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401483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古代手工业及其管理制度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由我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及其管理制度这一讲进行简要讲解,希望不辜负大家宝贵的时间。手工业发展及其管理制度在历史学研究是冷门,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来相关论著少之又少。在这一课题内部唐宋以来的研究远远多于唐代以前,这其中固然有研究材料缺乏的缘故,但研究者对这一课题的漠视和研究成果较难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今天仅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一是对中国古代手工业部门进行梳理,对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比如制陶业、制瓷业、纺织业、冶铁业、造船业、制盐业进行说明; 二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其中以宋代冶铁冶为中心进行简要考察; 三是以

2、近代广州外销画(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九世纪中国市井风情三百六十行和1819 世纪羊城风物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广州外销画中的图片为参照) ,对茶叶、瓷器和丝织品的生产进行说明。首先我们梳理下我国古代的手工业部门。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手工业是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那么手工业是什么时候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呢?根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70004000 年)的文化遗存中我们发现有漆黑发亮、薄如蛋壳的陶器,还有精致的骨器、玉器、象牙器和丝织品(甘肃临夏大河庄和秦魏家墓葬 /钱山漾遗址) ,这些手工艺品的的发现使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原始公社晚期,

3、手工业已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这一时期制陶技术已渐趋成熟, 纺织技术可能已经发明出来。夏商周时期, 人们对自然地改造能力进一步增强,制陶技术更进一步提高,纺织业在西周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手工业,酿酒技术也开始出现。当然作为国之大事的“祀”和“戎”所需要的青铜礼器与兵器、玉器和车马器等在官方的主持下也迅速发展起来, 成为当时手工业的主要部门。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制陶业、青铜铸造业和纺织业:一、制陶业。 陶器制造业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手工业部门之一,传统的观点也把制陶术的出现看作区分新旧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 70004000 年) ,陶器在我国各主要文化遗存中均

4、有发现,比较著名的有龙山文化黑陶高柄杯。陶器按照颜色可分为:红陶、灰陶、黑陶、白陶;按照用途可分为:炊器、食器、水器、工具、乐器、储藏器。陶器的制作主要有以下环节:对陶土的处理;成型;修饰和烧制。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土一般不经过淘洗, 中期以后则按照用途的差异,对陶土进行处理: 有的掺入参合料,如砂粒、稻壳、 植物茎叶或蚌壳等,目的在于增强陶器的耐热应变能力,避免在加热后破裂,即为夹砂陶;有的经淘洗去除杂质,制成较为细腻的陶器,即为泥制陶。成型方法可分为两种,即手制法和轮制法。手制法又可分为捏塑法、泥条盘筑法、模制法。 轮制法是指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提拉使之成形。陶器成型以后要进行修饰,主

5、要是将陶胚表面磨光;施加陶衣, 使陶器表面看起来光亮一些;绘彩和施加纹饰等步骤。陶器修饰完以后就进入烧制环节,如果烧制成功的话,一件陶器就制作完成了。在这里说一下, 瓷器的制作方法和陶器类似,只是一些环节上技术要求更高。在陶土上,瓷器需要比较优质的陶土,比如说高岭土;在陶土的处理上,瓷器比陶器要严格的多;在修饰上,晚清时期的青花瓷器需要画青花、上釉等关键程序。在烧制上,瓷器需要温度更高的锅窑。二、青铜铸造业。青铜铸造业是商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部门。商周铜器为青铜,即铜、 锡、铅的合金。 商周青铜器的制作采用的是陶范法的方法。西周时期出现了一模翻制数范的工艺和焊接技术。春秋时期更是出现了错金

6、银、错铜和鎏金技术。所谓错金银是指在青铜器表面嵌入红铜片或金银丝的工艺。即用金银丝、铜片嵌入青铜器,构成纹饰或文字,然后错平磨光。秦汉时期发明了失腊法铸造工艺,镶嵌、焊接、细线刻镂等技术也有所发展。2 至此青铜铸造技术趋于成熟。三、纺织业。 中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最迟在西周纺织业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手工业,大约在西周后期出现了锦(一种用复杂技术织成的比较名贵的丝织物)。元代以前纺织业以丝织业和麻织业为主。南宋时, 植棉区从两广、 福建逐渐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 因此棉纺织业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自元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纺织业有家庭副业,也有专门为贵族们的生活需要而生产的,所

7、用原料有丝、麻、羊毛(后又增加棉花)等。中国外销商品的生产过程,是清代广州外销画的一种重要的绘画题材。在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珍藏的广州外销画中就有18 幅关于丝绸制作过程的图画,描绘了丝绸生产从种桑养蚕到纺织印染、采买销售、 装运出洋的全过程,能够让人们对我国古代丝织品的生产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丝绸制作的主要过程为:采桑养蚕、浴茧缫丝、纺织、印染。蚕以桑为本, 桑树在中国广泛种植。中国主要的桑树品种是荆桑和鲁桑。前者树干高大,采摘须用桑梯;后者是灌木,多见于南方,采摘方便。采摘鲁桑描绘的就是妇女采摘鲁桑的情形。 养蚕是一件辛苦而又细致的工作,技术含量也很高。当蚕老将要吐丝时,人们便将蚕移

8、到蚕簇上,称为“上簇”。 “簇” 是用来承蚕做茧的工具,一般用茅草、 苇、竹等扎成,也有用糯稻米或麦秸秆造成的。蚕结成茧以后就是缫丝了。缫丝前需要先将蚕茧清洗,即 “浴茧” ,然后用沸水煮蚕茧,以便除去茧中的胶质,以便让缫丝工作顺利进行。缫丝之后还需要把丝浸泡在水里充分水洗,称为“浣丝”。缫丝工作全部完成后,就开始准备纺织了。络丝 、 牵经、 织丝等三幅画表现的就是纺织丝绸的大致过程。最后就是染色了,中国传统的漂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丝缕染好后再织,叫做“先染织物”;一种是织好了再染,称为“后织丝物” 。丝绸经过纺织、印染,基本上就可以出售了。春秋战国时期, 冶铁业的出现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9、大事。我国铸造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到春秋中期以后冶铁业成为一项重要的手工业。战国时期冶铁业一般只能冶铸农具和少数手工工具,锻制兵器还比较少。到了西汉, 不仅能生产铁制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制,如灯、釜、炉、剪等都已在西汉中期的遗址中发现。 这说明汉代铁器的使用已相当广泛。秦汉时期铁器的使用从地域和数量上说都已经非常普遍,铁器制作技术也不断提高。西汉时期工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淬火技术;在制钢技术上, 东汉发明了铸铁脱碳成钢技术和“ 百炼钢 ” 技术,并且发明了用水排进行水力鼓风。宋代冶炼时, 普遍使用煤作燃料,鼓风设备上木风箱代替了鼓风皮囊。冶铁技术在

10、宋代基本定型。 这一时期金属货币大量出现,铸币业兴起。 此外, 制盐业也成为政府关注的一项重要手工业。盐业生产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非常发达,并且分为海盐、池盐和井盐。海盐多生产于东部沿海地区, 池盐多产于西北地区,井盐生产则至迟在李冰作蜀郡太守时已出现于四川。食盐生产事关国计民生且收益丰厚,所以自管仲齐国改革以来食盐生产总是不断地收到政府干预甚而长期实行国家专卖政策。两汉时期,造纸业开始出现。汉书蔡伦传记载: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造纸业已经出现,虽然纸进入寻常百姓家是在近千年以后的宋代。此外漆器制造业在秦汉也盛极一时。造船业在两汉

11、时期也有较大的发展,现存最早的有确切记录的海军楼期军在西汉已经出现,东汉末年大规模的水面战争也开始出现。到两汉时期, 我国古代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基本上均已出现,两汉以后各类手工业进一步朝着专业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手工业技术也更加复杂和先进。本文不再进行阐述。3 我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以宋代冶铁业为中心的考察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手工业是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的,是社会 发展的产物。那么手工业是什么时候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呢?在新石器时代中、 晚期(距今 70004000 年)的文化遗存中我们发现有漆黑发亮、薄如蛋壳的陶 器,还有精致的骨器、玉器、象牙器和丝织品(甘肃临夏大河庄和秦魏家墓葬/ 钱

12、山漾遗址),这些手工艺品的的发现使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原始公 社晚期,手工业已从农业、 畜牧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我国古代手 工业基本上可以分为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二者的比例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程 度的高低恒有变动。 大致上讲,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时,官营手工 业所占比例就较大; 而当商品经济发展时, 皇室、官府可以从私营工商业中购买 或从抽分、派税中获得一部分或大部分需要的物资,这样官营手工业的比重就相 应缩小。那么我国古代手工业是怎样发展的,每一时期国家又是怎样管理的?本 文尝试着对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整理。 先秦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春秋以前商品交

13、换不发达,“ 氓 之蚩蚩,抱布贸丝 ” 反映出这一时期作为一般民众所进行的不频繁的以物易物商 品交换形式。古史记载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就是说当时最大的 ” 国事“ 是祭祀 和战争。这一时期官营手工业部门主要集中在与祭祀和战争相关的制陶业、纺织 业、青铜铸造业和玉器、 车马器具的制造上。 商周时期手工业基本上是由官府控 制,手工业生产在官府作坊进行, 其产品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称之为 “ 工 商食官制度 ” 。据周礼记载,周代设置管理手工业的官职是冬官,长官为大司空,因 周礼亡佚“司空”篇,后世代以考工记,其他官职不详。“ 工商食官 ” 语出国 语晋语四:“ 公食贡,大夫食邑,

14、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 官宰食加 ” 。工是指百工,商指官贾。百工是指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百工为官 府效力,其衣,食住行由官府提供。在管理方面,新设有“ 司工” 一职总管官府手 工业,其下属还有许多工头式的小官,如工师、工正等,分管具体的生产部门。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日渐频繁,手工业生产部门日益 多样化,分工也开始细密。据考工记记载,到春秋战国时已有木工、金工、 皮工、设色工、刮摩工等六大类,统称“百工” 。 周礼东官考工记云:“国 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这六大类工合计有30 种, “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 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磨之工五,抟埴之

15、工二。攻木之工,分为轮、 舆、弓、庐、匠、车、梓” 。这一时期冶铁业的出现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 的大事,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此外制盐业、铸币业也发展起来。在官府手工业 外,还有家庭手工业和城市私营手工业。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农业生产与纺织业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 经济体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明显确定下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城市手工业工 人和作坊手工业, 还有大手工业、 大商豪民经营盐铁、 冶铸等业,往往聚“徙隶” , 用僮仆,而成巨富。 秦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冶铁业、 纺织业以及漆器业等部门。 公 元前 221 年,秦国统一六国并建立起一

16、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九卿中 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需要。 秦和西汉初期, 官府 对私营手工业采取宽松政策。 根据记载蜀卓氏、 宛孔氏这些被放逐的迁虏, 仍然4 通过冶炼业致富。西汉文帝时,“ 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 。司马迁在货殖列 传中点了名的那些秦冶炼主,到了汉代也大多兴盛不衰,并有发展。比如被秦 迁至南阳的孔氏,到了汉武帝时出了个孔仅,为“ 南阳大冶,皆冶生累千金 ” 。西 汉武帝时为扩大财政收入,结束了前期对私营手工业实行的宽松政策。公元前 113年汉武帝下令宣布禁止郡国铸钱,在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 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任命东 郭咸阳和孔仅为大农丞,专门负责管理盐铁事宜。政府在各盐铁产区设立盐官、 铁官,隶属于大农。盐官负责组织盐业生产,幕民制盐,然后将产品统一收购发 卖,禁止私自煮盐和售盐。铁官主管铁矿开采冶炼、铁器铸造及其销售。公元前 98 年,政府又开始实行酒类专卖。东汉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