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重点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35208881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市地理学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市地理学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市地理学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市地理学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重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地理学重点1 1、 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2、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3、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A 城市化研究 B 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 C 城市分类研究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4、 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 社区的组合。 5、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 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

2、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6、 什么是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 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我国的城市大多数都在北半球。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 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概括地说,我国平原地 区的城市多于低山丘陵地区,中山、高山地区数量极少;除了大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 市选择两种地形过渡或交接的部位形成发展非常普遍;除了平原城市要濒临江河湖海以外,丘 陵、山地区的城市多趋于河谷,临水也是普遍特点。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

3、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 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的结构特征,未来的开 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的基础原理 就在于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 燃料和劳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这种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 在进行。区域能够向城市提供多少食物、原料、燃料、劳动力,区域又能吸收多少城市的产品 和服务,城市与外界区域目标有什么样的交流手段,就成了城市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常说城 市是区域的缩影,区域的中心和焦点。区域整

4、个历史的特殊状态,规定了每个城市的特点。 7、 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8、 城市化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六种转型: 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消费水平的转型。 文化程度的转型。 9、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即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 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第二种时消极的城市化,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 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 市化的人。二是过度城市化:全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化

5、水平很高,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 家的水平,但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居民的失业率很高,大量人口生活在贫民区。 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分为两种情 况:在一些发达国家会出现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在我国则出现乡村城镇化。 10、 城市化的类型:城市地理学重点2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 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向城市中心集聚的部门有决策部门、需要 与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的部门和需要以稠密的人流作为经营对象的部门。这些部门的职能特点, 要求它们向

6、城市中心运动,密集布置。 与上述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 市化。这些具有离心倾向的部门有的需要宽敞用地,有的需要防止灾害和污染,有的需要安静环 境,有的具有特殊使命。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 型城市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在大中小各级城市的边缘地带都可以看到这种外延现 象。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 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一般要在大城市的环境下才会出现。因为大城市的人口、用地规模已十分 庞大

7、,各类城市问题较多,如果继续采取外延型的发展方式,将使各种矛盾更为尖锐。在此情况 下,通常采取跳出中心城市现有边界,到条件适宜的地理位置上去发展,用以分散中心城市的压 力,有的则形成大城市郊区的卫星城镇。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就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 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职能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 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 也称间接城市化。间接城市化的出现,对城市地域的划分和城市化水平的衡

8、量有重要影响。 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积极型城市化。反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为消极型城 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消极型城市化的产生是由于农村经济破产和城市经济发展缓 慢所造成的。要消除消极城市化现象,除了发展经济之外,还要实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变革。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所谓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 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的两个方面。 11、 城市化的测度 主要的指标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其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 城市

9、化测度指标。 人口比例指标测量城市化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 城镇的定义不同将直接影响城镇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 第二, 城市人口定义的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第三, 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数量过程,它不能反 映城市化的其他性质。 第四, 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反映了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 的总体规模。 12、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适应 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两个部门的发展,他们的发展会带动非农就业人员城市地理学重点3 的增加。由于城市是

10、非农产业的集中地,非农就业人员的增加可以带动整个城市人口的增加。 因此,就业非农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二、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我国城市化进 程中出现的起伏波动还影响着各级城市数量的变化。 三、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历来比较 显著。总的趋势是,东部地区(包括东北)的城市化的水平较高,中部地区居其次,西部地区 的城市化水平最低。 四、郊区进程已经显现 郊区化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 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

11、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郊区化研究首先要有城市中心和郊区的地域界定。就郊区化的动力而言,地方政府扮演了主导 作用。改革使各级城市政府获得越来越多的发展自主权,从而推进了中国城市的郊区化进程。 就地方政府的具体措施而言,土地批租起了关键的作用。为了加快土地批租的速度,土地批租 的审批权被下放到各下级政府,从而使得各城市出让的土地数量和面积急剧增加。中心城区的 地价高,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近郊区土地价格较低,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和大规模居住区的建 设,既吸引了中心城市人口的迁移,有吸引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五、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其演化过程模型大致可以

12、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中小型城市独立发展阶段 2 都市区形成阶段 3 都市区轴向扩展形成联合都市区阶段 4 都市连绵区雏形阶段 5 都市连绵区成型阶段 按照都市连绵区成型的五条标准,20 世纪 90 年代的中期,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已达到都市 连绵区的标准。1995 年后,中国经济发展步入高速增长的阶段,沿海地区更是成为经济发展的 重心。位于北方沿海的京津唐,辽中南以及山东半岛三个城市群的经济近十年来也取得快速增长。 13、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14、 城市首位律和位序规模法则 在只有少数几个力量强大的因素作用的国家,城市规模常产生首位

13、分布,这些国家一般是人口少、 面积小的小国,或城镇化历史比较短的国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的国家;而位序规 模分布是许多种力量在很长时间里作用的结果,以致一旦获得了位序规模分布,那么这些力 量中的任何一个很可能只是产生一种随机的相对微小的作用。这种分布通常在工业经济发达的国 家或那些面积大、人口多。条件复杂的大国出现。 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位序规模分布是与社会均衡发展相联系,这种均衡是在经 济发展起飞前和发展后产生的。首位分布是社会不均衡发展造成的,这种不均衡是在经济发展过 程中形成的。按此模式,一个国家或区域,在经济起飞前常属均衡状态,是位序规模分布, 在经济大发展过程中,均衡

14、状态被集中发展几个经过选择的大城市所动摇,城市规模呈首位分布。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发展渐渐从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城市系统的均衡状态又逐渐恢复,在新 的基础上,再现位序规模分布。 缺点: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 式,有损与更合理的资源利用;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国动员,城市地理学重点4 因此对经济增长有害;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等。 优点: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的更加专业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大城 市内的各种运算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首位城市 常

15、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 反之为位序规模的优缺点。 15、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这种相互作用,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 体,即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6、 空间扩散:指物质流、货币流或信息流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 散到承受者身上。 17、 空间扩散的三种类型: 1 传染扩散 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做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传染扩散。特征如 同一块石子落入水中后产生的波纹运动。传染扩散的例子:城市对周围农村的影响,城市化的近 域推进。 2 等级扩散 某些新思想、新技术在城市

16、中的传播亦往往跳跃紧邻的小城市,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 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之为等级扩散。一般地说,等级扩 散只产生与人文现象扩散的场合,自然现象的扩散不采取这种方式。 3 重新区位扩散 在传染扩散中,假如扩散导致更多的接受者,那么就称之为扩张型扩散。反之,如果接受者的数 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转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扩散。其典型例子就是移 民过程。实际上,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常常采取多种方式。 18、 生长极: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 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19、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具有什么样的规律性 一、 空间分布类型 最邻近分析指出,当最邻近指数为零时,属聚集分布;当最邻近指数为 1 时,属随机分布;当 最邻近指数大于 1 时为均匀分布。 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 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