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氧化合物的产生及转换教学设计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357612 上传时间:2017-02-01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5.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氮氧化合物的产生及转换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氮氧化合物的产生及转换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氮氧化合物的产生及转换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氮氧化合物的产生及转换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氮氧化合物的产生及转换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氮氧化合物的产生及转换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氮氧化合物的产生及转换教学设计(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 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化学师范 12( 1)赵红霞 保护气、冷藏食品 致冷剂 制氨气、硝酸、化肥 农作物生长离不开氮元素 含氮化合物作为火箭的燃料 血红蛋白中含有氮元素 一 大部分以 游离态 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以化合态形式存在于多种无机物及有机物。 探究一 氮元素的固定 氮元素在地球上主要以氮气存在,氮气非常稳定,不易转化为化合物,而动植物生长需要的是化合态的氮 ( ,在人类还无法将氮气转化为化合物之前,自然界如何实现这一转呢? 美丽的闪电除了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还带来了什么? “雷雨发庄稼” 2和 (自然固氮) 氮

2、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的反应(视频实验)_ 3 5 2 x 2 7 2 _ 2 M _ h 4 .m p 4 将其倒置于水槽中 , 问试管内会有什么变化 ? 验研究一 2 、所得溶液为无色 1、试管内液面上升至 2/3 3、气体由红棕色变为无色 现象: 22 2 N O N O 322 无色、无味气体 不溶于水 有毒 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易溶于水 闪电 2 2O 壤 2 雨过程中氮元素发生的变化 “雷雨发庄稼” 电 /高温 生物固氮 (自然固氮) 根瘤菌 与大豆、蚕 豆等豆科植 物共生的根 瘤菌中存在 固氮酶,能 在常温常压 下把空气中 的氮气转变 为氨。 (人工固氮) 3化剂 2温

3、、高压 合成氨工厂 氮的固定 1、 下列过程属于人工固氮的是( ) A. 分离液态空气制氮气 B. 闪电时 化为 C. 合成氨 D. 豆科作物根瘤菌将 化为 C 如果同时不断地往试管中通入氧气 ,问 :何时试管才能充满水呢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二 氮的氧化物性质 验探究二 实验步骤 现 象 解释(反应式) ( 1) ( 2) ( 3) 现给你一试管二氧化氮,其他药品和仪器自选。 1、请你设计实验,要求尽可能多地 4 2 4充满 红棕色逐渐消失,试管水位上升到2/3处 32O= 2O 往试管 通入 色气体变成红棕色;水位继续上升,红棕色又消失 22= 2续通入氧气 水逐渐充满试管 32O=

4、 2O 和气体溶于水的反应 2 2 3 2+ 2 总反应: 4 2 4O 和 和气体溶于水的反应 2 2 3 2+ 3 2 总反应: 4 3 2 4、你的设计对工业上生产硝酸有什么启示? 尾气( 收通入适量的氧气后再溶解于水,经过多次循环氧化、溶解,可充分利用原料,并减少 护环境。 4 2 3 4理 性质 化学 性质 常温下易与 化合生成 2氧化,易与水反应生成 O: 无色 气体 难溶 于水 , 剧毒! 红棕色 有 刺激性 气味 气体, 易 溶于水 , 剧毒 ! 22=22O= 2O 30g/46g/= 1= (体积比) 13 8 依题意: 3/2x +y/2 =题意: y/2 +z =得:

5、y =46g/92g/= 2= 转换机智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左香华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教研室, 广东深圳 518101) 转换机智是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所求问题转换成自已熟悉的便于理解的,且又易作出判断的等价形式的思维过程。转换的特征是“等价”,转换的目的是便于解决原问题。 一、利用极限思维的观点将三组份体系转化为两组份体系 【 例 1】 生氮的氧化物( 合气体共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能是( 2002年上海市高考题) ( A) 30 ( B) 46 ( C) 50 ( D) 66 【 解析 】 :设生成的气体产物中 x、 y、 z 按极

6、限思维的观点,将三组分体系转化为二组分体系。 若气体产物中只生成 则由 3 2 2 2 1 2 3/2x x y/2 y x + y =得: x =y= 若气体产物中只生成 则由 2 y/2 y z z y + z =z= M M 故答案为( B)( C)。 评述 :按平均值法的思想,似乎所求答案在 30(最小的相对分子质量)和 92(最大的相对分子质量)之间,但需注意到此处给定了铜和气体的物质的量,须进行半定量计算进行判断。这里的半定量计算中洋溢着一种转换的思想,同时也渗透了平均值法的思想,它是一种高层次的平均值法思想的体现。 二、利用某些物质的特殊属性(如相对分子质量、组成、特殊性质等)将

7、三组份体系转化为两组份体系 【 例 2】 由 混合气体中 1999年上海市高考题) ( A) 29: 8: 13 ( B) 22: 1: 14 ( C) 13: 8: 29 ( D) 26: 16: 57 【 解析 】 M( =M( =28(特殊值) 问题转换为 2的体积比的求算,由十字交叉法可知: 44 26 28 2 16 即 V( V( =26: 16 =13: 8 观察备选答案可知,答案为( C)( D)。 评述: 抓住某些物质的特殊性质将原问题适当转换,从而使原问题得以简化。这种转换是从一突破口开始进行,因而找准解题的突破口或题眼至关重要。 三、利用特殊的化学式,将有关物质的化学式进

8、行转换,从而突破难点 【 例 3】 由环已烷、乙醇、乙醚组成的混合物,经测定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则氧的质量分数为 ( A) (B) (C) (D)【 解析 】 将环已烷、乙醇、乙醚的化学式 2O 、 2O,混合物的组成可以认为是 x 然,由 合物中部分氢的质量分数为 72% 1/6=12%,故水的含量为 100% 72% 12% =16%,又由水的组成知,氧的含量为 16% 16/18 =故答 (A). 评述: 将有关物质的化学式进行变形处理,这就是一种转换。这种转换仍然是一种等价转换。通过转换,使原问题化隐为现、化难为易,因此,灵活的转换机智是思维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四、利用某些特殊的化学反

9、应将多组份体系转化为三组份体系 【 例 4】 120 、 2)、 21成的混合气体。将混合气体通过分别盛有足量铜粉、炭粉和氧化铜粉的三个灼热的反应管。假设气体通过每个反应管都能充分反应,且不论三个反应管以何种顺序排列。问: ( 1)尾气是否可能是单一气体? (填“可能”或“不可能”),若可能,该气体是 。 ( 2)原气体中是否有几种(或一种)不可能再存在于尾气之中? (填“有”或“没有”)。 ( 3)原气体中是否有几种(或一种)肯定存在于尾气之中 ? (填“有”或“没有”)。 若有,它们(或它)是 。 【 解析 】 : 3个灼热反应管中 是还原剂, 2 ,不能还原 )、 2O(气)、 2、 题给数据知无论铜管在先还是在后,均有以下反应发生,即: 2 =2 2 2 =22 ) 得: 2 =2 ) 1L 1L L ) , 此,通过铜管后, 5组分体系转化为三组分体系,三个灼热管可视作只剩下 本题只需考虑 : C O、 答案为: ( 1)不可能;( 2)有;( 3)没有。 评述: 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可以认为是铜作催化剂的反应,由此将 5组份体系转化为三组分体系。这种转换符合化学反应原理,是一种等价转换。真是三管变两管,就简又删繁。 概括 整合: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现学现用 1、 如何收集 体?能否颠倒过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