梁。 由于中学教师更多关注学生逻辑思

10、维能力的培 养, 把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 , 让不少学生听到数学就 头痛 , 对数学学 习 “ 望而生畏” 。因此 , 小学数学教师要更加 关注学困生 , 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 中学数学教师要使课堂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 ,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衔接工作。 6 ) 啜 晖 啜 啊 o 2 教 学 内容 的衔接 问题 从整体上讲 , 小学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 , 中学数学 是小学数学的延伸和发展 。小学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和技 能的教学 ,为中学数学的教学作好孕伏 、渗透和铺垫的工 作 。 从这两节课中可以看到, 小学数学课堂是通过让

11、学生量 一量 、 画一画 、 拼一拼 、 折一折得到一些几伺概念 , 往往侧重 于计算, 缺少逻辑论证 , 而学习中学平面几何的关键在于需 要逻辑推理论证的能力。可见 , 在小学数学教学 中, 需要充 分挖掘教材里潜在的逻辑推理素材,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 中学数学教学也要基于学生 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 , 而不能“ 另起炉灶” 。 3 教 学 方法 的衔接 问题 目前 , “ 衔接” 上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的严重脱节。 从 这两节课 中, 我们可以发现: 小学教学进度慢 、 坡度缓 , 而中 学教学进度 陕、 坡度大; 小学重感性知识 , 口头回答 问题多, 而中学重理性知识 , 书面

12、回答多 ; 小学强调直观演示 、 偏重 形象思维 , 而中学强调推理论证 , 偏重抽象思维 。由于长期 受到小学教学方法的影响 ,许多学生刚进中学就感到不适 应。 因此 。 小学教师也要不断了解中学数学课堂中采用的教 学方法 使学生的后续学习更有“ 后劲” 。而小学采用“ 生成 式” 教学,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 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 到充分调动 , 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中学数学教师来说 , 也是值 得学习和借鉴的好方法。 【 几点建议】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我认为要想更好地搞好数学 教学 , 数学教师 、 教研部门和教材编写者就要不断改进 , 从 而形成合力 , 使中小学数学教学真正实现

13、“ 无缝对接” 。 1 中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 , 多从学生的后续知识发 展考虑 ,往往通过设置不同的变式练习来提高不同学生的 学习水平 , 对于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发展教学重视不够。 作为 一名中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思考 : 学生以前都学过哪些知识? 哪些知识可以为这节课服务? 要不断研究小学数学教材 , 能 够从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去设计课堂教学。小学教师也要研 读中学数学教材 , 整体把握教材, 了解小学数学教材中哪些 核心知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更具有价值。 2 教研部门要多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主题教研 活动 , 为一线教师搭建相互学 习和交流的平台。 中小学教师 要走进对方的课堂 , 了解各 自的教学特点。 中学教师要学习 小学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灵活调控课堂, 合理 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小学教师要学习中学数学教师课 堂教学的严谨性 。 3 目前 , 许多版本的中小学教材缺乏系统性 。因此 , 建 议中小学的教材编写组成员在一起编写教材 ,避免教学内 容上的重复 , 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 责编金铃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