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 重点总结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984430 上传时间:2018-03-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学 重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卫生学 重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卫生学 重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卫生学 重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卫生学 重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卫生学 重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学 重点总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卫生学(hygiene)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 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 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 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3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从根本上消除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使 劳动者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 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指在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 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对于传染病的二级预防除三早外,还应早隔离,早报 告以便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

2、流行蔓延。 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积极采取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 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4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环境(由理化,化学,生物学因素构成)和 社会环境(由上层建筑,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因素构成)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 环境和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其中存在着许多队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人类活 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大量“三废” 。 生物圈(b

3、iosphere):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植物、动 物和微生物)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范围大致包 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 5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由生 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要素构成。 6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 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 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7食物链(f

4、ood chain):是指在生物体之间,一种生物为另一种生物的食物,并为其提 供物质和能量的这种链状关系,通过食物链物质和能量实现转移。 8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又称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指环 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 10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 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 11环境污染物(pollutant):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

5、污染物,从污染 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 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称二 次污染物。来源:生产性污染包括“废气,废水,废渣工业三废生活性污染包括生活性三 废粪尿,污水,垃圾” 12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产物,如不能完全排 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 13自净(selfpurification):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 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被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14环境污染物通过机体

6、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存在与空气,水,土壤及食物 的环境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 15环境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四种途径从机体排出:1经肾脏随尿排出2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3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唾液,月经及毛发指甲排出4气态, 气溶胶蒸汽挥发性物质可经呼吸道排出。 16毒性是指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是化学物质引起有害生物学效应的固有 特性。毒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少剂量进入机体后就能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化学物质 称为毒物。 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17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

7、ship)用于研究外来化合物的剂量与在 群体中呈现某种特定效应个体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反应是计数资料,又称质效应,只能 以有或无、正常和异常表示,如死亡、麻醉等 。它是外来化合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资 料。 18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1广泛性2多样性3复杂性4长期性。 19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1急性危害指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 致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有害效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2慢性危害低浓度污染物长 期反复对机体作用而引起的危害称慢性危害3致癌作用4遗传毒性指环境中化学因素,物 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和遗传过程的改变。5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 发育毒

8、性作用是指外源性化学物能导致机体发育异常的有害作用。包括孕前孕期产后直至 性成熟期暴露于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个体发育损害效应。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7干扰内分泌 功能。 20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1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 2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 的特定疾病。3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可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 相互传染的一类疾病4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进入人体的多种致病因子引起的, 通常具有感染性或中毒性的一类疾病。 21环境污染的防治一组织

9、措施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法2卫生监督和卫生 管理二规划措施1城乡建设和改造规划2工业企业规划和布局三技术措施1改革工艺,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2净化处理3制定,完善卫生标准。 22空气的物理性状 1太阳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视线、红外线.紫外线分为:A段(长波)B段(中波抗佝偻 病) C段(短波杀菌) 2空气离子化 3气象因素 4室内小气候室内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室内小气候(indoor microclimate)主要由气温气湿 气流和热辐射四个气象因素组成。 23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 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

10、和生活条件造成危害,对动植 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24主要来源: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生活炉灶, 25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直接危害1急性中毒2慢性炎症3变态反应4致癌作用5机体免疫力下降 间接危害1产生温室效应2形成酸雨3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 常见空气污染物;1二氧化硫2氮氧化物3颗粒物4光化学烟雾主要由汽车尾气排出的氮氧 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 蓝色的混合烟雾。5铅6多环芳烃7二恶因 细颗粒物(fine particle)通常指颗径小于等于2.5um的细颗粒,又称PM2.5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11、肺气肿 26室内污染物来源1燃料燃烧和烹饪2人类活动3建筑和装饰材料4家用化学品5室外 大气污染物进入 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1反应空气清洁程度的指标:CO2、菌落总数、新风量 2反应化学物污染指标:SO2、CO2、NO2、甲醛、笨、PM10、TVOC、B(a)P 27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1合理安排工业布局2改革工艺3加强绿化4贯彻执行大气卫生 标准 28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1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以保证不发生 和传播介水传染病2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发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3水的感官性状良 好4应经消毒处理并符合出厂水消毒剂限值及出厂水和管网末端水消毒剂余量的要求. 微生物指标

12、:1总大肠菌群2耐热大肠菌群3大肠埃希菌4菌落总数(限值100) 29水体污染可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 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生物大量 死亡。 30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生物性污染最严重的危害是引 起介水传染病的流行,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 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表现为:1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爆发流行

13、,短期内突然 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则发病 者可终年不断。2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历 史。3一旦对污染源采取处理措施,并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 得到控制。 31水源选择及卫生要求1水质良好2水量充足3便于防护4技术和经济上合理。 氯化消毒,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称为有效氯 31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2水的PH值3水的温度4水的浑浊度5 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宏量元素(macroelement):碳,氢,氧,氮,硫,磷,钠,钾,钙,镁,氯十一种 占人体总量的99.9

14、5% 微量元素:铁铜锌锰钴铬钼镍锡碘。小于人体体重的0.01% 33必需微量元素(essential trace element)是指那些具有明显营养作用及生理功能, 维持生物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及繁殖不可缺少的元素 3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某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 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些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 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而引起的疾病。 特点1有明显地区性2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水平有关3发生与当地人群某种化学元 素的总摄入量之间存在摄入量-反应关系 我国常见地方病碘缺乏病、地方性

15、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 35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是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包 括在缺碘地区出现的相当数量的胎儿早产,死产,先天畸形,亚临床克汀病,智力发育障 碍,单纯聋哑,甲状腺肿及克汀病是最明显表现形式。 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发病原因:1缺碘2致甲状腺肿物质3营养缺乏、高 碘 以生长发育旺盛的青春期发病率最高,女性男性 克汀病(endemic cretinism)发病机制:胚胎期外环境缺碘甲状腺激素供应不足胎儿生长发育障碍。临床分型:神经型、粘液水肿型、混合型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分化障碍:耳聋、语言障碍、上运动神经

16、元障碍、智力障碍 36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是由于一定地区的外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使生活 在该环境中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氟骨症和氟斑牙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又称地方性氟病。临床表现:氟斑牙(多发儿童)和氟骨症(成人) 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类型:饮水型,燃煤污染型,饮茶型。 38地方性砷中毒:是某些地区居民由于长期引用含砷过高的的水或暴露在燃用高砷煤的 空气中而致的一种地方病。皮肤三联症:色素沉着、色素脱失、角化 职业性慢性汞中毒三大临床表现:易兴奋症、意向性震颤、口腔炎 39、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来源: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 污染物种类:生物性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 镉污染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病因:含镉废水灌田,食用含镉很高的稻米,导 致的慢性镉中毒。 (重金属污染,多发40-60岁妇女) 有机磷农药对人体的危害 1急性中毒,常见的农药急性中毒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