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教育论坛之感悟北师大教育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231523 上传时间:2018-03-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城教育论坛之感悟北师大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清城教育论坛之感悟北师大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清城教育论坛之感悟北师大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清城教育论坛之感悟北师大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清城教育论坛之感悟北师大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城教育论坛之感悟北师大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城教育论坛之感悟北师大教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清城教育论坛”之“感悟北师大教育学校文化建 设” 一、解读名师文化论钱志亮的解读学校文化 石钟英的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 考 二、印证名师文化论北京十一中 三、拓展名师文化论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掘及其现代转化 1、 “有教无类”的全民观念; 2、 “智仁双修”的人格理想; 3、 “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 4、 “天人合一”的博大情怀; 5、 “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 (二)中西文化教育传统差异之比较: 1、在理想人格上,西方教育家提倡个人本位,注重个 性人格的培养,追求人格的自由独立性;中国教育家则主 张社会本位,强调群体人格的塑造,追求人格的内圣外王 范式和群体独立

2、精神。 2、在人性与教育功能上,西方教育家强调,人之所以2 为人的根本在于人是有理智的,注重人的理智本性;中国 教育家则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在于人是有道德的, 注重人的道德本性。这一基本的人性论分歧对中西教育功 能的理论探索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迥然相异的 学术风格。 3、在课程论上,西方课程结构属主智型,体现了西方 教育传统的自由品性;中国教育传统属重德型,反映了中 国教育传统的伦理精神。 4、在教学方法论上,西方教育家热衷于“天人相分” 的分析思维,提倡科学理性和实验精神;中国教育家则以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为主导,强调道德体悟并形成注 经传统。 (三)中国当代文化格局和思潮演

3、变 上:中国当代文化的基本格局 1、 “计划”时代的终结 (1) “一体化”过程简述 (2)计划经济和计划思想 (3)计划文化的困难 2、二元对立模式的消解 (1)启蒙和革命的冲突 (2)个体与集体的冲突 (3)城市与乡村的冲突3 3、 “三足鼎立”文化格局的形成 (1)官方主流文化及其特点 (2)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处境 (3)市场和大众文化的兴起 下:中国当代文化思潮的演变 1、英雄时代的隐退(向偶像崇拜转移) 2、精英文化的失落(向娱乐文化转移) 3、理性权威的弱化(向集体癫狂转移) 4、精神价值的困惑(向物质主义转移) (四)当今社会文化存在的六大病态社会心理 1、物欲化倾向:重物质,轻

4、精神; 2、粗俗化倾向:报复原来极端政治化的倾向,向原始 的、本能的方向的复归; 3、冷漠化倾向:人际关系淡漠,缺乏同情,见义不为, 甚至见死不救; 4、躁动化倾向:情绪化和非理性; 5、无责任化倾向:无兴趣(情绪冷淡,精神空虚、情 感萎缩、厌世不振) 、无所谓(虚无主义,玩世不恭) 、无 意义(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 6、浮夸化虚假化倾向:说假话,吹大牛,经济功利性 取向。 (五)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文化整合4 1、坚持宽容的精神; 2、加强理解的意识; 3、进行创造的活动。 (六)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校长角色 1、文化的传承者; 2、文化的设计者; 3、文化的实践者; 4、文化的维持者

5、。 四、感悟名师文化论 本人关于加强我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1、充分认识重要性; 2、努力体现先进性; 3、密切联系社会性; 4、始终坚持人文性; 5、高度关注和谐性; 6、科学融入世界性; 7、善于继承传统性; 8、有效丰富趣味性; 9、积极探索创造性; 10、着力增强系统性; 11、主动把握规律性; 12、全力务求实效性;5 13、共同达成一致性; 14、大力树立典型性; 15、尽量增加可视性; 16、更多建立规范性; 17、巧妙创造情境性; 18、精心培育独特性。 五、打造名校文化论本人对华侨中学创“国示”提出的十二点希 望和要求: (一)提高认识,再鼓实劲; (二)对照标准,再作部署; (三)明确职责,再抓落实; (四)攻坚破难,再显活力; (五)优化环境,再树形象; (六)全面提升,再添实力; (七)加强协调,再聚合力; (八)化解矛盾,再促和谐; (九)只争朝夕,再次提速; (十)开拓创新,再策良方; (十一)艰苦奋斗,再作贡献; (十二)追赶先进,再造辉煌。 六、争当名师文化论6 本人认为夯实教师文化底蕴的路径有: 1、哲学的思辩; 2、逻辑的严谨; 3、艺术的熏陶; 4、文学的厚积; 5、知识的精妙; 6、信息的启迪; 7、科研的提升; 8、教育的智慧; 9、实践的锻炼; 10、生活的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