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议论文练习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400607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议论文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上议论文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上议论文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九年级上议论文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九年级上议论文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议论文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议论文练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上议论文练习九年级上议论文练习 姓名 : 学号:一、 尽管“消费”拉动“需求”是商业社会经济的第一推动力,但是我还是认为,消费 1不能等同于奢侈和铺张,节约永远是一种可贵的时代精神。 为什么要提倡节约?因为还不够富有吗,因为落后和短缺吗?这些并不是全部的理 2由。其实,节约不是贫穷时的捉襟见肘,也不是短缺时的窘迫与无奈。从字面讲,节约是 指节制和约束,显然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一种主动的追求。节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 高尚的情操。节约是对物欲而言的。人们所需求的物质,从本质上说,无非是由两部分构 成,一是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一是凝结于其中的人的劳动。所以节制物欲,就是对自然的 珍惜,也是对别

2、人劳动和生命的的尊重。这难道不是一种高风亮节,不是一种美好的情操 吗? “勤俭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这是过去许多殷实人家门前常见的楹联俭,就是 3节约,以“勤俭”二字示人,是对家风的讽劝,也是道德的标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 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先贤雅士之所以归隐南山, 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条件享受荣华,而是他们把简朴的生活方式看作是值得追求的一种人生 境界。 高尚的人们总是以简朴而更增添了人格的魅力。当年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为什么能 4够战胜美式装备的国民党?除了别的原因,延安窑洞的简朴,解放军官兵的土布军装,也 许更加增加了老百姓的亲和力和信任感。这一点,大

3、概蒋介石至死也没有弄明白。即使是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节约和简朴也是有识之士信奉的一种生活哲学。拥有亿 万资产的香港大富李嘉成,据说至今住的仍是 30 多年以前购置的一所旧房子,吃的是粗茶 淡饭,穿的是旧式西装,戴的是廉价电子手表。他说:“我觉得简单的生活更令人愉快。 ” 节约是一种境界,奢侈是另一种境界。最典型的大概要算世说新语记载的西晋 5武帝时石崇与王恺争豪的故事。石崇曾出任荆州刺史,生活非常奢侈。王恺是皇帝内戚。 两个人都是武帝时富可敌国的豪强。石崇故意用铁如意打碎王恺价值连城的珊瑚树,再赔 偿以示其富有。更有甚者他们夸富夸到以杀人为能事的地步,到了泯灭人性的程度!这些 豪强

4、当时是何等的骄横,他们大概没有想到,自己留给后人的道德形象又是何等的丑陋和 恶心! 节约是一种时代精神。节约象征着健康向上,奢侈则意味着没落。如石崇和王恺, 6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作为开国皇帝的晋武帝司马炎,早期也曾“矫以仁俭” 。但灭吴后, 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他的身边出现王恺、石崇之辈也就不 足为怪。 (选自 2009 年 4 月 8 日光明网光明观察 ,有删改。作者 马德) 1、这篇文章中,作者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3 分)_ 2、从文中看, “要提倡节约”的理由有哪几点?(4 分)_ 3、陶渊明和李嘉诚崇尚“节俭”分别反映他们怎样的生活观?各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5、。 (4 分)_ 4、文章运用的两类不同事例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_二、读书与思考读书与思考钟敬文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

6、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做垃圾处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

7、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_ 。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2联系上下文,解释第段中加点的词。(2 分)3学习中,你也一定有过“学而不思则罔”的体验,请联系自己的读书实践,写一个事例。(3 分)4试结合语境,在选

8、文第段结尾的横线处补写出一个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3 分)三、 (山东泰安)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是事实;不久就 不再 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 拜佛,怀 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 ,信“物” ,后来 信“国联” ,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 ,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 “他信力” ,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

9、一条新生路,但不幸 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 ,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 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 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 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 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 中国的脊梁。1分别说说文中两个加点词的作用。 (2

10、分) 答: 2在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请从论证的角度简要分析。 (4 分)答: 3对方错误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的正确观点是什么? 答: 四、不朽之盛事书写了给人读,人读了书又写书,写了书再给更多的人读。文化就是这么传承的, 也是这么发展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靠的是包括写书在内的这样一些创造性的精神劳 动。中国最早的书,是刻在兽骨上的,后来是竹简,再后来是刻板、活字印成的纸书,如 今是电脑页面,是数字化的书。花开花谢,往来古今,许多写书的人不在了,而他的书仍在,仍有人在读。许多写 书的人和读书的人并不相遇,但他们的心仍跨越时空地在交流。读书之时,心如止水。仿 佛两个人在

11、空灵寂静的屋子里促膝交谈,彼此之间的呼吸也能听得清清楚楚。阅读能够使 人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读书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 能性。阅读使人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读书不仅在于长知识,还有比长知识更为重要的,我以为是在学做人。人写书不是 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当然传授知识是很重要的。事实上,所有的写书人都是在写自己。 “我 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是辨证的。我们读书,读到了最后,就是读人。任何一个写书人, 归根结蒂,写到了最后,莫不是总写进了自己的抱负、胸襟和情怀。他总是有所寄托,不 然,他为何要写书?正是因此,我们读离骚读

12、出了屈原,读史记读出了司马迁,读岳阳楼记 读出了范仲淹,读阿 Q 正传 、读狂人日记 、读孔乙己 、读祝福读出了鲁迅。 我们读屈原、读司马迁、读范仲淹、读鲁迅,读出了世道人心,读出了悲天悯人,读出了 光明正大。在中国的文学理念中,从来都把书和人联系起来讲,什么叫“文如其人” ,什么 叫“道德文章” ,都是讲:书即人,人即书。这是否有些绝对了?也许有那么一点。的确存在一种文字和人品不相符甚而相背谬的 书,那是一些假人写的假书。我们此时讲的,已将这些排除在外了。我们认定读书不可读 欺世盗名的书,做人要做光明磊落之人。我们坚持这样的信念:读书除了长知识,更是要学做人。这对写书人和读书人来说, 都是“

13、不朽之盛事” 。 (选文有改动) 1(2 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3 分)对于文中画线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3(3 分)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3 分)作者说读书人能和写书人跨越时空进行交流,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曾 与哪位写书人进行过心灵的交流,获得了什么有益的启示。(文中涉及到的作品除外)五、(贵州安顺)读书使人优美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

14、,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地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