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端午节的商业价值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260573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端午节的商业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端午节的商业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端午节的商业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端午节的商业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端午节的商业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端午节的商业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端午节的商业价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端午节的商业价值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如何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之中,成为时下议论的重 要的话题。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时代,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当转化为具体的商业价值时,它才能够获得持久的生 命力和活力。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寻找商机和端午节文化的契合点,挖掘节日细微处潜在的商业价值,保 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力。 一、旅游无烟工业 旅游被称为无烟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可以满足旅游 者的文化旅游需求。比如屈原的诞生地湖北省秭归县,每年要过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头端

2、午、五月 十五大端午一直到五月二十五末端午,在这一个月内要举办公祭屈原,农民骚坛诗会,龙舟游江招魂等一 系列活动,全面展示屈原故里端午的独特习俗,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另外还有屈原的投江地湖南省汨罗市, 每年前往汨罗市屈子祠凭吊、缅怀的人们排成了长龙,络绎不绝。可见,端午的文化内涵刺激了旅游消费,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当地端午文化品牌的铸造,二者相得益彰。 二、节日装饰物文化产业链 节日装饰物既是节日的衍生文化,又是节日文化的寄托物和载体,搞好装饰物的销售,可以有效 刺激消费,与此同时烘托节日气氛。 (一)香袋 又称香囊、香包、荷包,我国民间端午节佩香袋的习俗极为古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

3、有香袋。 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 ” 袋内装 有研细有芳香气味的中草药,有消毒卫生和醒脑清神的功能,就像是随身佩戴一个“空气净化器”,因此民 间有“ 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 之说。 各种香袋寄托着人们辟邪却病的美好希望,同时还具有审美情趣,香袋形状多样,颜色丰富,是很受 妇女儿童喜爱的装饰品和礼品。 (二)五彩线 民间传统认为,端午节戴五色线可以避开蛇蝎毒虫的伤害,在端午节后第一场降雨时要将五彩线剪断 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戴五彩线的传统可谓由来已久,东汉应劭著的风俗通中 就记载“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

4、鬼,令人不病温。 ” 苏轼在浣溪纱词中描述端午节的美人:“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宋代词人杨无咎 齐天乐在词中则用“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 形容端午节时女子的服饰。不同于艾草和菖蒲 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五彩线的点缀美化功能远比求吉辟邪实际功能明显。 (三)葫芦 葫芦外形呈“S”形,像是八卦图中阴阳的分界线,道教文化认为葫芦可以收尽天地间的邪气,所以民 间传说神仙收鬼怪的法器都是葫芦,太上老君装仙丹的容器是葫芦,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的法器也是葫芦, 在古代葫芦被当作镇邪的宝贝,加上葫芦腹中多子,象征多子多福,又与福禄谐音,所以民间俗信葫芦能 避邪气又象征吉祥。端午节在门窗上挂葫

5、芦的习俗由来已久并沿用至今, 燕京岁时记中说:“端阳日用 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 ”即用彩纸剪成葫芦形,于五月初一早上张贴房室门楣,剪 口向下,意味着倒灾驱邪,初五晚将它摘下丢掉,喻指一切不洁和邪气都被带走。现在过节很少有人记得 将葫芦口朝下,但颜色各异带着各种彩穗装饰的葫芦仍不失为一种美丽的装饰和点缀。 (四)盆栽 被称作端午三友之一的菖蒲不仅可以入酒,同样也是室内装饰、盆栽观赏的首选佳品。 菖蒲制作的盆景,首先有抗污染作用,古人夜读,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可免灯烟熏眼之苦。而 且,用菖蒲做盆栽既美观又富有诗意: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生野外则生机盎然 ,着厅堂则飘

6、逸 俊秀。苏轼在他的石菖蒲赞的序言中说菖蒲“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 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并且能够“ 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是中 国文人淡薄名利、不屈不挠、清雅超俗的人格操守的写照,所以用菖蒲做盆栽既实用又雅致。 西方国家的圣诞树和情人节玫瑰的销售在获得巨大的商业收益的同时,也促进了节日文化的推广,甚 至圣诞节和情人节登陆中国后喧宾夺主,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与其铺天盖地的商业 攻势不无关联。借鉴这些经验,我们相信,只要做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端午节装饰物的推广和销售就 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在形成强大的节日

7、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能以崭 新的形式重新焕发光彩。 综上,端午节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需要我们将经营的创意融入到节日文化中,在国际竞争中增强我 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软实力,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存续民族文化的血脉,在全球化时代彰显我们民族的文化 底色。 参考文献 1杨丽娟,端午节文化及其旅游价值探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5(4) 2陈连山,话说端午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5 月 3惠西城,石子编,中国民俗大观(下) 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 年 7 月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 齐抗秦,

8、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 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 诗人节)。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 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 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 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 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 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

9、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 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 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

10、 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 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 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 ,以庆祝插秧胜 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 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

11、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 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 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 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 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 每年举行“ 屈原杯”龙舟赛。1991 年 6 月 16 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 “龙头”被抬入屈 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 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12、。然后,参 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 达 60 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 、“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 ;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 “益智粽”。 时

13、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 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 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 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 白莹如玉” ,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 时,已有“ 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 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 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 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

14、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 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 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 ,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 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 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 “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 会再吃,

15、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 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 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 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

16、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 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 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 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 ,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 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 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 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5、悬钟馗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