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竹枝词中的太平天国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903452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竹枝词中的太平天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扬州竹枝词中的太平天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扬州竹枝词中的太平天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扬州竹枝词中的太平天国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扬州竹枝词中的太平天国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扬州竹枝词中的太平天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竹枝词中的太平天国(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扬州竹枝词扬州竹枝词中的太平天国中的太平天国摘要:摘要:太平天国与扬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太平军曾在扬州三进三出,对扬州的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扬州地方的百姓对此颇有感触,扬州竹枝词中也有所反映,在竹枝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平军在扬州地区造成了社会混乱,扬州百姓对太平军并不是持欢迎态度的。关键词:关键词:竹枝词 扬州 太平天国竹枝词本是唐代巴渝楚湘一带的民歌。唐代刘禹锡最初开始运用它的曲调来创作诗歌,通俗流畅,是唐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给本来比较纯朴粗犷的民间文艺注入了新的血液,发展到清朝尤为繁盛。竹枝词的语言和内容具有草根性、纪实性和通俗性的特点。其内容大多反映风土人情

2、、社会百态。因其作者大多是基层的官员或布衣文人,他们贴近生活,所以在纪实性上比较可靠。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历史研究有很大的辅助作用。1在扬州一带,流传有许多竹枝词,其中大多是有关扬州风土人情的描写,如扬州“瘦马” 、廿四桥、琼花、酒家等扬州特色景点与风俗。但也有部分是记载一些历史事件的,如太平天国、等。本文即以臧谷的续扬州竹枝词为例,探讨一些有关太平天国在扬州的情形,一、三进三出扬州城一、三进三出扬州城1851 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在广西金田爆发农民起义,此后一路北上,直到 1853 年 3 月占领南京城,改名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4 月,太平军攻占扬州,

3、清政府急命钦差大臣琦善在扬州城外建立军营,称“江北大营” ,与向荣在南京城东孝陵卫驻扎的“江南大营”遥相呼应,共同镇压太平军。5 月 8 日,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由扬州分军西上,进行北伐,留曾立昌、陈仕保主持扬州军务,5 月 27 日,清政府明令由琦善节制江北诸军。扬州城被清军紧紧包围,但太平军无死守扬州的必要,必须突围出去,以减少损失。于是令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率军援助扬州守军突围。12 月 24 日,突破清军包围。26 日,曾立昌、赖汉英等率军退出扬州,经瓜洲回天京。这是太平军第一次占领扬州并退出。21854 年 8 月 26 日,琦善病死,清廷令僧格林沁军营帮办前江宁将军托明阿继任江北大营钦

4、差大臣。1855 年 1 月,托明阿派副都统德兴阿、副将鞠殿华等进攻瓜洲。1856 年,天京派燕王秦日纲率大军援助镇江,3 月 18 日与镇江守军会师。4 月 2 日夜秦日纲、陈玉成等率大军自金山渡江。次日,大军由仪征土桥进攻,托明阿退至三(左边三点水,右边一个义)河。太平军继续进攻,江北大营溃不成军。4 月 5 日,太平军进入扬州,但不久后即撤出。这是太平军第二次进入并撤出。清廷得讯后,将托明阿革职查办,并命德兴阿为钦差大臣,重建江北大营。1856 年天京城内发生大变乱,太平天国受到重创,在实际战争中已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天京陷入包围。为了扭转困局,1858 年 7、8 月间,太平军的将

5、领们在安庆东北的枞阳镇举行会议,决定由陈玉成、李秀成联合作战,以解天京之围。陈玉成撤回已进入鄂豫边境的太平军,重新占领淮南的庐州和其他一些城镇,并与李秀成在滁州乌衣会师。9 月,直下浦口,击溃江北大营,进入扬州。因战略原因,进入扬州的太平军又迅速撤出西回,进攻巢湖边的三河,与三河的守军相配合反包围进攻三河的湘军,取得了著名的三河大捷。此次是太平军第三次进入扬州并撤出。3在这三进三出扬州城的同时,太平军也给扬州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大陆对太平天国的研究存在着捧得过高的现象,当然也拔高了太平军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往往忽视了太平天国所造成的一些破坏。其实从现有的一些资料来看,当时的

6、老百姓对太平军并不像有些书中所说的那样欢迎。以扬州为例,太平军曾在扬州三进三出,在这三进三出扬州城的同时,太平军也给扬州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下面以一首竹枝词来说明。二、二、 续扬州竹枝词续扬州竹枝词在这首竹枝词的开端,作者写道:自罹兵燹,颇多见闻。触满目凄凉之感,冒无病呻吟之讥。统名之曰“续竹枝词” 。以下是其节选部分:看透人情捻断髭,江都董老旧题词。而今时事多更改,白首重来唱竹枝。癸丑年间最苦辛,扬州初次遇红巾。家家都说穿城过,听信善人江寿民。二月刚逢二十三,仓皇情态实难堪。全城抛下开船走,直向清淮不向南。繁华如梦劫难消,男太风流女太娇。被贼驱来分馆住,拜降齐诵十天条。巷头老妪军司马,狱里凶徒

7、正指挥。情面托人吹不倒,一声传令去如飞。甘泉山畔炮声声,昨日西门破土城。四面围攻偏不怕,女墙鼓柝夜传更。冷落西风九月天,无粮也费贼周旋。一城外小芟除尽,都在南门馆驿前。冬来喜说郡城收,雪湿枯骸满地愁。闾巷深深人迹少,几回消息问瓜洲。人家野祭哭声吞,邻舍无多屋尚存。最是晚来凄欲绝,寒蟄泣露鬼敲门。收复瓜洲事可征,军民欢喜笑声腾。辕门桥上挨挨挤,又卖中秋宝塔灯。忽闻江浦败兵来,河下城门彻夜开。百姓雇船难觅得,马台水站发粮台。几年安稳避兵荒,不住西乡即北乡。此日贼从天六至,通宵烽火射星光。荡荡妖氛何日平?江南总督自提兵。入城不住西追急,父老香花夹道迎。江北分营与贼争,红山凹里寂无声。多亏马镇严防守,

8、从此长毛不进城。4根据词中的“癸丑” 、 “ 二月刚逢二十三” 、 “红巾” 、 “长毛”等字眼,我们可以明确的判断这是写 1853 年 4 月(咸丰三年二月) ,太平军第一次进入扬州城的情景。而从“江浦败兵” 、 “贼从天六至” 、 “马镇”等地名来看,写的是太平军第三次进扬州城。因为 1858 年 9 月 27 日,陈李大军开始进攻江浦, 29 日,清军弃守江浦,符合江浦败兵;“天六”则应指天长、六合这两个地方。是年9 月 27 日,陈玉成分兵进取六合城外,30 日,李秀成攻克天长,接着一路向北,于 10 月 9 日占领扬州,与“贼从天长至”一致;“马镇严防守”则当指 10 月24 日,李

9、秀成弃守马坝,从此北进计划搁浅。从这段词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扬州城的百姓是不欢迎太平军进城的。有几点可以表明:一、从称呼来看,称太平军为“贼” 、 “长毛” 、 “妖” ,这是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蔑称,这首词中这样称呼太平军,说明当时大部分人也是赞同这样的称呼的。老百姓纵然不满清政府的压迫,但更不满太平军的所作所为,因为正是太平军造反,使得他们的身家性命不保,时时处于战乱之中,颠沛流离。相比较生命的威胁,清政府的那些苛捐杂税还是可以忍受的。蒋廷黼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道:“一般安分守己的国民不分贫富,是守中立的。太平军到了,他们顺从太平军,贡献金钱;官军到了,他们又顺从官军,又贡献金钱。他们是顺

10、民他们对满清政府及其官吏,绝无好感,因为他们平素所受的痛苦也够了。5同时老百姓感觉太平军是造乱分子,使他们不能继续过安稳日子” 。二、从战前战后扬州城的经济状况来看,战前,扬州城是富庶繁华的。历史上的扬州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扬州的赋税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盐商是扬州城的另一个代名词,清代,扬州盐商达到了极盛时期。而战后,扬州城繁华不再,人口锐减、房屋多遭破坏,满眼望去,一片凄凉仓皇之感,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开始慢慢复苏。历史上,扬州曾遭受过三次大的劫难,第一次是唐末的农民起义,第二次是清兵入关时的“扬州十日” ,而第三次就是太平军的三进三出。正如这首词中所描绘的:“癸丑年间最苦辛,扬州初次遇红巾”

11、 、 “ 繁华如梦劫难消” 、“ 雪湿枯骸满地愁” 、 “闾巷深深人迹少” 、 “人家野祭哭声吞,邻舍无多屋尚存。最是晚来凄欲绝,寒蟄泣露鬼敲门” 。三、从太平军的一些政策来看,太平军实行的是男女分营制度,这种制度不仅在军中实行,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得遵守,于是家庭被拆散,妻子与丈夫分居而住。 “被贼驱来分馆住”就是这种制度的反映。在军中实行这种制度是必要的,但是将这种制度延伸到一般的老百姓,则是不符合社会伦理的,必定要遭到反对。四、太平军信奉的是拜上帝教,对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以及民间信仰,统统加以排斥打击。太平军每到一处就破坏庙宇,毁灭偶像,一律只准信奉拜上帝教。 “拜降齐诵十天条”就是这种现

12、象的反映。传统的儒家思想、本土化的佛教信仰以及一些民间宗教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一种惯性思维,这种信仰根深蒂固,轻易是不会动摇的。拜上帝教本是西方的基督教变异而来,一方面,传播的时间不长、地域不广;另一方面,此时的中国还有一种仇视、轻视外洋的心理,要想真正让老百姓接受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而太平军急于求成,一味的用强制手段让老百姓放弃固有的信仰,去接受一种他们并不认同的思想,不仅封建士大夫会极力的反对,就连一般的老百姓也会对此不满。五、另外, “收复瓜洲事可征,军民欢喜笑声腾” 、 “荡荡妖氛何日平?江南总督自提兵。入城不住西追急,父老香花夹道迎”等句,则直接表明了对太平军的不欢迎。有的书中(如

13、:郦纯的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 )说扬州的百姓对太平军夹道欢迎,但从这里来看,老百姓夹道欢迎的并不是太平军,而是清军。以上五点是在这首词中反映的,另外还有一点也可以证明老百姓对太平军并不是那么的热情:太平军每到一处,各地土匪,其中也不乏一些太平军将士,都趁火打劫、烧杀抢夺,扰乱了当地的治安,威胁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老百姓都是追求实际功效的,不管太平军怎样吹捧“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一旦有干扰到他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他们都不会支持,更何况太平军根本就没有落实他们所提出的口号。三、小结三、小结从上述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太平军的确给扬州造成了无可厚非的灾难,当然这并不是给清军开脱,事

14、实上,清军给扬州造成的破坏程度并不亚于太平军。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因接连不断地兵燹而荣光不再,直到今天,扬州仍然没有恢复到当年的地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战争对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当今世界,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这些不稳定的因素随时都有可能威胁到国家乃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历史中走过来的我们应当吸取教训,以“和平与发展”为当今第一要务,切勿重蹈覆辙。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严昌洪编.中国近代史史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郦纯著.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2.3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夏友兰、陈天白、顾一平.扬州竹枝词M.扬州:邗江古籍印刷厂,1992.5蒋廷黼著.中国近代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