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667800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68.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保护历史街区是人们痛定思痛的选择。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是20 世纪 60 年代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欧洲的经济恢复发展, 城市中开始了大规模的 住宅建设, 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盖起新楼房。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改 善了建筑,却破坏了历史环境。城镇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人们开始意 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割断历史,而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正是这些历 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 所以,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 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 史街区,保有历史的记忆, 保存城镇历史的连续性。 中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保 护是在 1986 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

2、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对文 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 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这是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举措, 从此形成了 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层次的保护体系。2008 年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一 、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现状1、保护历史街区,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武汉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的优秀历史建筑融西方建筑的古典浪漫 和民族建筑含蓄典雅为一身,汇金融、商业、居住、宗教、外交、工业建筑为一 体,集中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3、、 建筑艺术和武汉市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的 演变,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和艺术瑰宝。武汉近代历史建筑的发展始于晚清,盛于民国,衰于沦陷。主要是两部分: 1861年汉口开埠至 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的近代历史建筑;上世纪50 年代的现 代风貌建筑。1861年汉口开埠,英、俄、法、德、日五国,在租界相继建立了西洋风格 的领事馆、 工部局,兴办洋行、银行和工厂; 传教士在汉兴办教堂、 学堂、医院。 荟萃了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哥特式等主要建筑风格。随 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建立了大批近代工厂、火车站、学堂等,这些建筑有的纯西 式,有的中西合璧。 清末和民国时代, 民间人士构建了近代工厂厂房

4、、里份住宅、 私人洋房和别墅。这些建筑成为武汉城市由传统走向近代的表征。1938年,武 汉沦陷,日本的侵华战争给武汉的建筑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上世纪50 年代,苏 联援建了武汉钢铁公司、 武汉重型机床厂等重工业项目,兴建了中苏友好宫、 武 汉剧院等文化设施,留下了大批时代特征鲜明的风貌建筑。2003年 4月 1 日,实施了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 法,确定了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行政管理部门和产权人、使用人的 保护责任, 规范了优秀历史建筑的使用行为。经过认真调查论证, 按照“集中成 片,规模效应”的原则,确定了4 批、124处优秀历史建筑,建筑面积约50 万 平方米。确定

5、了汉口原租界风貌区、 汉口汉正街传统商贸风貌区、汉阳旧城风貌 区、武昌旧城风貌区等四大历史风貌区。汉口原租界风貌区: 核心为一元路、 青岛路和珞珈山路三个街区, 现存 1000 多幢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基本保存完好,数十栋典型欧式风格的建筑密布其间,宛如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建筑博物馆。汉阳旧城风貌区:位于汉阳显正街地区, 包括一批教堂、 古建筑、古刹、古树名木。 武昌旧城风貌区: 以阅马场、昙华林、 农讲所、长春观为核心,一批历史建筑保存比较完整,尤其是昙华林街区,集中 保存了一批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欧式建筑和江夏民居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对尚未纳入保护范围而又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实行抢救性保护,市局

6、组 织了七大中心城区历史建筑资源调查,对建成50 年以上符合评定标准的历史建 筑,全面了解其建筑艺术特色、历史沿革、质量等级和产权状况。共调查历史建 筑 434 处,总建筑面积 60.48 万平方米。其中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160 处, 建筑面积 38.18 万平方米。发掘和整理出了一批极具特色和保护价值的历史建 筑,如:江汉医院、老亨达利、老华康副食、友谊路电信局等,在建筑造型和建 筑工艺上,均代表了当时比较高的建筑技术水平;黄陂二里、车站路8 号、吴家 花园等建筑, 很好地体现了西方建筑风格与东方建筑风格的糅合与交融;安徽会 馆、新安书院建成较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历史文化价

7、值较高。经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批准,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在2005 年被授予第二 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大余湾是省文物保护单位,其村落始建于明末清初, 全村现存 50 多户,石屋石砌,雕梁画栋,属典型的明清风水建筑格局。据村谱 记载,该村先祖曾有过“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辉煌历史。该村的雕匠、 画匠、石匠、木匠均远近闻名。 而最为有名的是窑匠, 曾有“十汉四窑匠”之说。 大余湾村是古人遗存的恬静、 淡泊的田园,村民至今仍然保持着旧时的民俗民风。2、近三十年成了武汉市老建筑加速消失的三十年截止至 2008 年,民俗专家刘谦定所统计的100 处被拆的老房子中, 76 处是 “拆除消失的历史建筑

8、”; 有 10 处是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如叶挺 24师师部旧址、 革命先烈施洋故居、 革命先烈项英故居、 俄国领事馆官邸旧址等; 有 6 处是“被 易动原址的历史建筑”;还有18 处为“夷平再建的历史建筑”。张之洞鄂园、 利济路电厂及江夏民居之类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相继被拆。武汉市近代最早的里份, 曾经一度保存完好的里份, 也在一夜之间成了历史。 里份内,不同风格的建筑房屋,中式石库门、土库门、欧式小洋楼以及中西合璧 的门楼应有尽有。 石库门的门头装饰大多采用传统的花鸟虫鱼图案,高雅而不失 富贵气派。 住宅内的局部装饰也很细致,一些木制门窗为格子窗, 窗子下半截镶 条环板,做工精细,花心及腰华

9、板的装饰,精致的木栏杆体现了传统民居精巧、 素雅的装修风格。里份民居也针对武汉火炉城的特点, 讲究解决室内高温的设计, 房内有良好的通风和增设的遮阴设备。里份起源于汉口开埠后的19 世纪末,至 1949年全市共有里份208个,主要分布在汉口的江岸区、江汉区。到1996年, 仅有 140 条;到 1998 年,又有 30 条被夷为平地; 2003年下半年,武汉市规模 最大的里份生成里,也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消失。白沙洲陈家巷里曾有一栋百年老宅,名曰“卢家老宅”,始建于1892 年。 当时卢家是白沙洲五大竹木商之首,所建豪宅仅住房就有500多平方米,另有平 行建的一方戏台。卢家老宅沿中轴线、 天井层层

10、递进、三合院泗水归堂,这是“江 夏民居”最后的标本。 2005年,这座老宅在被评为“武汉市一级优秀历史建筑” 的前 3 个月,被夷为平地。再建的历史建筑,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中苏友好宫。1956年,由原苏联援建 的中苏友好宫 ( 武汉展览馆前身 ) 在汉建成,武汉同北京、 上海、广州并为四大会展中心城市,撑起中国会展业的天空。1995年的一天,原中苏友好宫被实施爆 破。全国共有 4 个苏联展览馆,至今北京、上海、广州的展馆都还在,唯独武汉 的展览馆没有了。青山区的红房子也在一片片地消失。2009年,不顾包括市多名人大代表在内的公众的反对,为修建地铁站,江 汉路上的四季美、 精益眼镜店、 邹协和金号

11、、 人民饭店等多处中华老字号历史建 筑,以及具有上百年历史的生成北里整个历史街区,将整体拆迁, 为地铁 2 号线 江汉路站“让路”。 其中,位于花楼街和交通路交会处的邹协和金号,建于 1920 年以前,现为“永和豆浆”,是武汉市挂牌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已确定的四个历史风貌区中, 花楼街,鄱阳街已被夷为平地, 汉正街正在整 体拆迁。 长堤街上有几个大工地正在开工。 位于昙华林附近的恽代英故居已拆除。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熊秉坤的故居被人偷偷推倒,百年老宅只剩下残垣断 壁。仅仅一个月后,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武汉旧居也差点被拆。在国务院批准的 99 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武汉市是在1986 年 12

12、月 8 日 第二批获选的。 在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方面, 武汉因地面古建筑较少而推迟入 选。“武汉 8000平方公里的版图, 30 年时间新建筑就占了90,老城区还有多 少老房子?”目前武汉的老房子范围已微乎其微,几十年的建设, 新房子的范围 早已是老城区的几十倍了。 如果现在的老建筑仍在加速消失,武汉“国家级历史 文化名城”这顶帽子恐怕就要亮红灯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已进行三届,武汉送不出像样的参赛项目。二、历史建筑消失的原因与解决办法的经济理论分析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历史建筑, 可以发现历史建筑具有商品与公共物品的双重 经济属性。一方面,作为不动产,历史建筑具有商品的特征, 拥有房地产的价值

13、, 可以带来经济收益; 另一方面, 历史建筑处于城市之中, 无偿给公众带来形式美 感和文化愉悦。 正是由于其双重属性, 历史建筑保护的成本与收益也不同于一般 商品。历史建筑保护的成本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机会成本, 即历史建筑占有的土地 成本。二是维护成本,指对历史建筑进行修复、改善,日常管理的费用。历史建筑保护的收益也包括两部分,一是内部经济收益, 包括租金、 商业收 入,和其他作为经济场所(如办公、酒吧、博物馆)所带来的收益。二是外部经 济收益,指历史建筑施加给社会的某些效益,而这些效益不能由历史建筑的所有 者直接获得。 例如,无偿给公众带来形式美感和文化愉悦。由于历史商业街区的 改造成功,周

14、边地价、房价均大幅度增值,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因为历史建筑成本巨大, 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对土地的需求使得历史建 筑成本巨大的机会成本不断攀升。而内部经济收益较低, 加之其社会效益、 文化 效益、 土地增值效益的辐射范围往往超过自身基地,使得周边区域获得经济收益, 而保护的投资者却不能直接获得相应的利益,故保护的成本与收益往往难以平 衡,历史建筑的保护动力严重不足。加上我们不少历史建筑产权不清,使用者更 无动力去保护它。目前,在社会上有一些自发形成的保护历史建筑的个人和组织,在保护老建 筑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和 “江夏民居”“汉口里份” 这些没有名份的武汉特色建筑类似, 昙华林原来也没有任

15、何名份, 但在民间人士刘谦定及有关专家学者 的共同呼吁下, 它的命运终究得到了改写。 但因为保护历史建筑带来的收益无法 变成保护者本身的利益。 所以,这股力量也是有限的, 更多的人还是一种搭便车 心里:希望别人去保护,而自己坐想其成。历史建筑保护的成本超过了它的收益。历史建筑就不可避免地面临消失的命 运。反言之,保护历史街区也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历史建筑的功能,二 是降低历史建筑保护的成本。1、提高对历史建筑的外部性功能的认识,开发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对历史建筑的外部性功能要给予足够的认识,特别历史建筑是一种不可再生 的资源,且越来越稀缺, 能保存下来的历史建筑会越来越宝贵。很多老建筑老街

16、 区在推土机的欢唱声中消失。就是我们低估甚至没有考虑历史建筑的外部性功 能,在旧城改造中, 如果我们对历史建筑的外部性功能不能给予足够的认识,我 们将铸成大错,而且是一错再错。要开展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 宣传历史建筑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 审美价 值、科学研究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宣传历史建筑在社会教育、历史借鉴 和供人研究、 鉴赏上的价值。 不仅要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问题,而且要面向未来看 问题:不断的发展使得发展的重要性逐渐降低。而不可再生的历史建筑, 其价值 会爆长。直接提高内部收益。历史建筑具有一般建筑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悠久的历史、 精美的形式、独特的风情等等,因此,历史建筑可以突出建筑、文化、历史等营 销主题,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开阔的市场, 实现效益的增 长。成功的历史建筑保护案例不胜枚举,如上海的外滩3 号、6 号、8 号等建筑 群保护中,许多外国顶级品牌纷纷抢驻, 它们用历史建筑的华丽外衣提高自身产 品的美誉度与尊贵感, 开拓逐步发育的高端市场, 而这些顶级公司的入驻也带来 了历史建筑保护收益的最大化。上海的苏州河畔新天地, 把历史厂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