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礼仪与用餐文化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944574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餐桌礼仪与用餐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餐桌礼仪与用餐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餐桌礼仪与用餐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餐桌礼仪与用餐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餐桌礼仪与用餐文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目:请结合传统用餐文化评价当前餐桌礼仪和用餐文化浅谈餐桌礼仪与用餐文化的变迁浅谈餐桌礼仪与用餐文化的变迁1010 级公管级公管 2 2 班班 蒋云娥蒋云娥 2010401204020104012040中国的餐饮礼仪可谓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中华五千年的用餐礼仪一直延续至今,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的融合,用餐礼仪不断变迁。说真的,中国人的餐桌真真切切不只是单纯的吃饭桌子,这里面的文化可有讲究啦,条条框框无巨细,但面面俱到,实在太杂太繁琐啦,具体细节在我们孩提时代的启蒙教育中就已经掌握得八九不离十啦,忽略不细谈。对于这个题目作者我表示涉及面太广压力太大没有切点,无奈之下就只好各举一例浅

2、谈一下传统餐桌文化在当今的保留与变化,望恩师不嫌弃。先说说保留保留,中国人的请客吃饭-聚餐共食。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和,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比方说中国菜,无论煎、炒、蒸、炸、拌,几乎无不是将主料和作料混在一起下锅上桌,决不会像西方人那样,鱼是鱼,肉是肉,盐巴是盐巴,胡椒是胡椒,分得清清楚楚。一些大菜名菜,如全家福、佛跳墙、霸王别姬(甲鱼炖鸡),更是多种主料的和合, 早已彼此不分。又比如筷子, 也是“一团和气”。两根筷子夹住一块食物,一如两人面对一只饭桶的那个“飨榔”字,本身就有“共食”之意。所以,用筷子给客人夹菜,既客气,又和气,既稳重,又文雅,

3、哪像西方人进餐,用刀子切像屠宰,用叉戳像攻击,还冷冰冰的,一点儿人情味也没有。可见,吃饭也是文化,餐桌上的学问也不少。不过,最有中国文化味儿的,还是火锅。火锅简直浑身上下都是中国文化:火锅热,表示“亲热”;火锅圆,表示“团圆”;火锅用汤水,表示“以柔克刚”;火锅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东西,调味不拘南北,表示“兼济天下”;火锅荤素杂糅,五味俱全,又体现了“中和之美”。更重要的是,火锅最能形象直观地体现“在同一口锅里吃饭”这样一层深刻的意义,而这种“共食”又不带任何强制性,每个人都可以任意选择己之所好烫而食之,正所谓“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所以,北至辽沈,南达

4、广粤,西入川滇,东到江浙,中国人几乎无不爱吃火锅。作为饮食方式,火锅可以多人合吃,也可以一人独食,然而独食者又何其寥寥。在火锅馆里,我们实难见到一人独食者。这不仅是为了省钱,更在于独食无趣。一般地说,中国人是不喜欢独食的。在公共食堂和自助餐厅, 也常见人们三五成群,聚而食之。在中国人看来,独食难肥,共食才能汲取营养;独食无味,共食才会其乐无穷。如果不得已而自斟自酌,就要在想象中与人共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因为“酒逢知己千杯少”,一个人喝闷酒,只会“借酒浇愁愁更愁”。这就显然是文化所使然了。何况火锅还把火直接端上了餐桌。我们民族很早就学会了用火,所以在中国文化看来,用火与不用火,火食与

5、不火食,是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分野。更何况,吃火锅不但是“火食”,也是“伙食”。想想看吧,围在一起吃火锅的,不是家人,便是伙伴,不是兄弟,便是朋友。尤其是在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三五友人,围炉共酌,传杯送盏,浅饮低唱,真是何其乐也! 白居易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怀疑那是邀朋友来吃火锅的请柬。“呜呼,聚而食之有百弊而无一利。”柏杨先生曾在文章中如此批评国人共食的习俗。然而经过西方文化的百年冲击,国人却始终没有改变这一既“不卫生”又“不公平”的饮食习惯。原来火锅中热腾腾翻滚在一起的蔬菜鱼肉,实实在在是中国文化最形象的体现。国人的爱聚餐、喜共食、讲和

6、合,都可以从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中找到根由和解释。再谈谈变化变化吧,餐桌上的艺术混搭生活方式的再组建。这些年来,中国很多城市中各色餐馆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开张。人们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寻找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通过了解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体验不同的餐饮文化,滋养着我们的精神生活。这样的时日里,不同的价值观,也如各具特色的美味一样,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替代,而是共时性地并存着。这种混合的味道,正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不同的生活观念,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特色物品,它们穿越地域与时空,急匆匆地挤进了我们的生活。为了适应这个不同以往生存背景的环境,它们在有意识地改变着自己;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为迎接更多不同的“味道

7、”而释放空间,并推动它们的发展,使它们在相互碰撞和彼此渗透过程中,逐渐成熟。国人都羡慕外国人吃西餐时无时无刻不显现出的优雅和绅士,然却极少人能够真正地如出一辙。原因很简单,不同的文化浸润使然。如西餐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坐定后,男士方可入座。离席时,男士应帮助隔座女士拖拉座椅,这一西方人认为天经地义的礼仪,中国男人做起来总会稍欠自然,这就要归因于中国长久以来男尊女卑的思想。西餐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而中餐则大兴劝酒,甚至猜拳、吆喝。因此由于内在文化的不同,不同的风俗礼仪、饮食习惯在相互融合时往往不会照搬照就,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加以重组、改良。如红酒在中国成为流行饮料已有十多年,从包

8、装到味道,都尽可能地模仿西方红酒,但我们仍用自己所喜好的方式去享用它。加冰块、话梅或加入其它饮料,为的是淡化中国人不习惯的那种酸味。也或是大家斟满杯后一饮而尽,不醉不归。这里我们取其形换其意,把红酒及红酒杯从它的文化背景中剥离出来,填入中国传统的酒文化。而它在我们酒桌上的出现,更具有现代生活和西方时尚的象征意义。无独有偶,茶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的适应过程也是如此。茶饮料始于东方,正如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提到的:“至于饮茶一道,其本身亦为一种艺术。有些人竟至有崇拜的精神。吾们有专门谈论品茗的著作,有如专事谈论熏香、酿酒、假山石的著作。饮茶的通行,比之其他人类生活形态为甚,致成为全国人民日常生活的特色之一。” 人们感性地、艺术地去欣赏它,并逐渐形成了愉悦精神的茶文化。而西方人仍然理性地把茶仅作为一种保健饮料来接受。总之总之,围绕餐桌上的变化,管中窥豹,小中见大,不难理解文化适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文化相互冲突和抵触时,肯定会有阵痛和不适,但不用担心,文化自身的创造力会以合适的方式,让外来的或新生的事物融入同一个生存背景,并使它和这块土壤逐渐融合,形成全新的和谐状态。这好比嫁接的果子,经过基因重组繁衍出新的优质生命体。它们亦中亦西,亦旧亦新,虽然怪异,却和谐共处。这虽不是文化适应的最佳状态,但它预示文化多元共处的最佳状态的必然到来,我们可以怀着喜悦的心情期待,哈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