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对东北婚俗的影响范文彬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937104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儒家文化对东北婚俗的影响范文彬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儒家文化对东北婚俗的影响范文彬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儒家文化对东北婚俗的影响范文彬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儒家文化对东北婚俗的影响范文彬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儒家文化对东北婚俗的影响范文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儒家文化对东北婚俗的影响范文彬(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儒家文化对东北婚俗的影响范文彬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 摘 要 几千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不断地兴衰更替,在中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 却不断向东北地区传播与渗透。儒家文化在东北地区却不断地为历代统治者所接纳,从而对 东北的民俗不断地产生影响。就婚俗而言,从汉代仪礼士昏礼的“六礼”传入东北,至 晚清时期仍然保持着“六礼”形态,这是儒家礼仪文化自汉代以来在东北地区不断传播的结 果。我们看到儒家文化生命力的同时,也看到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东北婚姻民俗所呈现的多彩 的形态。 关键词 儒家文化;六礼;东北婚俗;影响 引言 研究东北文化的人都知道,东北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

2、联系,虽然东北这块土地上人 类的出现并不比北京猿人晚多少,但几千年来不断地上演着各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兴衰。并没 有像中原地区那样形成一种文化(华夏文化)的长久延续。这种少数民族的不断兴衰更替并, 没有从本质上受到中原主导文化儒家文化的渗透。而民间风俗的形成,除了生态环境 的因素之外,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个重要因素。班固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 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1,风和俗在古 代是分说的,班固是说,民俗的形成决定于两个因素,即生态环境影响和统治者的思想引导。 特别是婚丧二俗,早在北魏太武帝时期就有不少统治者的直接引导的事例,

3、如太武帝真君九年 (448)十月癸卯诏、文成帝和平四年(463)十二月辛酉诏、孝文帝太和二年(478)五月诏等都是 针对风俗而发布的。2(P56) 一、儒家文化对东北各民族婚俗的早期影响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开始正式成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因此,儒家文化也就是成 了中国历代统治者所崇尚的文化,它不仅影响了我国两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影响了我国两千 年来的民风民俗。 儒家文化影响东北民俗的最早记载是后汉书陈禅传 。陈禅在汉安帝(在位时间: 107124)时代曾任辽东太守,他治理当时东北的少数民族最大的特点是竭力宣传儒家思想, 进行感化教育,在匈奴单于请汉使来辽东郡时,陈禅教他们“学礼仪,为

4、说道义,以感化之。单 于怀服,遗以胡中珍货而去。 ”3这里说到的的礼仪,自然是儒家的三礼周礼 、 仪 礼和礼记的内容,这其中仪礼士昏礼中就有详细的婚姻礼仪。在其后,虽然东北 各民族的婚俗各有特点,但“在乌桓南迁入塞、鲜卑南迁近塞后,婚姻风习都发生了较大的变 化,特别是接受了汉族生活习俗的许多影响,有些地方甚至完全汉化了。 ”4(P318)从汉末一 直到公孙氏政权前期,开始出现一次汉族北上的高潮;在东晋末期到十六国时期又出现了第二 次汉族北上的高潮。在北上的汉族流民中有一部分士大夫,他们是汉族文化的传播者,他们为 改变“胡风”而传“华风” 。儒家思想在东北地区扎下了深厚的根基,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

5、 发展,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5(P561)。 到了唐代,唐太宗对儒家思想大力提倡,并钦定五经正义,使儒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 时期,同时对当时东北地区的渤海国有很大的影响,据旧唐书渤海传记载:渤海国的大 钦茂(在位)。时间:693792)即位后,便派人入唐,求唐礼等代表儒家经典,其后,渤海王庭 每当有吉、凶、军、宾、嘉等五礼活动时,便依唐代时的儒家礼仪举行。6 其后,统治东北地区的辽代契丹人,他们既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礼仪(母系社会的一些遗风),又 有儒家仪礼士昏礼的某些仪式,如“六礼”中的“问名” 、 “纳吉” 、 “纳币” 、 “请期” 、 “亲迎”等。7(P109)。此外,从辽代墓志的铭

6、文中也可看出儒家经典对契丹婚姻观念的影 响。如耿延毅妻(统合三十年)中写道“易曰:有天地然后有夫妇,盖乾坤定而阴阳分, 男女生而婚姻作。肇起人伦之本,区别恩义之端。生则保宜家之吉,固敦欢好;没则怀同心之恋,是兴论撰,则夫妇之意大矣。 ”很明显,这是儒家五经之一的周易 “天人契合”正统的 婚姻观,周易以自然解释人事,又以人事契和自然。所以天与人是一致的。还有,属名道 宗的圣宗仁德皇后哀册(大康七年)也有这样的话:“坤顺而正,承乾以行,月随而运,续日 之明,阴体至静,阳用而生,后德中助,帝功大成。 ”8看得出,契丹人对周易的阴阳合和、 阴阳相生的婚姻观念非常认同。可见其受儒家影响之深。 金代文化虽

7、然保留了女真族的某些文化传统,但基本上是继承辽宋的汉族文化。金熙宗以前, 长期处于战乱,金代各个文化领域的成就多出现于金世宗以后的时期。其后,北宋儒学逐渐在 金代文化思想中占统治地位。金初行科举,即以“经义”取士。金熙宗在上京建孔庙。金世 宗、章宗力崇儒学。以女真字翻译儒家经书,学校以论语和孝经为必读课本。所以 金人的婚俗也受到宋代儒学的影响。 明代,汉人实现了对东北全境的真正统治,特别是辽东地区,汉族占主要成份,所谓“华人十七, 高丽土著、归附女真野人十三” 。大都是入居东北的内地官员及其家属,所谓“徙江淮齐鲁 之民居之” 。9所以,东北地区的民俗已经与汉人无异。洪武十七年(1384 年),

8、明朝政府对辽 南地区的儒学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置辽东都指挥使司儒学,设教授一员,训导四员,金复海盖 四州学正一员,训导四员。复命皆立孔庙,给祭器、乐器以供祀事。 ”10直至嘉靖元年,辽东 都司的儒学已经全面铺开。而且东北所以,明代是自古以来汉文化在东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 东北地区已经和内地一样,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此时,在受到了汉族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 下,女真人除了一些当地婚俗外,婚俗大都依照仪礼中的“六礼”进行了。11随着满清 入关,内地往东北的移民日益增多,(1860 年起清朝开放东北的“封禁地”,以后又采取鼓励政 策,山东、河北及北方各地的移民大批迁入东北,至清末,移民累计超过 100

9、0 万。)东北地区 婚俗愈加汉化,康熙年间王奕曾修、范勋等纂锦县志言婚俗“俱与关内略同” 。从民国 年间出版的东北各地方志看,儒家经典仪礼士昏礼的“六礼”在当时婚俗中依然很普 遍。 二、近代东北婚俗与仪礼士昏礼的对应关系 1941 年出版的长春县志说到婚俗的 时候说“婚礼多依古制”,1934 年出版的奉天通志说:“古者婚礼有六,曰纳采、问名、纳 吉、纳币、请期、亲迎是也。今俗虽不延用其名,或次序先后亦不尽同,然往往犹得其遗意。 ”这就是儒家“三礼”之一仪礼士昏礼中的婚姻“六礼”,这就说明儒家的礼的文化 从汉安帝时进入东北之后,近两千来一直还有一定的影响。以 1927 年出版的通化县志 的记载最

10、为明确,现在我们和仪礼士昏礼(以下简称士昏礼)做一下比较:关于纳采, 通化县志说:“纳采,两家结婚,先由媒妁通信介绍。 ”12士昏礼说:“昏礼:下达,纳采, 用雁。 ”郑玄注:“达,通也。将欲与彼合昏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 择之礼。用雁为贽者,取其顺阴阳往来。 ”这是说男家派媒人去女家表达求婚之意,女家同意 后,则行“纳采”之礼,其礼物是雁。除了纳采,后面的几项仪式也有雁。雁的出现,具有重要 的象征意义。唐人贾公彦疏曰:“顺阴阳往来者,雁,木落南翔,冰泮北徂。夫为阳,妇为阴,今用 雁者,亦取妇人从夫之义。 ”13男女结亲,自然是阴阳往来了,这对于以阴阳为基本哲学相思

11、的中国人来说,是极为合情合理的。但是现在用雁的几乎没有了。 通化县志有奠雁礼节 “用生雁一对(无雁以鹅代之),以红缯交络之。 ”这是我们见到的近代婚俗中惟一提到的雁的 地方。 关于“问名”,通化县志说:“问名,媒妁开送两家男女出生年月日时,是为合婚” 。 仪礼 士昏 说:“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 ”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 ”媒人询问女子 的名字、生辰八字,以便回去占卜。即为“合婚”,是看看男女双方在属相、命相上是否相冲 相克,如属相上的“白马犯青牛,鸡猴不到头”之类。命相是据生辰八字推算出。也就是上文 所说的“合婚” 。这种风俗今天在一些偏远的农村还是有的。如赵本山摔三弦中有“合

12、婚”内容。关于“纳吉”,通化县志说:“纳吉,问名后,男家备办茶、枣、饰品,由媒妁偕至女家,女宾 设盛馔,宴席前,女与男亲族行想见礼,谓之装烟,男家赠以现金,是谓定婚,亦曰过小礼,或谓下 茶。并缮婚书两家各存一份,以为信守。 士昏礼说:“纳吉用雁,如纳采。 ”郑玄注:“归卜 于庙,得吉兆,使使者往告,昏姻于是乎定。 ”男方占卜后得吉兆,去告诉女家,婚姻于是初步确 定下来。其实,到现在一些农村地区“定婚”还是一件大事呢。上古纳吉礼只是用雁,近代以 来则主要是男家向女家“过礼”了。其中装烟一节肯定是受满族婚俗的影响。 关于“纳征”,通化县志说:“纳征,迎亲前一个月内行纳币礼,俗曰过大礼。 ”将定婚时

13、所 许女家之品物及定婚之现金于此时纳送女家,女家设盛宴以款待之。 士昏礼说:“纳征:玄 束帛,俪皮。如纳吉礼。 ”郑玄注曰:“玄 者,像阴阳备也俪,两也。 ”玄为黑色, 是浅红 色,像阴阳,而一对鹿皮,当然象征男女成双。无论布,还是皮,在周朝时都是可作货币之用,故又 称“纳币” 。近代以来则直接用现金了,现在要说“纳币”的话肯定是用人民币了。 关于“请期”,通化县志说:“请期,在纳征后或纳征的同时行之,俗谓送日子。关于请期。 ” 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 ”郑玄注:“主人辞者,阳倡阴和。期日宜由夫 家来也。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 ”男家用占卜择定了吉日往告

14、女家, 但不敢先自提出,而是请问女家主人,女方推辞,才告知。而所谓“阳倡明和”,现在也常以阴 阳历都是双数的日子是好日子定下了迎娶的良辰吉日,当然也有个别请人看日子的,因为近些 年“择吉”一类的书也时见于书店。婚礼的准备阶段至此告一段落。 关于“亲迎”,通化县志说:“亲迎,先一日,新郎衣冠齐整,由傧引导行千庙礼,并拜祖坟。 女家送嫁妆,陈列于婚室,谓之凉轿。至日,婿盛服至女家,由女弟迎伴至家堂行奠雁礼,至吉时 上轿晚举合卺之礼。 ”看士昏礼这一段:“期,初昏实四爵合卺。 ”这里的意思是 说,到了定好的婚期那一天,举行婚礼。所谓“昏”是个特定的时间,士昏礼贾公彦疏:“士 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

15、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 ”这也就是士昏礼 用“昏”字而不用“婚”字的原因了,后世时间有变,但昏这个说法还用,于是就有了“婚” 字。应该说在从迎亲直到入洞房的整个过程讲究是最多的,士昏礼中有繁琐的记述,但依 然延续至今的很少了。要特别说到的是“合卺”一项,这传的最为久远的一种仪式,也就后来 的交杯酒。 礼记昏义:“合卺而 ”孔颖达注曰:“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 一片以 ,故云合卺而 。 ”13“合卺”的原意是用一瓠瓜分成的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执一个,“ ”指用酒漱口。可见,最初的交杯酒是不用喝下去的。到后来,交杯酒的习俗逐步演变。 据宋代王德臣麈史风俗记载:“古者婚

16、礼合卺,今也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14(P211)到了现在,交杯酒仍然是婚礼不可少的一项仪式。 以上可见,直至近代,东北婚俗仍然保持着士昏礼中的“六礼”的基本状态,只是人们对 “六礼”的来源不清楚而已。 开原通志在讲到婚俗时说:“按纳采、问名、纳吉、纳币、 请期、亲迎等仪节载之礼经,婚礼备极详明,特以言传日久,反于礼之所自出习焉而若忘 耳。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虽然到了晚清东北婚俗大都以士昏礼中的“六礼”的为主要 内容,但并没有排斥那些有特色的原有婚俗,往往是属于满族(女真)人的“换盅” 、 “开剪” 、 “坐帐” 、 “拜北斗” 、 “住对月”等婚俗融合于“六礼”之中。比如“换盅”:辽阳县志 中说:“婚议既定,男家备布帛、簪珥之属,偕媒妁亲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