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螺旋桨与船体间的相互作用 船舶阻力 与推进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147575 上传时间:2018-03-1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螺旋桨与船体间的相互作用 船舶阻力 与推进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五章螺旋桨与船体间的相互作用 船舶阻力 与推进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五章螺旋桨与船体间的相互作用 船舶阻力 与推进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五章螺旋桨与船体间的相互作用 船舶阻力 与推进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五章螺旋桨与船体间的相互作用 船舶阻力 与推进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螺旋桨与船体间的相互作用 船舶阻力 与推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螺旋桨与船体间的相互作用 船舶阻力 与推进(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86 第五章 螺旋桨与船体间的相互作用在上面各章中,我们只讨论了孤立螺旋桨在敞水中(或称在均匀流场中)的水动力性能, 而在“船舶阻力”课程中也只研究了孤立船体(即不带螺旋桨)在静水中航行时所遭受的阻力。 实际螺旋桨是在船后工作的,螺旋桨和船体成为一个系统,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相互作用。这 种相互作用表现为船体所形成的速度场和螺旋桨所形成的速度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船后工 作的螺旋桨因受到船体的影响,故进入桨盘处的水流速度及其分布情况与敞水者不同,而船 体周围的水流速度分布及压力分布受螺旋桨的影响也与孤立的船体不同。因此,船后螺旋桨 与水流的相对速度不等于船速,螺旋桨发出的推力也不等于孤立船体所遭受

2、的阻力。如何把孤立螺旋桨和孤立船体联系起来,正是研究螺旋桨和船体相互影响的目的。严格 说来,应把船体与螺旋桨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考虑。近年来也确有一些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但由于问题相当复杂,未能付诸实用。所以,目前仍采用近似方法来解决,即分别研究船体 和螺旋桨的单独性能,然后再近似地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近似方法的实质是:把 船体和螺旋桨仍然看作是孤立的,即认为螺旋桨是在船后流场中单独工作,而船体位于螺旋 桨所影响的水流中运动。这样就可以把孤立螺旋桨和孤立船体相联系起来,亦即考虑到上述 情况以后,可以把螺旋桨敞水试验的结果和船模阻力试验的结果用之于船体-螺旋桨的整个 系统。 5-1 船体

3、对螺旋桨的影响-伴流 一、伴流的成因和分类船在水中以某一速度 V 向前航行时,附近的水受到船体的影响而产生运动,其表现为船 体周围伴随着一股水流,这股水流称为伴流或迹流。由于伴流的存在,使螺旋桨与其附近水 流的相对速度和船速不同,在船舶推进中,所感兴趣的问题是船体对螺旋桨的影响,故通常 所指的伴流即为船尾装螺旋桨处(即浆盘处)的伴流。船后伴流的速度场是很复杂的,它在螺旋桨盘面各点处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一般来 说,伴流速度场可以用相对于螺旋桨的轴向速度,周向(或切向)速度和径向速度三个分量来 表示。测量结果表明,与轴向伴流速度相比较,周向和径向两种分量为二阶小量,在螺旋桨 设计问题中,常可不予

4、考虑。因此,在本书中如无特别说明,所谓伴流均系指轴向伴流。伴 流的速度与船速同方向者称为正伴流,反之则为负伴流。产生伴流的原固有下列三种:(1)船身周围的流线运动:船在水中以速度 V 向前航行时,船体周围水流的流线分布情 况大致如图 5-l 所示。首尾处的水流具有向前速度,即产生正伴流,而在舷侧处水流具有向 后速度,故为负伴流。由此而形成的伴流称为形势伴流或势伴流。因流线离船身不远处即迅 速分散,故在船体略远处其作用即不甚显著,亦即离船体愈远,形势伴流之数值愈小。287(2)水之粘性作用:因水具有粘性,故当船在运动时沿船体表面形成界层,界层内水质 点具有向前速度,形成正伴流,通常称为摩擦伴流。

5、摩擦伴流在紧靠船身处最大,由船身向 外急剧减小,离船体不远处即迅速消失,但在船后相当距离处摩擦伴流依然存在。图 5-2 表 示船身附近的界层(或称摩擦伴流带),界层(实际上是尾流)在尾部后具有相当的厚度,与 螺旋桨直径相差不多,故摩擦伴流常为总伴流中的主要部分。摩擦伴流的大小与船型、表面 粗糙度、雷诺数及螺旋桨的位置等有关。 (3)船舶的兴波作用:船在航行时水面形成波浪,若螺旋桨附近恰为波峰,则水质点具 有向前速度,如恰为波谷,则具有向后速度。由于船舶本身兴波作用而形成的伴流称为波浪 伴流,其数值常较前两者为小。但对于高速双桨船(例如驱逐舰)因其尾部常为波谷,且螺旋 桨的位置处于船后两侧,摩擦

6、伴流和势伴流较小,故其总伴流可能为负值。 由伴流之成因可知,伴流是一股很复杂的水流,在螺旋桨盘面各处伴流速度的大小和方 向各不相同。因而,在利用螺旋桨系列敞水图谱设计螺旋桨时,常取盘面处伴流的平均轴向 速度近似地估计桨盘处的速度场。若船速为 V,桨盘处伴流的平均轴向速度为 u,则螺旋桨 与该处水流的相对速度(即进速)V A 为 V A = V - u (5-1) 根据伴流的成因,可将伴流速度 u写成 u u p + u f + u w(5-2) 式中 u p 桨盘处形势伴流的轴向平均速度;u f 桨盘处摩擦伴流的轴向平均速度;u w 桨盘处波浪伴流的轴向平均速度。 二、伴流分数伴流的大小通常用

7、伴流速度 u对船速 V 的比值 来表示, 称为伴流分数或泰洛伴流 分数,即 = = = 1- (5-3) V u V V V A V V A若已知伴流分数,则可由下式决定螺旋桨的进速: V A (1-)V (5-4) 根据伴流的成因,伴流数 也叫写作: p + f + w(5-5) 式中 p 形势伴流分数; f 摩擦伴流分数; w 波浪伴流分数。 V 伴 伴 伴 伴 伴 V 图 5-1 图 5-2288各类船舶的伴流分数数值大致如表 5-1 所示。 表 5-1船 舶 类 型 伴 流 分 数 船 舶 类 型 伴 流 分 数 快速船和邮船 0.100.18 轻巡洋舰 0.0350.10单桨商船(C

8、 B0.50.7) 0.200.30 大型驱巡舰 0.000.10 双桨商船(C B0.50.7) 0.080.20 驱逐舰和 护航舰 0.000.03 肥大船(C B为 0.8左右) 0.300.40 潜水艇 0.100.25 主力舰及重巡洋舰 0.150.20 鱼类快艇 0.000.04三、伴流的测定伴流的大小一般系用试验方法求得,因测量的方法不同可分为标称伴流和实效伴流两种。 在未装螺旋桨之船模(或实船)后面,用各种流速仪测定螺旋桨盘面处水流速度,可得标称伴 流;根据船后螺旋桨试验或自航试验结果与螺旋桨敞水试验结果比较分析可得实效伴流。经验证明,上述两种测量结果是不同的。其差别在于是否考

9、虑了螺旋桨工作的影响,因 为当船尾有螺旋桨工作时,螺旋桨产生抽吸作用,从而改变了船尾的流线、界层厚度、波形 等。由于螺旋桨在船后工作,以实效伴流分数来计算螺旋桨进速比较合理,故通常说的伴流 分数均指实效伴流分数。 1测 量标称伴流的方法现时测量船模(或实船)标称伴流场最常用的仪器是毕托耙。图 5-3 所示之照片为上海交 通大学船舶流体力学研究室在测量伴流时毕托耙安装在船模尾部的情况。 为了测得整个桨盘面处的速度场,毕托耙需在 360 范围内转动,测试角度的间隔一般为 10 。 由此我 们可 以测得桨盘面处若干同心圆周上等距离点的水流轴向速 度图 5-4(a),此速度即为螺旋桨在该点的“局部进

10、速”V A (r,),由船模(或实船)速度减去 V A (r,)便可 得到伴流速度 u(r,)。图 5-4(b)为某单螺旋桨船桨盘 面上不同半径处伴流分数在圆周方向的分布曲线,在某 一半径处伴流分数分布曲线变化的大小表示该半径处伴 流沿周向的不均匀程度。图 5-4(c)为盘面上伴流的等 值曲线,该图完整地表示了桨盘面处的伴流场,其变化 的大小表示整个桨盘处伴流的不均匀程度。根据测量结果,即可求得各半径处圆周上的平均伴 流及整个盘面上(除去桨毂部分)的平均伴流,在计算时 一般可用体积积分法。例如半径为 r 圆周上的平均伴流分数为:(r) = (5-6) 2 0 2 0 2 0 d ) , ( 2

11、 1 d d ) , ( r r r r r 图 5-3289 整个盘面上的平均伴流分数为: = (5-7) 2 0 2 0 h h d d d d ) , (R r R r r r r r r 式中,R 为螺旋桨半径, 为桨毂半径。 h r过去曾有人用叶轮伴流仪或环形伴流仪量取桨盘面上各半径处伴流在圆周方向的平 均值,但此类仪器目前已极少使用。近年来已有用激光测速仪量取船模的伴流场,由于仪器 本身比较复杂,价格昂贵,使用尚不普遍。2测量实效伴流的方法当船速和螺旋桨的转速一定时,伴流的大小直接决定螺旋桨的进速,因而决定螺旋桨所 发生之推力及吸收之转矩,故根据螺旋桨的推力或转矩亦可测定伴流。参阅

12、图 5-5,首先在船模后试验螺旋桨,量出船模速度 V 及螺旋桨的转速 n、推力 T B 、 转矩 Q B 。然后,将螺旋桨进行敞水试验,保持转速 n不变,调节进速直到发出之推力等于 上述 T B 值时,量取其进速 V A 及转矩 Q 0 ,则 u=V-V A 即为实效伴流速度。上述测定实效伴流的方法系使螺旋桨在船后与敞水中于同一转速时发生相同的推力,故 称为等推力法,但此时 Q 0 Q B 。 若螺旋桨进行敞水试验时,保持转速 n 不变,调节进速直至 Q 0 Q B 时,量取其进速 V A 及推力 T 0 ,则得 u 1 =V-V A ,也为实效伴流速度。这种方法称为等转矩方法,但此时 T 0

13、 T B 。 (c) (b) (a)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9 / 2 11cm 5 7 3 1 0 11cm 10 9 8 7 6 5 4 3 r = 2cm 3 / 4 / 2 / 4 1.0 0.8 0.6 0.4 0.2 0 图 5-4 n n V A T B Q0 QB (b) (a) V T B 图 5-5290 用等推力法得到的实效伴流 u与等转矩法得到的实效伴流 u 1 是不相等的。等推力法是目前为 大家广泛采用的方法。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用船模自航试验或实船试验来测定实效伴流,这将在第六章中再 讨论。 大量试验资料表明,用各

14、种方法测得的伴流分数有一定的差异。一般说来,以等推力法 所得到的实效伴流较等转矩法所得者约大 4%。至于标称伴流与实效伴流之间的大小视方形 系数 C B 之大小有所不同。 四、伴流不均匀性的影响 在上面的讨论中,已经提到用等推力法决定实效伴流时,Q 0 Q B ,用等转矩法决定实效 伴流,则 T 0 T B 。引起这种差别的原因是由于船后桨盘处伴流的不均匀。船后桨盘处各点的 伴流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伴流的轴向速度在盘面上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因而 以平均伴流来估计船后螺旋桨的速度场是近似的。如果把同一螺旋桨分别在敞水中和船后进 行试验,在转速和进速(对船后情况说来,进速为船速与平均伴流速度之差)相同时,两者的 推力和转矩是不同的,引起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两者之流动状态不同。螺旋桨在敞水中工作 时,盘面上各处的进速都相同,而在船后工作时,盘面上各处的局部进速不同。故在同一进 速系数时,两者的推力和转矩不同。如以带下标“0”者表示敞水中测得的数值,带下标 “B”表示船后相应的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