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副词与代词的区别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018296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气副词与代词的区别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气副词与代词的区别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气副词与代词的区别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气副词与代词的区别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气副词与代词的区别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气副词与代词的区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气副词与代词的区别(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气副词与代词的区别 语气副词是表示语气的副词,属于副词的一种,副词能修饰动词与形容词。语气副词能修 饰整个句子,对整个句子的含义有一定影响,要翻译出来。语气副词一般出现在句首或者 比较靠近句首的位置,在句中可作状语。例如, “割鸡焉用牛刀?” (杀鸡哪里用得上宰牛的 刀呢?) ” , “焉”译为“哪里” 、 “怎么” ,表示反问语气,在句中作状语,是语气副词。又 如, “徐公何能及君也” , “何”解释为“怎么” ,表反问语气,是语气副词。语气助词属于助词的一种,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某种语气的词。语气助词出现 在句中时,起到舒缓停顿的作用,不需翻译;出现在句末时,表示或强调某种语气。

2、语气 助词在句子中没有实在意义,只是表示语气,对整个句子的含义影响不大。例如, “寒暑易 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 “焉” ,用在陈述句末,可不译出; “万钟于我 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 “焉” ,用在疑问句末,译为“呢” 。 又如, “也”字做语气助词:公子畏死耶?何泣也?(表疑问语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表感叹语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用在句中表停顿)疑问代词属于代词的范畴,疑问代词在句中起名词词组的作用,用来构成疑问句。根据疑 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疑问代词在句子中往往作主语或宾语。例如, “何贵何贱?” (什 么是贵什么是贱

3、) , “何”充当主语,是疑问代词。又如,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既然世俗的一切与我的情致相违背,我还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 “言”为补足章节的 助词,不译。 “焉求” , “求”为谓语;“焉”属疑问代词作宾语。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 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一、 是语气助词,还是语气副词 例 1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韩愈祭十二郎 文 )教材注释:【其】语气助词,这里表示反问语气。 (见人教 2004 年版高中语文第四 册第 149 页)例 2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国语勾践灭吴 ) 教材注释:【其】副词,表诘问,

4、同“岂” ,难道。 (见人教 2004 年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 90 页)例 3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教 材注释:【其】加强反诘语气的副词。 (见人教 2004 年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 87 页) 【其】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见人教 2006 年版课标试验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第 28 页)语气助词与语气副词的区别主要可从位置和用法(含义)两方面去辨别。文言语气助词一 般位于句末,除极少数(如也、乎)可位于句中表示停顿外,其余都位于句末,表判断、 肯定、陈述、疑问、反问、感叹、推测、限制等语气。除表判断、肯定的语气可以不译出 外,其余的一般都可以译出

5、现代汉语相应的词语。“其”作为语气助词时读 j ,在中学课文中很少见,表疑问语气常附在“彼” “何”之后, 可译为“呢” “了” 。例如:“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诗经魏风园有桃 )可译为:“那人说得对么,你自己认为怎样呢?”又如:“夜如何其?夜未央。 ”(诗经小 雅庭燎) 可译为:“黑夜怎么样了?黑夜还没结束。 ”文言语气副词一般位于动词、形容词或句子前面,常表推测、希望或祈使、商量、反问等 语气。 “其”在文言文中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也是考试说明规定的高考考查的重点虚 词之一。 “其”作语气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 可译为 “难道” 。还可以表示疑问、测

6、度、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 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 、 “还是” 、 “可要”等。如:其孰能讥之乎? “其”表示反诘 语气,相当于“岂” ,可译为“难道”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其”表示测度的 委婉语气,可译成“大概” 、 “或许”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 “其”表 示告诫、期望的语气,可译为“可要” 。 吾其还也。 (崤之战 ) “其”表示商量的 语气,可译为“还是” 。如例 1 句可译为:“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 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以上 3 个例子的“其”都位于句首,都表反问语气,都可译为“难道”

7、,都应归为语气副词。 例 2 与例 3 的注释虽有所不同,但可互为补充,将“其”归为语气副词是正确的;而例 1 的注释将“其”归为语气助词是错误的。 二、 是疑问代词,还是语气副词 例 4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 教材注释:【彼恶(w)知之 】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见人 教 2005 年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 152 页) 例 5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 教材注释:(41) 【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也就是无所待。恶,何。 (见人教 2004 年版高 中语文第四册第 158 页)

8、例 6 猝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孟子孟子见粱襄王 ) (见人教 2005 年版高中语文 第五册第 158 页)教材无注释。“恶(w) ”用在疑问句或反问句中,都可以译为“哪里” “怎么” ,此种情况“恶”究竟 是疑问代词,还是语气副词,关键要看其所在的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是疑问句则应 属于疑问代词,是反问句则应属于语气副词。而疑问句、反问句的界定主要应看所表达的 意思是否在句中。所表达的意思在句中的是反问句,不在句中的是疑问句。如杨伯骏、田 树生编著的文言常用虚词就将“且王攻楚,将恶出兵?”的“恶”归为疑问代词,代 地点。全句译为“而且王攻打楚国,准备从哪里出兵?”将“彼恶敢当我哉!

9、”这反问句 的“恶”归为表反问的语气副词,全句译为“他哪里敢抵挡我呢?” 例 4 句可译为:“大王对百姓认为您吝啬不要感到奇怪,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么知道 (您的用意)呢?”最后分句表达的意思是“他们不知道您的用意” 。很明显,句意已在句 中,此句是反问句, “恶”应是表反问的语气副词,而不是疑问代词。例 5 句可译为:“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 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此最后分句是反问句,也是宾语前置句, “恶”作了“待” 的宾语,可译为“何” “什么” ,应是疑问代词。例 6 句可译为:“(粱襄王)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靠什么)才能安定呢? ” ,

10、属 疑问句, “恶”译为“怎样”或“什么”也应是疑问代词。【论文摘要】在古代汉语语法中, “焉”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字。各家对其的词性用法不尽相同,没有统一 的说法。代词、语气词、兼词这三种词性一般是大家都认可的,而疑问副词、连词、介词、助词这几种说 法大家是有分歧的。本文从研究综述的角度,对各家的观点进行了归纳,对“焉”字的词性用法进行了统一。古汉语“焉” 字的词性及用法,各家众说纷纭。角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从语法史的角度叙说,有的从阅 读、弄懂古书的角度出发。 马氏文通认为“焉” 字助句,表陈述语气,但往往有指代作用。因此“是焉字既可为代字,又可为 助字,一字而两用明矣。 ”文通说:凡用“ 于

11、之”两字之处, “焉” 字代焉。同时把它归入助字(助词) 。 王力也认为, “焉” 字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焉”字作代词,所指代的范围或方面,常与处所或人物 有关。如: 余收尔骨焉。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养生主) 这种用法的“焉” 字,如果前面是形容词,就指代比较的对象。如: 晋国,天下莫强焉。 (孟子 梁惠王上)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王力认为, “焉” 字虽然是一个代词,但由于他的位置经常是在句尾,所以它逐渐取得了语气词的性质。 有时候和“于” 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它的代词性就冲淡了,语气词的性质

12、就突出了,如: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 有时候虽然没有和“于” 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但也完全出现了代词性,只能算是纯粹的语气词,带有 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如: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也。 (国语晋语四)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论语卫灵公) 这种用法的“焉” 字有点像汉语的“啊”字。 “ 焉”字也可以用于疑问句,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保持着原来的语法意义,不过由于句子里有疑问代词 或疑问副词,所以“焉” 字似乎也帮助表示疑问语气罢了。如: 君何患焉?(左传隐公元年)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古书上还有些“焉” 字用于句中,

13、似乎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具备于天子,天子焉始乘舟。 (吕氏春秋季春纪) 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 (墨子鲁问) 这种“焉” 字又可以写作“安”或“ 案”, 荀子书中比较常见。如: 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 (荀子礼论) 是案曰是,非案曰非。 (荀子臣道) 王力认为,这种用法的“焉” 字和指示代词的“焉”字仍相通,对于有人把它解释为“于是”“ 乃”“然则”, 认为是连词,王力认为也是可行的,因为如果说指示代词的“焉” 字用于句尾有可能逐渐取得语气词的性质, 那么当它用于句中从而逐渐取得某种关联词的性质并不是不可能的。但是“焉”字的这种用法似乎并没有得 到

14、充分的,在古书上不常见。 “ 焉”字还是一个疑问代词,但只能作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要比用作宾语常见。作状语的例子,一般 表反问语气,译成“哪里”“怎么” 如: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作宾语,译为“哪里” ,如: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董希谦认为“焉” 字在古汉语里最基本的用法就是作兼词,相当于一个介词“于” 和一个代词“彼”(或“此” “之”) 。如在“余收尔骨焉”、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董就认为,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介词结构,常用在 动词、形容词后作补语。但有时候,兼词“焉” 包含的代词指代的内容上文没有出现过,就

15、只好让他出现在 “焉”后。这时, “焉”的代词性消失,就只相当于一个介词“ 于”了,可译为“比”“于”,这种用法的“焉”字实际 上是从兼词“焉” 演变而来的。如: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孟子尽心上) 五色、五声、五臭、无味凡四类,存焉天地之间。 (尹文子卷上) 有时候,兼词“焉” 里包含的介词“于”引进的对象就是前边动词意念上的宾语,这个“于”字译不译都可 以。这时的“焉” 字介词性已经很弱。它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代词“之” ,这种“焉”也是从兼词“焉”演变而来 的。如: 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 卫灵公) 又召乐乘问焉。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时候, “焉”包含的介词“于”和代

16、词所指代的内容在句中已经出现,或者虽没出现,但看不出代词有 所代,也看不出介词引进什么,这样的“焉” 字介词性、代词性均已消失,已经成为一个纯粹的语气助词了。董认为在阅读古书实践中,碰到处于句尾的“焉” ,首先要把它按兼词来理解;如解释不通,再看它介 词性与代词性的强弱。介词性若,代词性弱,代词性强,它就是代词;代词性、介词性都很弱,它就是语 气助词。 在疑问代词的“焉” 的用法中,洪成玉还提出了作定语的用法,但十分罕见,见于墨子: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尚贤下“ 焉故”,何故。 ) 洪也认为, “焉”字在先秦时期是一个 兼词,相当于“于是” 。因为“焉”一般用于句末,兼有语气词的作用,但也不能把它看作是一个单纯的语气 词。西汉以后, “焉” 字逐渐虚化为语气词,但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多数情况下, “焉” 的兼词和语气词 作用还是同时存在的。如: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行必果,盖亦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