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节选)》赏析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547478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荀子《劝学(节选)》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荀子《劝学(节选)》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荀子《劝学(节选)》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荀子《劝学(节选)》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荀子《劝学(节选)》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荀子《劝学(节选)》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荀子《劝学(节选)》赏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劝学赏析编辑 祖铨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 ,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 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曾两次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 。还到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后来到楚国,被春申君黄歇(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另为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任命为任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 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

2、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与其弟子撰成荀子一书。荀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学生中最优秀的是法学家韩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汉朝丞相张苍等,可见荀子之学为实学也。二、作品简介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 。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劝学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学不可以已;二、 用 心 一也,三、学也者,固学一之也。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对荀子核心思想解释。所以 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 要善始善

3、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三、作品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

4、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四、注释1.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2. 学不可以已(y):学习不能停止。3.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于:从 4. 青于蓝:比蓼蓝(更)深。于:比。5. 中(zh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6. 輮(ru)以为轮/輮使之然

5、:輮 :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以:把。为:当作。然:这样。7. 规:圆规,测圆的工具。8. 虽有(yu)槁暴(p):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9. 挺:直。10.受绳:用墨线量过。11. 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12.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13. 参(cn)省(xng)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知(zh):通“智” ,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15. 吾尝终日而思矣:每天,时时刻刻思考 16.

6、须臾之所学也: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须臾(y):片刻,一会儿。17. 跂(q):抬起脚后跟站着。18. 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19. 招:招手。20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21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22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23. 假:凭借,利用。舆:车厢,这里指车。24. 利足:脚走得快。25. 致:达到。26. 楫:桨。27. 能水:指会游泳。28. 绝:横渡。29. 生(xng)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30. 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31. 以:用。32. 为:作为。.47.兴

7、:起。48. 焉:于之,在那里。49. 渊:深水。50. 蛟:一种似龙的生物。51.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而,表因果关系。52. 跬(ku ):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跨两脚为“ 步”。53.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54. 骐骥:骏马,千里马。55.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 (也能到达。 ) “驽马十驾”后漏说一句,可能是“则亦及之” 。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56. 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57. 锲(qi):用刀雕刻。 58. 金石可镂(lu)

8、 :金:金属。石:石头。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59. 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用,以,因为。60. 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61. 螯:螃蟹的大钳子。62. 躁:浮躁,不专心.蟹六跪而二螯: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五、白话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 (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 (木材)也不会再挺

9、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 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 ,而行为就不会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 (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 什么 不同, (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

10、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 拉车走十天, (也能走得很远, )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 (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 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 土,向下可以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 (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

11、为它用心浮躁啊。六、创作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的门生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七、作品赏析文章主旨论述了学习的意

12、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全文分四段。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开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

13、,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

14、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直木“以为轮” ,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只有经过“博学”(广泛地学习 )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作用。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木要改造成为“中规”的轮,就要“受绳”;金要利,就要“就砺 ”,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 ”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此,第二段首先说明:“吾尝终

15、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 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 ”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 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 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

16、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学习的作用也就达到了。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论断句中的“日” 字,与起句“ 学不可以已”的“已 ”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第三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全段分三层:第一层 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 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 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和方法。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