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评论11年第六期(附送2010年半月评论1-24期)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414713 上传时间:2017-08-0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7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月评论11年第六期(附送2010年半月评论1-24期)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半月评论11年第六期(附送2010年半月评论1-24期)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半月评论11年第六期(附送2010年半月评论1-24期)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半月评论11年第六期(附送2010年半月评论1-24期)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半月评论11年第六期(附送2010年半月评论1-24期)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半月评论11年第六期(附送2010年半月评论1-24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月评论11年第六期(附送2010年半月评论1-24期)(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工业化、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由于推进城镇化任务艰巨而复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明确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

2、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把城镇化率从 47.5提高到51.5%,并要做到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这是我们未来五年的任务,也是针对目前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而提出的要求。比如说,目前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的统计中,包含了 1 亿多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但这个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享受到城市户籍所附着的社会福利,还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这种现象被描述为“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或“半城镇

3、化”。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产业支撑、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等问题。所以,“十二五”时期推进城镇化建设,要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城镇化观念,少走弯路,逐步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首先,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有产业就有就业机会,而相对充足稳定的就业是城镇化的基础,要让农民家庭进入城市定居,最基本的条件是能够就业、在城镇有基本稳定的收入。这就要避免盲目的城镇化,不能以为圈了地、建了城区就是城镇化了。从根本上讲,城镇化是非农产业集聚和发展的结果,必须有产业、能就业,使进入城镇的农村居民真正转为非农产业劳动者,这样他们才能在城镇长期、稳定地生活下去。第二,做好

4、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将“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的统筹,其中首先就是要求做好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推进城镇化必须要考虑到资源、环境、公共设施的承载能力,不能盲目地扩大城镇的建设规模,不能以为大就是好,不能以为大楼高、马路宽就是城镇化,城镇除经济功能外,还要具备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功能。第三,要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必须打破城乡之间二元分割的体制,除了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打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藩篱,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制度,只有这样,城乡间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转移才可能变得自然。

5、第四,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特别处理好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就业、教育、看病等方面的基本保障问题。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应为他们通过努力逐渐融入城市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或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在现阶段,还不能急于割断农民和农村的联系,首先要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其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能随便侵犯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必须尊重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将放弃这些权利作为农民进城的一个条件。第五,在农村土地问题上,必须认真执行现行法律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规定,不能以城镇扩张为由去侵占农民和农村集体土地权利。允许在规定范围内进行试点探索,

6、但是不能违法侵权。应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目标,探索农村非农用地进入建设用地市场的途径与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面,应严格执行政策(国务院 2010 年 47 号文),不能擅自扩大试点范围和违反“增减挂钩”具体规定。第六,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即“三化同步”)的战略和工作要求,既要克服冒进、盲目的城镇化建设,也不能忽视农业和农村的建设,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真正促进“三化同步”发展。半月谈 2010 年半月评论目录第 1 期:拒绝“ 城市二元化 ” .1第

7、2 期:必须从根子上铲除“拉票” 行为 .2第 3 期:迎接一亿新生代农民工的到来 .4第 4 期: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 .5第 5 期:穿越转型之痛 .9第 6 期:愿公平正义光辉普照 .11第 7 期:让批评政府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 .12第 8 期:世博,也是一个挑战 .14第 9 期:重新认识劳动的价值 .15第 10 期:建好分好公租房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17第 11 期:人才工作需要科学的人才理念 .18第 12 期:路在基层 .20第 13 期:我们心中的天际线呢 .21第 14 期:民生拉动转型 .23第 15 期:让中国社会健康走出转型期 .24第 16 期:舟曲不倒 .26第

8、17 期:转型, 是一种生长 .28第 18 期:共同建设网络时代的政治文明 .29第 19 期:“傻好人 ”不孤单 .31第 20 期:“十二五 ”,改革再攻坚 .32第 21 期: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33第 22 期: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35第 23 期:换一个视角看物价 .36第 24 期:城市化,不得强制 .36第 1 期:拒绝“城市二元化”城市化,在当下中国人的脑海中,有着特别丰富的想象。它是引领现代化巨轮远航的飘扬的旗帜,它是撬 动全球化大国崛起的神奇的支点,它是普通中国人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个璀璨的梦想。在中国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加快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际 ,城市化又被 赋予特

9、殊的使命。可是,当我们激情澎湃地去鼓呼、去追赶、去推进的时候,有没有思索过、 诘问过:城市化的真谛、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城市化、为谁的城市化?聆听各级政府宏大叙事中的城市化构想,投身今日中国呼 啸前进的城市化浪潮,我 们首先应当关注、应当警惕的,不是城市化的速度和指数,而是城市化的内质和价值。许多地方正铺开改天换地的“新造城运动”。 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县城城区化,由此引发了紧锣密鼓的“圈地运动”,更有暗潮汹涌的“圈县运动”。可是,如果脱离制造业服务业的支撑,仅仅靠爆炒房市股市做大 资产泡沫就能举托新城崛起 ?在城市空心化的格局中,新市民生存发展、就业谋生的机会在哪

10、里 ?许多地方正热衷经济增长的“新城市拉动”。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拉动进城打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的消费升级,进而实现产业结 构的转型创新。可是,在城市 GDP 化的偏向中,百姓消费的基础是什么?城市化并非仅仅是建制的扩大、土地的圈占和人口的膨胀,城市功能的开发,公共空间的拓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福利的普及与提高,如何及时跟进?许多地方正推进城市经营的“新地标活动”。政府一味追求“现代城市形象”:更高的楼房,更豪华的商务区,更宏大的花园广 场,更具 动感的都是韵律 令人目眩的种种商业地标、产业地标、文化地标,往往变成造价惊人的工程,变成财富和技术的炫耀。可是,在城市化泡沫化的幻象中,普通人的地位和尊严如何提升?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城市化意味着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