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二战石油困局由于石油资源的匮乏,二战中德国战车最终因缺乏燃料而停止前进霸权因油而始,也因油而终文 | 王 守 谦对于工业化国家而言,石油不但是用来驱动战争机器以自保的手段,也是用来润滑工业机器以自强的装备因此,占有国际石油市场份额的多少,往往决定了它们在国际政治食物链上,到底是高居顶端还是屈居末尾石油分配不公,自然要引燃战争的火绳;石油重新分配,则多是战后谈判桌上的主菜德国作为“二战”的主要参战国,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这种黑色易燃的液体辗转于战火,霸权因它而始,也因它而终英国与德国作为欧洲两强,其竞争关系早在 19 世纪末就已白热化,并最终通过“一战”决出了暂时胜负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的中东被英法等国分割,从而弱化了德国挑战欧洲霸权的能力英法两国为了保持这种己方占优的竞争态势,早在德国再次发动战争机器之前,就开始了旨在阻断石油供应的对德贸易战争夺罗马尼亚英德两国基于石油的争拗,在罗马尼亚表现得最为激烈作为贫油国家,德国的石油供应问题在“一战”以后仍未得到解决战争爆发之前,除了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群岛、美国、苏联等国之外,罗马尼亚也是其主要石油来源之一随着英德争霸局势不断紧张,从美洲开往德国港口的大部分输油航线被英国封锁,罗马尼亚在德国地缘政治版图上的角色愈发吃重。
罗马尼亚是除苏联以外欧洲的最大产油国,而且地处东欧、中欧和东南欧交汇处,不但向欧洲各地战场供油方便,而且也是中东输油管道的必经之处控制罗马尼亚,无疑将改变战争双方的势力消长更重要的是,罗马尼亚尚属农业国,石油开采和消费能力很低,外国资本是本国各地矿井的实际主宰者其中,英荷石油公司占有 39.8%,法国占 16.6%,美国占 12.5%,罗马尼亚本国仅占 9.7%事实上,自“一战”以来,英德两国在罗马尼亚的石油攻防一直没有停止过1916年 11 月,德军侵占瓦拉千平原,夺取了罗方全部石油设施英国随即派特工潜入该国,成功摧毁了 70 多座炼油装置,烧掉 80 多万吨原油和石油产品尽管德国事后花了五个月恢复生产,但产量始终未恢复到原有水平德国把罗马尼亚石油储备列为其战争准备的重要一环,因为后者至少提供了德国石油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为了在经济上控制罗马尼亚,德国法本化学公司向罗方购买了价值 1700 万马克的粮食,同时提供了 1360 万马克的工业产品,贸易额从 1934 年的 109.6万马克猛增至 1937 年的 3 亿作为交换,德国要求罗马尼亚增加对德国的石油出口,并提出用军备抵偿石油费用。
次年,德国还给罗方提供了 2.5 亿马克贷款,用来购买德国军火两国还按照德国动议,成立了以石油经营为主的德罗联合公司 英国人显然不希望看到德罗两国的合作,因为罗马尼亚石油不但会使日耳曼战刀更为锋利,精心筹划的对德经济战也会就此破功在伦敦方面看来,“如果德国控制了罗马尼亚,那么英国的经济战将不会使德国受任何损害,而经济战是英国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罗马尼亚倒向德国,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在罗马尼亚受到侵略时提供一切援助,并给予罗方 500 万英镑的贷款,用来购买英国军备,而且还答应购买 20 万吨小麦,作为让罗方放弃与德国合作的报偿由于罗马尼亚严守中立,不愿因此构衅于强国,因此只能对伦敦和柏林虚与委蛇,两不得罪英国转而开始利用其经济优势,以经贸方式诱导罗方向己方靠拢它联合法国,准备向罗马尼亚支付 6000 万美元,条件是炸毁罗马尼亚油田,但被罗方拒绝英国转而利用本国资本掌握罗马尼亚大部分石油开采权的优势,在“二战”爆发初期大量进口罗方石油,并抬高价格,使其主要流向外汇相对充足的其他西方国家罗马尼亚所有的库存石油都被英国抢购,英国还预订了下半年供油合同以及合同期满后的石油供应权,而且尽可能租用罗马尼亚所有的驳船和火车车厢,以免被用来向德国运销油料。
很快,多瑙河流域的148 条不同类型的油轮都被英国人租赁,后者甚至不得不专门成立格兰德公司,集中管理这些暂时并无多大用处的轮船英国人的石油抢购政策,对于德国打击很大后者由于外汇不足,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的数量从 1939 年 10 月的 7 万吨骤减至 11 月的 6 万吨1940 年 1 月,输入德国的原油仅为 1 万吨,而出售给英、法两国的则分别为 25.5 万吨和 10.6 万吨英国首相张伯伦甚至在写给妹妹的信里骄傲地宣称,“我预感战争到(1940 年)春天就将结束了,……无须在战场上打败他们,只需让德国人明白他们能不能取胜,继续变得日益贫弱和穷困是不值得的英国在石油供应领域的阻击,使德军参谋部制定作战计划时不得不有所节制在战争爆发初期,由于德国石油储备自 240 万吨,迅速下降到 160 万吨,德军始终不敢主动展开针对英法等国的大规模空战和轰炸,因为它的燃料库存严重不足,仅够在西线发动一场陆上进攻如果不对英法等国的能源战进行积极反击,德国不但无法取得战争胜利,甚至会就此结束其工业化进程德国人首先向罗马尼亚施压,如果罗方继续对英、法两国的能源战听之任之,不排除对其发动攻击的可能苏芬战争的爆发也帮了德国的忙。
罗马尼亚害怕自己成为苏联的下一个进攻目标,急于取得用来自卫的德式装备,因此开始打破“中立”,倒向德国1939年年底,罗马尼亚首相塔塔内斯库向德国承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将保证向德国出售每月不少于 13 万吨的石油,条件是对方为其供应武器罗马尼亚的屈服,不但未获德国减压,反而再度加码次年春,德国以停止供应武器相威胁,要求罗马尼亚必须低于市场价格向其供油1940 年春,罗马尼亚以 20 万吨石油换取德国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缴获的军备随着德国在西线节节胜利,罗马尼亚国王甚至强迫境内外国石油公司每月提供 5-10万吨石油给德国石油决定胜负 苏联是德国突破英法能源封锁的另一个战略缺口1939 年 8 月,苏德双方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当年,德国即从苏联获得 90 万吨石油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苏联石油更是达到了德国当年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二不仅如此,苏联还帮助德国从第三国购买必须的战略物资据统计,到 1940 年底,通过苏联转运得到的原料物资达 246972 吨英法两国对德俄之间的合作大为光火苏军入侵芬兰后,英国首先停止了对苏贸易,并准备联合法国切断苏联对德国的石油供应1940 年 3 月,英、法一度计划攻击苏联南方的高加索油田。
法国陆军上将末甘林称,“如果轰炸能摧毁这些资源,那就不仅能使德国失去苏联的石油供应,而且俄国本身也处于缺乏石油的危险境地不过,土耳其拒绝为英法空军提供空军基地,这个计划被最终搁置石油短缺不但迫使德国重塑与罗马尼亚和苏联的关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与苏联“相逢一笑泯恩仇”,从而为西线战事创造能源条件,而且改变了德军在“二战”期间的作战模式高耗能的长期攻防战被基本放弃,以快速突袭为特征的节能“闪电战”成为主要选择另外,作战目标也不再局限于攻城掠地,更多的石油重镇和后勤基地被标注在了德军总参谋部的作战地图上据英国史学家迈德里克特估算,1939 年 9 月,德国陆军和空军突袭波兰因为作战迅速,战事较短,共消耗石油约 15.5 万吨,其中 10 万吨消耗在波兰战场,低耗能地实现了占领该国的目标次年,德军进攻挪威、丹麦和发动西欧战役,只用了不到 50 万吨石油,加上该年度头四个月的日常用量不足 30 万吨,德国从发动战争至法国投降,消耗总量不足150 万吨,只是其估计必须花费的 500 万吨石油的四分之一这还不包括德军从欧洲各处掠夺到的不少于 150 万吨的石油,单是这些石油就已经足以弥补此前的战争消耗。
闪电战”并不能抵消石油短缺对战事进展的消极影响由于石油已成为战争胜败的关键,希特勒不得不让他的军队沿着石油矿脉前进,而放弃更具战略意义的进军路线在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中,希特勒的考虑之一,就是要时刻保证罗马尼亚油田在苏联空军的打击范围之外德军围困莫斯科多日,却最终未能占领该城,主要就是因为希特勒临时改变决定,将莫斯科近郊的中路中央集团军的装甲主力抽调到南线,以支援那里的德军该部“在冬天到来之前,最重要的目标……是切断俄国人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供给线”要知道,苏联高加索地区是欧洲最大石油产地,仅巴库油田就相当于轴心国石油产量的两倍半斯大林格勒战役得以爆发并最终失败,同样与希特勒对于能源供应的判断和决策有关斯大林格勒地处伏尔加河要津,是苏军战时南北运输的枢纽德军发动斯大林格勒会战,一方面希望切断苏军来自高加索的石油供应,一方面夺取高加索油田为己所用按照学者倪乐雄的说法,德国贸然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正是燃料危机造成的结果按照希特勒的经济顾问的预测,1941 年德国全部石油消费量为 892.9 万吨,但到年底,汽油储备量只剩下 79.1 万吨,仅能满足一个月的消费尽管控制了罗马尼亚油田,德国一年的石油来源也只有 1200 万吨。
这对于四面出击的德国战车而言,如同杯水车薪 德军为解决燃料短缺而在燃料短缺的情况下发动大规模进攻,几乎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必败的宿命英国学者利德尔·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这样说道,高加索作战过程中,“燃料匮乏是向山区进军的致命伤那些装甲师有时等待新的供应,一停就是几天这种致命伤使德军坐失良机会战后期,同样是由于德军装甲部队燃料不足,使得它们解救被苏军围困的保罗斯军团的努力化为乌有而事实上,那里距离包围圈的距离仅为 30 英里作为贫油国家,德国进军速度越快,其战略纵深也变得越来越大,石油供应线自然也拉得更长,从而为敌国打击创造了更便利的空袭机会从 1944 年 5 月开始,德国的石油供应系统开始遭到美英空军的持续轰炸瑞典学者博·黑恩贝克称,四个月内,德国“每一个重要的合成石油工厂至少被空袭过两次,六十九座炼油厂、许多存储设备及若干各种各样的液体燃料工厂也都遭到了空袭”德国“从 1944 年第一季度到最后一个季度,石油产量和进口石油产品的总数降低了三分之二”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苏联就会失去战争所需要的石油、粮食和重要的工业基础,而德国此时也迫切需要这些资源在即将发动攻势之前,希特勒曾对第 6 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说:“如果我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斯大林会战失败,使德军丧失了获得维持战争机器运转能源后盾的最后可能其后,其战线不断收缩,并逐步进入防御,直至完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