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物资文化遗产申报材料

艾力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4.50KB
约3页
文档ID:35555727
物资文化遗产申报材料_第1页
1/3

物资文化遗产申报材料物资文化遗产申报材料物资化遗产申报材料 常德太阳年代最久的楚人祭祀天然太阳神像常德古属楚国腹地,汉代曾为荆州治所,是人类早期农耕明和人类远古太阳崇拜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常德太阳是武陵脉向洞庭湖延伸的最后一座峰,也是环洞庭湖地区方圆千余公里内的最高峰,主峰高 68 米太阳古名阳,唐《武陵图经》记载:“阳高耸雄峙,为常德巨镇”体形成于地质造运动,地质专家现场考察时论证,距今将近两亿年大自然鬼斧神工,在主峰绝壁上,雕琢出一尊净高两百多米、宽近八百米的巨大神像因其酷似神人面庞,常德先民称其为面 三国吴人徐整在《五运历年纪》中描述:“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面神像酷似盘古开天情状常德先民数千年崇奉为自身始祖盘古的化身,世世代代、年年岁岁向面顶礼膜拜屈原于楚顷襄王初年流放到南方,主要活动在以洞庭湖为中心的沅、湘之间 “行吟泽畔”,今天的常德城区处处留下了招屈亭、三闾港、屈原巷、枉渚等屈原遗迹。

屈原在太阳一带游历, “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王逸) 东皇太一”是《九歌》祭祀的第一个神灵,是楚国人心目中地位最高的至尊神即盘古祖神从汉武帝昭敕天下祭祀这位神明起,东皇太一成为楚人举国崇奉的神灵屈原创作《九歌》之后,祭祀天帝及东君(太阳神) 、云中君(云神)诸神的赛神歌舞在古常德乃至楚国大部地区流传二千余年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谪贬常德作了十年朗州司马,多次登临太阳,深为常德先民日神祭祀的习俗歌舞所动,在太阳写字岩绝壁上刻下著名的《阳庙观赛神》诗:“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于今配此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荆巫默默传神语,野老婆娑启醉颜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 ”明末首辅大臣杨嗣昌瞻仰面时惊叹:“何造物者之神一至此欤?”,“其巄嵸之形,磅礴之气,固自杰然为一方之帝是一方之,高者下者,险者夷者,正者倒者,踉跄奔走而朝礼乎兹之巅至其领袖诸而者,药则首东方诸而峙于左,浮则率西方诸而立于右两相去各百里,间而双撑如左右手自面望之,地丑力敌,无分毫相负,斯一奇也!面之前,乱无数,如群羊出栈,东西触藩而走,仓皇未有所之 ”(《梁游记》 )直到上世纪 40 年代,每年旧历十月十六(楚人祖神盘古诞辰) ,太阳地区四方乡民高举青、黄、红、蓝各色龙旗,从东、南、西、北四方“神道”竞奔入,由最先到达队伍的长者点燃头炷香火,然后共同拜祭太阳天神。

上世纪 0 年代初,常德太阳太阳祭祀习俗悄然消失面即太阳神神像也逐渐被森林遮蔽2009 年,常德市政府组织太阳化工程开发建设,修建旅游公路普双路时,隐匿数十年的太阳神重新向世人展示出神秘面容2010 年11 月,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组织历史、化、地质各方面专家实地考察后,为其颁发定名为“年代最久的楚人祭祀天然太阳神像”认证证书,证书认证:“该‘太阳神’面像为地质历史时期的自然风化产物,总高 213 米,宽 790 米(其中头部高 12 米,宽 199 米) ,位于湖南常德市北郊海拔 68 米的太阳体上据城头考古证实,楚人太阳神祭祀化早在 6000 年前即已开始,春秋时期即有明确字记载 ”我们认为,常德太阳天然太阳神像系亿万年前地质运动自然形成,从城头日神祭祀开始即成为常德先民世世代代延绵不绝的日神祭祀图腾从屈原在此创作《九歌》 ,到唐代刘禹锡歌咏《赛神》 ,到明代杨嗣昌膜拜面,太阳太阳神像二千多年又不断注入化内涵,成为常德地区古湘楚化的典型代表作品专此申报,请予考核认定申报者:湖南省常德市太阳森林公园2017 年 6 月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