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1《等可能性》优秀说课稿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35018324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1《等可能性》优秀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1《等可能性》优秀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1《等可能性》优秀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1《等可能性》优秀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1《等可能性》优秀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1《等可能性》优秀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1《等可能性》优秀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41等可能性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 4章第 1节)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 本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初中数学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 是在八年级下学期学习感受概率的后续课程。如果说八年级的课程是在形 式上定性的认识概率,那么本章节就是让学生用定量的观点进一步研究概率。 等可能性是研究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敲门砖,这一章节的设置起着承上启 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在过程,重在研究,而不是重在结论.因此,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 体验、发现并总结等可能性概念并根据随机结果的对称性和均衡性,判断试验 的结果是否具有等可能性是本课时的重点。而等可能

2、性概念的形成过程(从特 殊到一般) ,以及用化归思想把学生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给相同颜 色的小球标号)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在八年级下册感受概率这一章,学生已知道什么是随机事件、必然事 件、不可能事件以及用枚举、实验的方法逐步形成对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 的初步认识。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课堂,他们的思维能力有所 增强,但他们对一类事物的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地 引导学生归纳出等可能性概念的特征。 三、目标分析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识技能理解等可能概念的意义

3、,会列出一些类型的随机试验的所有 可能结果(基本事件) 。会根据随机试验结果的对称性或均衡性判断试验结果 是否具有等可能性 ; 2、数学思考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发展学生从复 杂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从事件的实际情形出- 2 - 发,根据随机试验结果的对称性或均衡性分析事件的结果是否具有可能性; 3、解决问题:能根据随机事件的特点,辨别哪些试验的结果是否具有等可 能性,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的合作;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 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 根

4、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基础,我采用尝试引导法、实验发现法进行教学。 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教学过程转 化为观察、猜想、实验、论证、表述、归纳的过程。如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形成 等可能性概念的初步认识,然后在一系列活动中进一步完善概念。基于本节课 的特点,我尝试通过从问题情境数学活动解决问题应用拓展完成 教学目标。即:通过实际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分析,激发学习热情,加深体验, 从而为即将提出的问题作好铺垫,再让学生在各自熟悉的场景中轻松、愉快地 活动后,带着成功的喜悦进入新课的学习,在活动中操作、思考,引导学生总 结归纳。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活动,提高兴趣、增强

5、信心,培养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这 一认识规律。同时,让课堂教学尽量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问题来源于生活, 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活。 (3)课前准备教师:不透明的箱子、小球若干、骰子、正十二面体、牌等教学用具和课 件.学生:硬币、乒乓球若干、不透明的箱子等学习用具.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 本节课教学时先通过“掷硬币” 、在“袋中摸球” 、 “摸牌”等问题情境让学 生在实验中探索,体验什么样的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的。通过可能结果有限个 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等可能性概念。让学生重点理解和把握:“随机事件” 、 “有且只有一个” 、 “机会

6、均等”的含义并通过例题、练习题让学生根据随机结 果的对称性和均衡性,判断是否具有等可能性。在巩固等可能性概念的同时让 学生感知非均等条件下的非等可能性,会简单判断某件事件发生等可能性的大- 3 - 小,为下一课时求概率作铺垫。本节课活动设计的关键是等可能性概念的形成。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 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同时新课程要求学生是 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老师 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进行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以师生 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

7、维过程,预期做到以 下几点: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摸球、抛硬币、抽签、掷骰子等活动轻松地 掌握新知识,再通过对上述活动的探索归纳出可能性的概念。 2、在游戏中尽量达到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人人肯说的效果。如在摸球活 动中六人一组,每人动手摸2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巩固新知。 3、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投影进行直观演示,通过演示使学生获得感性 知识的同时,掌握理性知识。这样做还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习,注意力容易 集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直观地感受等可能性的有关知识,从而体会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组织讨论 情境1 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10个小球,分别标有

8、0、1、2、39 这个10个号码,这些球除号码外都相同,搅匀后从袋中任意取出一个球。 问题1:“摸到白球”是什么事件? 问题2:“摸到黄球”是什么事件? 问题3:“摸到 1号球”是什么事件? 问题4:把球搅匀后,从袋子中摸一个球,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它们可 能性相同吗? 通过一个摸球实验,复习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同时通过追 问学生第4个问题,引入课题:等可能性。 二、总结共性,形成概念 问题4:把球搅匀后,从袋子中摸一个球,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它们都 是随机事件吗? 问题5:每次试验有几个结果出现?每次试验有没有第二个结果出现? 问题6:每个结果出现机会均等吗?为什么? 小结:在上

9、面的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有_个,它们都是随 机事件,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_个结果出现。根据随机试验结果的 _性,每个结果出现的机会是均等的,那么,每个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的。 情境2 - 4 - 问题1:在老师请同学到讲台摸球的过程中,如果每次只请一位同学,那 么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它们都是随机事件吗? 问题2:每次试验有几个结果出现?有无第二个结果出现? 问题3:每次结果出现的机会均等吗?为什么? 小结:在上面的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有_个,它们都是随 机事件,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_个结果出现。根据随机试验结果的 _性,每个结果出现的机会是均等的,那么,这十个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 的

10、。 揭示概念:设一个试验的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有n个,它们都是随机事件, 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的一个结果出现,而且每个结果出现的机会均等,那么 我们说这n个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的,也称这个试验的结果具有等可能性。三、例题讲解 例1 在3张相同的小纸条上分别标上1、2、3这3个号码,做成了3支签,并放 在一个盒子中搅匀,从中任意抽出1支签,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 例2 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1个白球和2个红球,这些球除颜色外都相同, 搅匀后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会出现哪些可能性的结果? 例3 一个质地均匀的正12面体,12个面上分别标有1-12这12个整数,抛 掷这个正12面体1次。 (1)会出现哪些

11、可能的结果?这些结果的出现是等可能的吗? (2)出现朝上一面的数是奇数与朝上一面的数是偶数是等可能的吗?为什么? (3)出现朝上一面的数是4的倍数与出现朝上一面的数是6的倍数是等可能的 吗?为什么? (4)你还能类比刚刚的问题,再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吗? 师生共同小结:当试验的所有可能产生结果是n个,只有具备哪几个特征 的试验结果才具有等可能性?在试验中发生的事件都是随机事件在每一次 试验中有且只有一个结果出现每个结果出现机会均等. 四、学生交流 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大家对等可能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你能结合你的亲身 体验谈谈你身边的等可能事件吗? 再请一个同学说出一个试验,另一个同学判断一下这个试验

12、的结果是否具有 等可能性。 五、拓展延伸 从一副充分洗牌的扑克牌中任取一张 (1)这张牌是红色、黑色可能性哪个大?(2)抽出的牌是5和抽出一张牌 是10,这两个事件是等可能的吗?(3)抽出红桃5和黑桃10的可能性相等吗? (4)抽出的牌是5和抽出王的可能性还是一样吗?若不相等,哪个事件发生的 可能性小? 六、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 学的知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5 - 板书设计: 4.1 等可能性 等可能性的定义: : 一个试验的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有有限个. 这些结果都是随机事件. 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的一个结果出现。 每个结果出现的机会均等。 思想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 ,化归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