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882849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姓名:胡玲玲 学号:1013022008 班级:会计(2)班宏观调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宏观调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摘要摘要:当前中国经济运行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 过热的风险依然存在,价格上涨压力加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发展方 式还比较粗放,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而宏观调控已经成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成为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关键字关键字:宏观调控 国民经济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正文正文: 一宏观调控的概念: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 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

2、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 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中,宏观调控贯串市场经济的始终, 也是维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为实现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 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 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 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而且也能够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 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 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既克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 膨胀,以实现“

3、充分就业均衡”或“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的运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 下,二者将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不同对策。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 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减税 可以使公司和个人的纳税后收入增加,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和个人增加消费; 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将导致总需求增长,以克服经济萧条。在货币政 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扩大货币供给量和降低利息率。这些措施包括:在公开市 场上购进政府债券,把更多的准备金注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 的准备金增加后, 就可扩大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从而扩大货币供

4、给量,降低贴现率,刺激投资, 从而增加总需求。三对宏观经济的思考: 建立规范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题中应有 之意,而且,越是改革日益向纵深拓展,就越需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现在,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 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预见性和有效性,对于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 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科学界定宏观调控:为廓清宏观调控的边界,有必要区分以下几点。首先,宏观调控不同于政 府管制。无论在政界还是在学界,把宏观调控与政府管制混为一谈

5、的现象并不 少见。其实,宏观调控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而政府管制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二者的差别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经济干预的层次不同。宏观调控是 国家对总量经济的干预,政府管制则是对个量经济的干预。第二,与市场调节 的关系不同。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为市场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创造前提,但 它本身不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而政府管制是不同于市场调节的另外一种资源配 置方式。第三,实施的原因不同。要实行政府管制,是因为存在着市场失灵, 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要实施宏观调控,是因为宏观非均衡是市场经济运行 的内在必然,当非均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宏观经济全局,这时就需要 实施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只

6、是到了一国或一个地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非均 衡发展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重大障碍问题之后才出现的,是现代市场经济所 特有的。其次,宏观调控不同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宏观调控与整顿和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都是政府行为,但属于不同的范畴。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 实施宏观调控的前提,市场经济秩序良好,有助于宏观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 但仍不能把宏观调控等同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最后,宏观调控不同于 纵向管理和针对重大经济问题的举措。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部门和领导者对 宏观调控与纵向管理、宏观调控与针对重大经济问题的举措存在着模糊认识。 如有的部门把对其下属部门的管理冠之以宏观调控,把凡是带有全局性质的管

7、 理都称为宏观调控,把一些针对重大经济问题的举措也视为宏观调控,其实, 宏观调控和纵向管理有着严格的界限。宏观调控可以理解为一种纵向管理,但 不是所有的纵向管理都可以称为宏观调控。同样,宏观调控和针对重大经济问 题的举措的区别亦比较明显。宏观调控所涉及到的固然是通货膨胀、失业、经 济增长等重大经济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重大经济问题都是宏观调控的对象。 2.宏观调控应该与时俱进,保持动态调整:宏观调控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不可能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因为经 济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所以,宏观调控也应该密切关注宏观调控环境的新 变化,适时进行调整。现在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第一,经济开放 度

8、进一步提高。作为 WTO 的正式成员,我国和世界经济的联系和交融进入了一 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正处于进入 WTO 后最为关键的“过渡期”,一方面,我 国经济开放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必须 利用时问有限的“过渡期”,提高驾驭宏观经济全局的能力,以适应日益加速 的开放步伐。由于时间表的限制,与过去 20 年的“自主开放”相比,其紧迫性 将更为突出,刚性将会更强,将会更加“不由自主”。对于在开放型经济深化 过程中出现的这种质的变化宏观调控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经济开放必然会对 一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将会受 到冲击;在利率降低、汇率稳

9、定的情况下,会引起资本外流,国际收支状况恶 化;同时,在资本有限流动、汇率固定的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总需求 增加,相应净进口增加,造成贸易逆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逆差将导致 货币供给下降,直至总需求恢复到初始水平。目前,我国选择的是货币政策的 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而对资本流动进行了管制。这意味着,一旦资本流动得 不到完全管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会大打折扣。而实际情况是,虽然我国资 本项目不能自由流动,但巨额的“错误与遗漏”数额的存在表明,资本项目一 直在变相地实现着国际间的流动。这说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条件还不充分, 也为决策层如何处理好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内平衡的政策限度提出了挑战。第

10、二, 宏观调控的运作环境进一步复杂化。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属不成熟的市场经济, 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更为凸现,使得宏观调控的运作环境相对复杂化,可变性大,主要表现:一是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高。从现实 经济可以看到,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行为都不尽合理,还没有成为规范的市 场经济主体。从企业的经济行为来看,无论是公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都存 在着不清晰或不甚清晰的问题,还没有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 业制度,生产经营行为短期化,产品缺乏竞争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不高现 象十分突出。就个人经济行为而言,作为劳动力,难以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 公平自由流动;作为消费者,尚未完全以

11、货币所有者身份进入市场;作为投资 者,尚不具备独立的资格自由从事多种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市场信号扭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 的大市场。这些扭曲现象得不到纠正,宏观调控措施就很难到位。三是经济运 行中一些矛盾进一步突出。首先,在出口下降和进口增加的双重压力下,需求 不足和通货紧缩压力仍很突出,需求的内在自主增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其 次,城乡居民就业压力持续增长。“十五”期间,城乡每年新增劳动力人数将 升到峰值,加上现有的下岗失业人员,城乡每年劳动力供给量都在 2200 万人以 上,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 800 万个左右,缺口很大。最后,经济结构

12、不合理 的矛盾日趋突出,存量资产结构重组、增量资产结构高效要求更加迫切,地区 结构、产业结构优化任务更加繁重 。这些新变化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调控重点、政策搭配等相应进行调整。 四宏观调控的意义: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 场来调节。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 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 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结论结论:学科之所以称作学科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理论体系,从书本上给我 的感觉就是我们总是浮油于较高的理论层次,却少有接触到现实生活的地面, 我们研究的是理想化的数据、理想化的曲线、提出了许多假设的情况,有时让 我产生的错觉就是我们所研究的只是用一些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函数关系,而抽 离了字母所表示的现实意义。虽然说所有的理论都是从建立一个理想模型开始 的,但还是希望我们最钟能接触到“踏实”的地面。所以研究一门课程还是要触 类旁通,又要将现实与理论相结合,了解一些新闻中的事实动态,去考验、验 证、运用我们所学的理论。这样理论才不会失去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致谢致谢:向经济学老师,相关资料提供者,网页表示感谢!参考文献参考文献: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