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35017381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上历史 期末检测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 ( D )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2下列事件中,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 D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B商汤灭夏和周武王灭商C西周实行分封制 D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3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据此推断, 这两处人文景观分别最早形成于 ( D )A.春秋、战国 B.春秋、秦朝 C.战国、西汉 D.战国、东汉 4(青岛中考)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 础。下列选项中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推 崇的理想人 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 D )A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5某同学利用右边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C )A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B西周推行分封制C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6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一致,汉文字却是统一的。这是因为 ( D )A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B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C文字书写在丝帛和竹简上 D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7汉初统治者比较节俭,体

3、恤民情,与民休息,且都很注重生产,其客观原因是( C ) A秦亡教训 B居安思危 C经济萧条 D文治天下 8.“盖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 ”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与“非常之功”是( A )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蔡伦改进造纸术C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 D华佗发明麻沸散 9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公元前202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因为这一年 ( D )A秦朝初建 B大泽乡起义爆发 C秦朝灭亡 D刘邦建汉 10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封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 统” 。从上述

4、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C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1汉代, “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 ”这反映了当时 ( C )A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 B西方普遍享用中国的丝绸C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 D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 12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B )A墨子主张的“兼爱” “非攻”体现了追求社会和谐的愿望B佛教在西汉初年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C东汉时期张陵等人在民间创立道教D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

5、年的史事 13图片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图中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 ) A商朝、秦朝、三国 B秦朝、隋朝、唐朝 C商朝、秦朝、隋朝 D隋朝、宋朝、明朝 14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的统一局面有 ( C )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前秦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后,东晋统一了北方A. B C. D 15在我国古代,很多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源于战役。下列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与战役的搭配中不正确的是 ( C )A破釜沉舟巨 鹿之 战 B 草船借箭赤壁之 战C风声鹤唳官 渡之 战 D 草木皆兵淝水之战 16(玉林中考)右边的示意图是 ( D )

6、A春秋争霸图 B赤壁之战图 C人口南迁图 D三国鼎立图 17下列地图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 C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C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D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1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C )A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 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C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 19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具体表现在( A ) 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 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苗

7、移栽 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A. B C. D 20(菏泽中考)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 ( A )A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 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材料二: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 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从早期国 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

8、一统” ,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 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 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大一统”之梦 (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西周 的建立者是谁?据材料二,归纳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作用。(6分) 东周;战国。周武王。使周王朝紧密地联为一体;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 帝 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举两例说明“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 目标” 。(6分) 焚书坑儒。儒家思想。西晋统一等;北魏

9、统一黄河流域等。 (3)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2分) 追求大一统。 2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 春雪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三: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1)上述材料中涉及的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 ( B )(1 分)A都是开国皇帝 B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2)汉初和秦在地方制度上有何不同?你觉得在当时哪

10、一朝的制度更有利于国家的统治?(3分) 秦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秦的郡县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统治时“鼎盛之世”的表现和原因各是什么? (4 分) 表现:汉武帝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出现了空前统一的局面,封建 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西汉国力最为强盛。原因:客观汉初文景时期经济 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 人。 (4)比较是我们学习历史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试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奴役农民、加强 思想控制方面的不同点。(4分) 秦始皇征发农民为其修宫室、造陵墓,严重破坏了社

11、会生产;而汉武帝征发农民服役, 主要是兴修水利,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采取了 “焚书坑儒”的做法,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而汉武帝则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做法,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5)人们常把“秦皇汉武”并称,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秦始皇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汉武帝稳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出 现鼎盛局面。总之他们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图一图二 (1)图一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被称为_甲骨文_;汉 字 书写在东汉末

12、年发展成为书法艺术,图二是谁的书法作品?(2分) 王羲之。材料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2)以上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谈谈这种思想主张对当今社会有什么作用? (4分) 体现了孔子“仁”的主张,即要“爱人” ;对于当今“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构 建有重要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学说在公元前2世纪是怎样发展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的?(2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 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 书 礼 易 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 政 权机构。从此,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材料三: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道法自然”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天人合一、阴阳平等、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 三大法宝。 (4)东汉时期,一套“道法自然”的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