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34996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改变心理学的 40 项研究生物学和人类行为1、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脑割裂实验理论由来所谓割裂脑实验就是将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之间的胼胝体割断,外界信息传至大脑半球皮层的某一部分后,不能同时又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至对侧皮层相对应的部分,每个半球各自独立地进行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从 1952 年至 1961 年的 10 年里,斯佩里先用猫、猴子、猩猩做了大量的割裂脑实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以后做“裂脑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 1961 年开始,斯佩里把“裂脑人”作为研究大脑两半球各种机能的研究对象,对“裂脑人”长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实验结论左半

2、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像、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斯佩里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企划力、创造力、想像力;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如第六感、透视力、直觉力、灵感、梦境等;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如心算、数学;超高速大量记忆,如速读、记忆力。右脑像万能博士,善于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把右脑潜

3、力充分挖掘出来,才能表现出人类无穷的创造才能。所以右脑又可以称作“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右脑的神奇功能征服了全世界,斯佩里为全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被誉为“右脑先生”、“世界右脑开发第一人”,斯佩里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对人类大脑科学研究的重大里程碑。 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 100 万倍。然而现实生活中 95的人,仅仅只是使用了自己的左脑。科学家们指出,终其一生,大多数人只运用了大脑的 3 4,其余的 97都蕴藏在右脑的潜意识之中,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吃惊和

4、遗憾的事实!人的大脑蕴藏着极大的潜能,这种潜能至今还“沉睡”着,所以深入挖掘左右两半球的智能区非常重要,而大脑潜能的开发重在右脑的开发。左脑是人的“本生脑”,记载着人出生以来的知识,管理的是近期的和即时的信息;右脑则是人的“祖先脑”,储存从古至今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因子的全部信息,很多本人没有经历的事情,一接触就能熟练掌握就是这个道理。右脑是潜能激发区,右脑会突然在人类的精神生活的深层展现出迹象;右脑是创造力爆发区,右脑不但有神奇的记忆能力又有高速信息处理能力,右脑发达的人会突然爆发出一种幻想、一项创新、一项发明等等。右脑是低耗高效工作区,右脑不需要很多能量就可以高速计算复杂的数学题,高速记忆

5、、高质量记忆,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人的大量情绪行为也被右脑所控制。2、丰富的经验=更大的大脑? 大脑内各种酶和神经递质评估3、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研究4、小心视崖 婴儿视崖实验视崖即视觉的悬崖 。实验逻辑(原理):实验设计的要点为排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如果在排除过去经验的情况下,被试的结果和未排除时一样,那么即可证明知觉无需以往经验的支持,证明深度知觉和避免从高处跌落的能力是自动生成的,而非经验的产物。实验装置:装置的中央有一个能容纳会爬的婴儿的平台,平台两边复盖着厚玻璃。平台与两边厚玻璃上铺着同样黑白相间的格子布料。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紧贴,不造成深度,形成 浅滩 ;

6、另一边的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距离,造成深度,形成悬崖。 1 悬崖实验编辑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 、浅两侧招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 悬崖 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生。实验证明,出生六个月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拒绝。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动物实验表明,凡是一出生就会行走的动物,生后不久就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 ;而生后尚需经过一定时间才会行走的动物,则和人类的婴儿一样,要到会爬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 。吉布森和沃克(Gibson & Walk,1961)对 36 名 6.51

7、4 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 90cm 或更多),只有不到 10%(3 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 27 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当深侧的方格图案距离玻璃板越来越近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婴儿爬过深滩;当视崖深度是 26cm 时,有 38%的婴儿爬过深滩;而 1m 时只有 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沃克(Walk,1979)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 26cm 时,68% 的 79 个月的婴儿爬过深滩,而 1013 个月的婴儿只有 23%。其结论是:1. 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2. 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3.9 个月以前的婴儿的

8、深度知觉阈限为26cm。对婴儿视崖研究还发现,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知觉和意识5、所见即所学 图形和背景关系研究6、睡眠,毫无疑问就会做梦 梦的剥夺实验科学家做了很多剥夺人做梦的实验,即当睡眠者一出现做梦的脑电波时,就立即被唤醒,如此反复进行。结果发现,对梦的剥夺,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生理异常。如脉搏、血压、体温以及皮肤电压均增加,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有所减弱。同时还会引起人心理上一系列不良反应,如紧张、焦虑、易怒、记忆障碍、出现幻觉、定向障碍等。显然,做梦已成为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正常的梦境活动,成为保护肌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困素之一。日本山梨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人脑中存在着两类相反的催眠

9、肽,一类催无梦睡眠肽,另一类催有梦睡眠肽,将它施于动物,使其睡眠的有梦期延长,结果实验动物的平均寿命大大提高。 我们爱做梦 ,实在是老天给我们的一种恩赐,即使没有生理上的寿命延长,实际上,我们能同时拥有两个世界 ,与不做梦的朋友相比,经历了更多. 梦对健康有积极作用 许多人都认为,一夜无梦是一件幸福的事。研究者却发现梦可以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接受临床实验的人群中有一部分在即将进入梦眠状态即被强行叫醒,结果他们即使在学习中勤奋努力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梦对人脑的积极作用与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有相同之外,它使大脑皮层之间的联系进入一个更为良好的阶段。 梦对保持人类的精神健康也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许多

10、患有慢性忧郁症的病人就长期被混乱的梦或缺乏梦的异常睡眠所困扰。当他们进行了通过电脑调节脑波的睡眠治疗后,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做梦或者说完全回忆不了梦境呢?这是受到无线电波的干扰导致的。如果消除了这些干扰,4-6 天后就可以重新享受做梦的惊险和乐趣。 做梦对人有许多好处,做梦可以锻炼脑的功能。做梦是人脑的一种工作程序,对大脑白天接受的信息进行整理,大脑白天不能处理的信息能在梦境中得到很好的处理,白天苦苦思素而无法解决的难题能在夜晚的梦境中迎刃而解。 根据脑电图的测试也发现,人脑在做梦时的活动是相当强烈的,我们能够从做梦时测到快速的、紊乱的脑电波,其强度有时会超过觉醒时的强

11、度。从这一点来看,做梦是锻炼人脑功能的一种自身需要。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作了一夜的梦,一宿没休息好 ,晚上梦多,简直没有睡着。那么真的是做梦耽误了休息吗?做梦是大脑不曾休息或休息不好的表现吗?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做梦并能回忆梦境并非睡眠不深的指标,也不能说做了梦就表示没有睡好。实际上,做梦是一种生理现象,不管你有没有梦的回忆,你每天晚上毕定要做 45 回梦。因此说整夜做梦或没有做梦都不现实,也谈不上梦多梦少。有研究表明,梦感与失眠的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有无梦感和梦感的程度均不能作为失眠与否及失眠程度的客观指征。7、梦,并不浪漫 梦中大脑电冲动测量8、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 催眠实验美国一

12、个心理研究组织曾做过一项实验:安排几个志愿人员,先测量每个人的握力平均是100 磅,然后将这些人催眠,并暗示他们现在是软弱无力,浑身没劲。 经过这种催眠暗示之后,再重新测量他们的握力,结果发现,他们的平均握力居然只有 60 磅左右了。 但是,在同样被催眠的情况下,如果给予他们一种完全相反的暗示,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大力士,强大无比。如此一来,其平均握力竟可达到 140 磅。换句话说,他们的平均握力在瞬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 积极的鼓励或消极的诱导会有如此不同的结果,实在令人震惊。同时,这也说明,一个人对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受他人的左右和影响。我们能否做到:一是排除各种消极信号;二是尽量自

13、己把握自己。 生活中象拉比这样好为人师的人却不负责任者比比皆是。听别人的话,能走好路吗?叔本华说:当心!不要让你的脑子变成了他人的跑马场。学习和条件反射9、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 (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巴甫诺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的,该实验是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巴氏在实验中先摇铃再给狗以食物,狗得到食物会分泌唾液。如此反复。反复次数少时,狗听到摇铃会产生一点唾沫;经过 30 次重复后,单独的声音刺激可以使其产生很多唾

14、沫。但是经过许多重复联系,仅仅听到声音 1 到 2 秒后,狗就开始分泌唾液。在这里,食物是非条件刺激即已有的一种反应诱因;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应对非条件刺激的非条件反应。铃声是条件刺激一种被动引起的非条件刺激的反应。巴氏实验中,食物和铃声之间的联系重复,最终导致狗将食物和铃声联系起来,并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唾液,这种由铃声一种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的反映叫做条件反射。比如一只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的狗在一段时间内既没有得到食物也没有听到铃声,那么这种条件反射可以和以前保持一样强烈,当然这“一段时间”不能太长。如果在三天内只有铃声没有食物或只有食物没有铃声,那么原来存在于铃声和食物间的联系将减弱。10、情绪化

15、的小艾尔伯特 华生白鼠实验华生白鼠恐惧实验分析一、 实验现象描述该实验以一名婴儿为被试。实验开始时,实验者给他呈现狗、猴子、白色绒棉以及白鼠,被试对这些动物和物体都感兴趣,愿意接近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从来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当他的手刚触摸到白鼠时,响起钢条敲起的巨大的声响,他停止动作,但并没有哭。当他再次去触摸白鼠,第二次响起敲击钢条的巨大声响,他猛烈跳起,并张口大哭。他第三次去触摸白鼠,同样又响起敲击钢条的巨大声响,他猛烈跳起,张口大哭,并试图爬开。接下来,实验者将一只兔子呈现在他面前,他大哭并试图爬开。然后,实验者又将毛衣呈现在被试面前,被试并无接近倾向。最后,被试看到带毛发的面具,反

16、应剧烈,大哭,立即向相反方向爬去。二、 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经典条件作用是一种学习类型,在此过程中,有机体会学会将刺激联系起来。在经典条件作用下,中性刺激与有意义的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联结,并获得诱发类似反应的能力。无条件刺激(US):指不需要事先学习而自动产生反应的刺激。无条件反应(UR):由无条件刺激自动引发的非习得 性反应。条件刺激(CS):条件刺激之前是中性刺激,在与 US 产生联结后最终诱发条件反射的刺激。条件反射(CR):为 US 与 CS 联结后产生的对条件刺激的习得反应。强化:指在经典条件作用中,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或者指与条件刺激同时呈现、交替呈现或比条件刺激稍后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作用的习得:指条件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试验的重复而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在条件作用习得的过程中,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经过多次匹配后,才能形成可靠的条件作用。在条件作用习得后,条件刺激的出现便预示着无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