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6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样题)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34135928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2016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样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陕西省2016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样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陕西省2016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样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陕西省2016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样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陕西省2016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样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2016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样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2016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样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读太阳系示意 图(图 1) ,完成 13题。1图中 M 天体围绕太阳每 76 年回归一次,它是 A水星 B天宫一号 C 金星 D 哈雷彗星 2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共有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3该图直接反映了地球有高级智慧生命存在的条件是 A 适宜的大气成分 B 适宜的日地距离 C 适宜的大气密度 D 水的形成 4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两极地区的高空会A误伤飞禽 B提升地表温度 C产生极光 D出现极昼现象 5煤炭、石油的根本能量来源于A太阳能 B地球内能 C重力能 D天体引力能读地球极地俯视图(图 2 ) ,完成 67 题。6图中自转线速度的排序正确的是 A , M

2、P Q N B. M P Q NC. MPQ N D. MP Q N 7若 Q 点为 17 日 12 时,则 P 点为A. 17 日 3 时 B. 17 日 21 时 C. 16 日 3 时 D. 16 日 21 时8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以极点为中心 B产生昼夜现象 C轨道面是黄道面 D方向是自西向东 9读图 3,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在 A 之间 B 之间 C之间 D之间10当北半球昼最长时,节气为 A春分 C秋分 B 夏至 D 冬至11西安( 34 N )正午太阳的方位是A正东 B正南 1 C正西 D正北12生物圈的核心部分位于A大气圈下层 B整个水圈 C地壳上层 D地面以上

3、 100 米或水面以下 200 米13下列地区地壳最厚的是A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14由重熔再生作用形成的是A沉积岩 C岩浆岩 B变质岩 D岩浆15图 4 中块状山地表示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16 黄河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17平流层顶部温度较底部高的原因是A云层反射 B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C 空气散射 D 臭氧吸收紫外线 18一般情况下,晴天时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A大气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强 B大气削弱作用强,保温作用强C大气削弱作用强,保温作用弱 D大气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弱读等压面图(

4、图 5 ) ,完成 19 20 题。19图示气压最高的是 A B C D 20图中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 B C D 21控制 40N 60N 大陆西岸的风带是A东北信风带 B盛行西风带 C东南信风带 D极地东风带22下列由反气旋控制形成的天气是 A东南沿海台风 B长江中下游伏旱 C江淮地区梅雨 D北方夏季暴雨23城市地面硬化中大量铺设“透水砖”可以改善水循环的 A下渗 B降水 C水汽输送 D蒸腾 24下列洋流具有底层海水上泛特点的是A南赤道暖流 B秘鲁寒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D西风漂流 25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虑,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我国西北地区生态恢复的是 A退耕还林还草 B增加矿产资源开

5、采 C大量开采地下水 D扩大耕地面积 26 华北的石灰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有序性 B重复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27我国西北重镇兰州市城市形态呈狭长形,形成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矿产 D文化28图 6 体现了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A波动下降 B两次明显上升 C稳定不变 D一次明显上升 29受气候、土地、生物和水资源作用程度最强的生产阶段是 A原始社会阶段 B农业社会阶段C工业社会阶段 D 后工业化阶段 30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是A干旱、洪涝 B火山、地震 C台风、寒潮 D海啸、梅雨读我国人口统

6、计资料表,完成 3132 题。31表中我国 2012 年、 2013 年老龄化水平分别是 A. 14.1 、 14.7 % B. 14.4 、 14.6 % C. 14.3 、 14.8 % D. 14.2 、14.9 % 32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A养老负担加重 B劳动力资源短缺 C限制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D城市环境问题严重 33下列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A青藏高寒区 B西北干旱区 C横断山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 34下列关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人口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男女都一样 B四海为家 C多子多福 D全民皆商读城市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图 7 ) 完成 3536 题

7、。35下列各地中付租能力最高的是 A地租最高峰 B地租次高峰 C城市环线与公路干线交汇处 D城市外环路36汽车 4S 店选址在城市外环路,与此无关的是 A地租低 B交通便利 C.土地面积大 D人口流量大 37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出现的问题有 交通拥挤 土地荒漠化 环境质量下降 自然资源枯竭 A. B. C D 图 8 为改革开放初期某外资企业投资服装厂的面料供应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读图,完成 38 39 题。38吸引该企业在我国深圳建厂的主要因素是 A 交通 B市场 C资金 D 劳动力 39面料供应地与加工地之间的地域联系主要是 A生产协作 B商贸联系 C信息联系 D 科技联系4

8、0下列城市中交通运输方式最齐全的是 A石家庄 B武汉 C北京 D 郑州41. 2015 年 3 月 15 日,国家总理答记者问时提出“节能减排仍然是本年度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观点。这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定胜天 C天人合一 D可持续发展读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示意图(图 9 ) ,完成 42 43 题。 42图示地区城市服务功能最大的是 A西安 B宝鸡 C天水 D渭南 43该经济区划分的指标是 A自然指标 B文化指标 C 交通指标 D 综合指标21 世纪我国抓住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了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以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为代表的产业转移。据此完成 444

9、5 题。 44此次转移的产业属于 A资源密集型 B劳动密集型 C技术密集型 D资金密集型 45我国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有 A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B加重资源和环境的压力C 普通劳动者就业机会增多 D增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46湿地常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 ,是指 A容纳代谢分解水污染 B调节气候,减轻水旱灾害 C具有巨大的通航价值 D维持生物多样性新能源电动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加强电动汽车充电站(桩)建设是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据此完成 4950 题。 49电动汽车充电站(桩)选址可利用的技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 B遥感技术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50

10、新能源电动汽车司机要迅速找到最近的充电站(桩)需要使用A计算机 B收音机 C卫星导航机(仪) D行车记录仪第二部分(综合题共 50 分)一、综合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10 分,计 50 分) 51 读图 11 ,回答下列问题。 ( 10 分) ( 1 )一般认为地球岩石圈被分割为 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 ,板块交界处多形成裂谷、海洋、和岛弧等。几乎全部被海水覆盖的是( 2 )图甲海岭处有大量 涌出。板块发生(填“张裂”或“挤压” ) 运动,位于板块(填“生长”或“消亡” ) 边界。(3)图乙所示的山脉若为喜马拉雅山脉,图中 a 为 板块, b 为 板块。板块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 。(

11、1)图示是我国的 (填“1”或“7 )月季风环流图,东部地区盛行风向是 风。该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差异。 (2)图中 A 位于我国 ,该地地形平坦,土壤 ,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 ,是我国重要的(填“春小麦”或“冬小麦” )主产区。(3)与 B 地区同纬度的大陆西岸是“回归沙漠带” ,成因是受 带和带控制,该地发展农业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53读图 13 回答下列问题。 (10 分)(1)从空间范围看,图示人口迁移属于 填“国内”或“国际” )人口迁移,主要是 (填“自发性”或“有组织, )迁移。随着交通的发展, 迁移规模 ,迁移范围 ,日趋活跃。(2)从拉力因素看,城市里生活条件较 , 机会多、收人水平较高、医疗和 条件好、商贸 、社会保障及福利相对健全等。 ( 3 )图示人口迁移促使劳动力向工业和 业转移,促进了输出地农村 的经济发展,通过资金、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劳动和工业 的双向流动,提高了输出地农村。54读美国本土混合农业分布示意图(图 14 ) ,回答下列问题。 ( 10 分)(1)混合农业是以 业与 业并重的农业生产类型。图中混合农业分布在美国的 部。 ( 2)该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按投人状况分,属于 (填“集约”或“粗放” )型农业;按产品用途分,属于 填“商品”或“自给” ) 型农业。(3)该农业的种植方式为 (填“轮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