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善导)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668559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经四帖疏(善导)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观经四帖疏(善导)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观经四帖疏(善导)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观经四帖疏(善导)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观经四帖疏(善导)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观经四帖疏(善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经四帖疏(善导)(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观经玄义分卷第一沙门善导集记沙门善导集记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道俗时众等 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 佛法复难欣共发金刚志 横超断四流愿入弥陀界 归依合掌礼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法性真如海 报化等诸佛一一菩萨身 眷属等无量庄严及变化 十地三贤海时劫满未满 智行圆未圆正使尽未尽 习气亡未亡功用无功用 证智未证智妙觉及等觉 正受金刚心相应一念后 果德涅槃者我等咸归命 三佛菩提尊无碍神通力 冥加愿摄受我等咸归命 三乘等贤圣学佛大悲心 长时无退者请愿遥加备 念念见诸佛我等愚痴身 旷劫来流转今逢释迦佛 末法之遗迹弥陀本誓愿 极乐之要门定散等回向 速证无生身我依菩萨藏 顿教一乘海说偈归三宝 与佛心相应十方恒沙佛

2、六通照知我今乘二尊教 广开净土门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 其名。第三依文释义并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第四正显说人差别。第五料简 定散二善通别有异。第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第七料简韦提 闻佛正说得益分齐2第一先标序题者。窃以真如广大。五乘不测其边。法性深高。十圣莫穷其际。 真如之体量量性不出蠢蠢之心。法性无边边体则元来不动。无尘法界凡圣齐 圆。两垢如如则普该于含识。恒沙功德寂用湛然。但以垢障覆深。净体无由 显照。故使大悲隐于西化。惊入火宅之门洒甘露润于群萌。辉智炬则朗重昏 于永夜。三檀等备。四摄齐收。

3、开示长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乐果。不谓群 迷性隔乐欲不同。虽无一实之机。等有五乘之用。致使布慈云于三界。注法 雨于大悲。莫不等洽尘劳。普沾未闻之益。菩提种子藉此以抽心。正觉之芽 念念因兹增长。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 皆蒙解脱。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明。虽可教益多门。凡惑无由遍揽。遇 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 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 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 上缘也。又佛密意

4、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弗测所窥。况我信外轻毛敢知 旨趣。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唯可 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此即略标序题竟第二次释名者。经言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言佛者。乃是西国正音。此土名 觉。自觉觉他觉行穷满。名之为佛。言自觉者。简异凡夫。此由声闻狭劣唯 能自利阙无利他大悲故。言觉他者。简异二乘。此由菩萨有智故能自利。有 悲故能利他。常能悲智双行不着有无也。言觉行穷满者。简异菩萨。此由如 来智行已穷时劫已满出过三位故名为佛。言说者。口音陈唱故名为说。又如 来对机说法多种不同。渐顿随宜。隐彰有异。或六根通说。相好亦然。应念 随缘。皆蒙证

5、益也。言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 西国正音。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 是觉。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今言无量寿者是法。觉 者是人。人法并彰故名阿弥陀佛。又言人法者是所观之境。即有其二。一者 依报。二者正报。就依报中即有其三。一者地下庄严。即一切宝幢光明互相 映发等是。二者地上庄严。即一切宝地池林宝楼宫阁等是。三者虚空庄严。 即一切变化宝宫华网宝云化鸟风光动发声乐等是。如前虽有三种差别。皆是 弥陀净国无漏真实之胜相。此即总结成依报庄严也。又言依报者。从日观下 至华座观已来总明依报。就此依报中即有通有别。言别者。华座一观是其别

6、依。唯属弥陀佛也。余上六观是其通依。即属法界之凡圣。但使得生者共同 受用故言通也。又就此六中即有真有假。言假者。即日想水想氷想等是其假 依。由是此界中相似可见境相故。言真依者。即从瑠璃地下至宝楼观已来是 其真依。由是彼国真实无漏可见境相故。二就正报中亦有其二。一者主庄严。 即阿弥陀佛是。二者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又就此正 报中亦有通有别。言别者。即阿弥陀佛是也。即此别中亦有真有假。言假正 报者。即第八像观是也。观音势至等亦如是。此由众生障重染惑处深。佛恐 乍想真容无由显现。故使假立真像以住心想。同彼佛以证境故言假正报也。 言真正报者。即第九真身观是也。此由前假正。渐以息于乱想

7、心眼得开。粗3见彼方清净二报种种庄严以除昏惑。由除障故得见彼真实之境相也。言通正 报者。即观音圣众等已下是也。向来所言通别真假者。正明依正二报也。言 观者照也。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能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言经者经也。 经能持纬。得成匹丈有其丈用。经能持法理事相应。定散随机义不零落。能 令修趣之者必藉教行之缘因乘愿往生证彼无为之法乐。既生彼国更无所畏。 长时起行果极菩提。法身常住比若虚空。能招此益故曰为经。言一卷者。此 观经一部虽言正说。总成斯一故名一卷。故言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此 即释其名义竟三辩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者。如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如大品经以空慧 为宗。此例非一。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

8、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 愿往生净土为体。言教之大小者。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 教收。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四辩说人差别者。凡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天 仙说。四者鬼神说。五者变化说。今此观经是佛自说。问曰。佛在何处说。 为何人说。答曰。佛在王宫为韦提等说五料简定散两门即有其六。一明能初言即是韦提。二明所请者即是世尊。三 明能说者即是如来。四明所说即是定散二善十六观门。五明能为即是如来。 六明所为即韦提等是也。问曰。定散二善因谁致请。答曰。定善一门韦提致 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问曰。未审。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备不虚。 何机得受。答曰。解有

9、二义。一者谤法与无信八难及非人此等不受也。斯乃 朽林硕石不可有生润之期。此等众生必无受化之义。除斯已外一心信乐求愿 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此即答上何机得受义竟。二 出在何文者即有通有别。言通者即有三义不同。何者。一从韦提白佛唯愿为 我广说无忧恼处者。即是韦提标心自为通请所求。二从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 净业处者。即是韦提自为通请去行。三从世尊光台现国。即是酬前通请为我 广说之言。虽有三义不同。答前通竟。言别者则有二义。一从韦提白佛我今 乐生极乐世界弥陀佛所者。即是韦提自为别选所求。二从唯愿教我思惟教我 正受者。即是韦提自为请修别行。虽有二义不同。答上别竟。从此已下次答 定散两门

10、之义。问曰。云何名定善。云何名散善。答曰。从日观下至十三观 已来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问曰。定善之中有何差别。出在何文。 答曰。出何文者。经言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即是其文。言差别者即有二义。一 谓思惟。二谓正受。言思惟者。即是观前方便。思想彼国依正二报总别相也。 即地观文中说言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土。即合上教我思惟一句。言正受 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即地观文中说言若得三昧见彼 国地了了分明。即合上教我正受一句。定散虽有二义不同。总答上问竟。又 向来解者与诸师不同。诸师将思惟一句用合三福九品以为散善。正受一句用 通合十六观以为定善。如斯解者将谓不然。何者。如华严经说。思惟正

11、受者 但是三昧之异名。与此地观文同。以斯文证。岂得通于散善。又向来韦提上4请但言教我观于清净业处。次下又请言教我思惟正受。虽有二请。唯是定善。 又散善之文都无请处。但是佛自开。次下散善缘中说云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 已下即是其文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就此门中即有其六。一先就诸法师 解九品之义。二即以道理来破之。三重举九品返对破之。四出文来证定为凡 夫不为圣人。五会通别时之意。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之义请者诸师解者。先举上辈三人。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 由到彼即得无生忍故。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 一小劫得无生忍故。上下者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何故

12、得知。由到彼 经三小劫始入初地故。此三品人皆是大乘圣人生位。次举中辈三人者。诸师 云。中上是三果人。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罗汉故。中中者是内凡。何以得 知。由到彼得须陀洹故。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 经一小劫得罗汉果故。此之三品唯是小乘圣人等也。下辈三人者是大乘始学 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共同一位求愿往生者。未必然也。可知第二即以道理来破者。上言初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如华严经说。初地已上 七地已来。即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斯等曾无分段之苦。论其功用。已经二 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两空。并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 报土常闻报佛说法。悲化十方须臾遍满。更忧何事乃藉韦提为

13、其请佛求生安 乐国也。以斯文证。诸师所说岂非错也。答上二竟。上下者。上言从种性至 初地已来者。未必然也。如经说。此等菩萨名为不退。身居生死。不为生死 所染。如鹅鸭在水水不能湿。如大品经说。此位中菩萨由得二种真善知识守 护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诸佛二是十方诸大菩萨。常以三业外加于诸善法 无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此等菩萨亦能八相成道教化众生。论其功行。已 经一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等既有斯胜德。更忧何事乃藉韦提请求生也。以 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还成错也。此责上辈竟。次责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 上是三果者。然此等之人三涂永绝四趣不生。现在虽造罪业。必定不招来报。 如佛说言。此四果人与我同坐解脱床。既有斯

14、功力。更复何忧乃藉韦提请求 生路。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 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义同前错也。以 下可知第三重举九品返对破者。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何故 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者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 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 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以此 文证。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何得判同上圣也。 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萨论

15、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5生也。此即返对上上竟。次对上中者。诸师云是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者。何故 观经云。不必受持大乘。云何名不必。或读不读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论其 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善根回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 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大乘凡夫行业 稍弱。致使终时迎候有异。然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如华严经说。乃是 不可思议。岂藉韦提致请方得往生也。返对上中竟。次对上下者。诸师云是 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或信不信故 名为亦。又言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更无余善回斯一 行求愿往

16、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得往生。以 斯文证。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致使去时迎候有异。 若论此位中菩萨力势。十方净土随意往生。岂藉韦提为其请佛。劝生西方极 乐国也。返对上下竟。即此三品去时有异。云何异。上上去时。佛与无数化 佛一时授手。上中去时。佛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上下去时。佛与五百化佛一 时授手。直是业有强弱。致使有斯差别耳。次对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 小乘三果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 众过患。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圣众放光说法来现其前。此人见已即得 往生。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持小乘戒凡夫。何小圣也。中中者。诸师云 见道已前内凡者。何故观经云。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命欲终时。见佛 即得往生。以此文证。岂得言是内凡人也。但是佛去世后无善凡夫命延日夜 逢遇小缘授其小戒。回愿往生。以佛愿力即得生也。若论小圣。去亦无妨。 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于圣也。中下者。诸师云小乘内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 世福求出离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