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4652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分析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分析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分析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析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析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李彦婷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 针对城市和建筑设计存在的相互关系, 分别从学科内容、工作内容、发展趋势、相互作业四个角度论述这种关系, 并总结得出只有对二者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才能在实践中充分合作、通力配合、消除矛盾的结论。关键词: 城市设计; 建筑设计; 相互关系; 收稿日期:2017-8-6Received: 2017-8-6对城市设计而言, 它是一项处于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学科, 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一方面, 城市设计的原理及方法较为独立, 另一方面, 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或技术都和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存在联系, 而且这种联系

2、十分重要, 不容忽视。因此, 了解并处理好这种关系, 对充分表现城市特点, 营造适宜生活环境, 做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等都有重要现实意义。1 从学科内容角度分析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间的关系(1) 城市设计的历史十分悠久, 比如中国古代的北京城、古罗马时期的米利都城等, 都可作为研究古代城市设计的代表性案例。现代城市设计诞生于二战后期, 具体可以追溯到 50 年代末。从时间上看, 现代城市设计基本上与建筑设计在相同的时间产生, 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与结束, 人文理论及新技术产生后, 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的最终产物。(2) 现代倡导的建筑设计理念重在反对传统呆滞且腐朽的设计模式, 它存在具有指导作用

3、的核心纲领, 即形式追随功能。简言之, 就是建筑设计要摆脱形式主义, 应根据人们对建筑功能提出的要求进行灵活变化。在这种设计背景下, 城市设计不断向人、环境和社会协调共处的方向发展, 不再单一考虑视觉艺术与空间美学, 而是将其作为设计工作的一小部分。由此可见, 无论是城市设计还是建筑设计, 它们的出发点是相同的, 均为“以人为本”, 将人们的生活作为核心, 不再追求虚无的形式1。(3) 城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学科, 它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门学科具有对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安排的作用, 可将其理解成一门和城镇环境建设有直接关系的边缘性学科。一方面, 城市设计的原理及方法

4、较为独立;另一方面, 城市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或技术又和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存在重要联系。对城市设计而言, 建筑设计实际上是它的一种物质形态体现, 在建筑设计的支持下, 能塑造出特殊的城市形态, 是对城市设计进行实践的重要方式。基于此, 可认为城市设计是总体设计, 而建筑设计则属于分项设计。(4) 城市设计师通常由建筑师担任, 他更多受到的是建筑师方面的专业教育。伴随建筑师工作方式及专业范围等的日益扩大, 需要设立一个行业或部门来对城市规划工作和建筑设计工作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协调, 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设计单独脱离2。2 从工作内容角度分析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间的关系(1) 在物质层面上,

5、 这两者都注重空间和实体与相互联系。从工作内容角度讲, 空间和实体必然存在重叠。对建筑设计而言, 其工作范围为建筑立面之内所有空间及实体;而城市设计不仅包含建筑设计的内容, 还涉及到外部空间与环境。由此可见, 建筑立面不仅是建筑外表, 还是城市的内壁, 可作为城市和建筑设计在工作范围上的界限。因此, 城市和建筑在空间上是保持内外交融关系的, 二者可以构成一个连续整体。(2) 从城市设计图中看, 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更像是图和底之间的关系。在城市空间中, 环境建筑往往是决定性因素。对建筑而言, 无论是其体量、比例还是造型、颜色, 都会影响到城市空间。一般情况下, 有且只有建筑构成群体时, 才可以看

6、出其对城市环境的贡献。从中可以总结出城市设计特征, 即通过对不同物体的合理联结, 形成全新设计, 而设计人员除了要关注这些物体的自身设计, 还要注重和其它物体间的相互联系。因此, 城市和建筑设计不可分离, 在规划设计的串联下能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工作, 且具备一定连续性。另外, 在形态上二者保持的是图、底关系, 即城市包围建筑, 而建筑又营造出城市形态3。3 从发展趋势角度分析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间的关系二战后, 通过持续不断的整顿与重建, 世界很多城市在工业革命的促进下实现了飞速发展。现代化的城市与建筑设计都在此时产生, 不同的理论也应运而生, 因此形成多元化格局。从 50 年代到今天, 城市

7、和建筑设计总体发展过程为:(1) 建筑设计的发展侧重于城市化、社会化和巨型化在社会进步的影响下, 人们向往更高质量和便捷性的生活, 继而出现一系列功能多样的建筑单元。建筑作为城市人们生活主要物化形式, 生活所具有的多元化与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单元必然存在一定联系。60 年代在欧美出现的建筑综合体给对建筑功能提出综合性要求的人提供了很大便利。对于建筑综合体而言, 它从最初的简单功能叠加演变成将职能体系划分为核心的不同主题的建筑综合体, 比如商业综合体 (其设计方案如图 1 所示) 和文娱综合体等。90 年代在我国建成的国贸中心, 就是集多种使用功能为一身的大型综合办公综合体, 其功能包括

8、办公、住宿、娱乐、餐饮和商城等4。图 1 商业综合体设计方案 下载原图紧张的工作状态正使人们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人情冷漠似乎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这使得人们迫切的需要交往空间, 以此来缓解压力, 消除单调乏味, 这也是建筑设计必须考虑的软功能。比如, 将城市街道融入建筑空间, 城市集散中心变为中庭, 屋面建成城市的大型广场, 促使城市和建筑之间相互渗透, 不断模糊二者的界限。(2) 城市设计的发展侧重于室内化和立体化近年来, 城市结构越来越多样、复杂。传统以平面式为主导的设计模式, 仅可以使城市各系统占据相应的二维空间。这种做法除了浪费资源, 造成空间利用紧张, 还难以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立体

9、化是指通过对三维坐标的合理应用, 解决不同职能间存在的矛盾, 它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综合利用有限的城市空间。比如, 建筑横跨线路组成建筑群, 或通过下沉对高空环境进行改善等。目前, 城市地下空间应用潜力逐渐被开发商认识、注重, 竖向设计将变为城市设计全新课题。室内化的理念则是立体化的发展产物。实际上, 已经有很多建筑, 尤其是公共建筑将室内化引入其中。以香港万国宝通银行大厦为例, 其坐落于中环仅剩的可进行大规模发展扩张的地段。它的设计思想不仅充分考虑了建筑自身和其它建筑间的关系, 还在建筑的内部空间联立了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连接体, 成为新时代的城市设计室内化典范。通过以上

10、分析可知, 城市设计正在不断向建筑设计的层面深化, 同时, 建筑设计也在不断向城市设计的层面扩张。因此, 有必要研发一套建筑和城市一体化的综合设计系统。该系统要能起到在中间过度建筑和城市领域的作用, 确保城市能与建筑良好结合。4 从相互作用角度分析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间的关系城市设计不是完全取代建筑设计所具有的作用, 因两者在层次、规模与尺度上都存在差别, 所以二者的限定是松弛的。对于当前提出的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 应对所有城市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就是分析城市设计方面的问题。以北京长安街为例进行分析, 尽管所有建筑均由国内最优秀设计团体或个人完成设计, 并且在造价上下足功夫,

11、但从艺术价值角度看, 依然会受到业界人士批判。其原因并非是建筑的造型, 而是忽略了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协调, 使建筑在环境中格格不入。因此, 主要城市设计理念正确、恰当, 即便采用最简易的建筑设计, 也是可以获得良好效果的5。然而, 要注意的是, 由城市设计为建筑设计提供指导, 并不是指建筑设计的所有都要遵从城市设计, 出众的建筑设计能为城市增添色彩, 成为城市特色。比如提到悉尼, 最先想到的就是悉尼歌剧院。另外, 悉尼歌剧院还极大的激发了当地人追求建筑文化的热情, 最终对未来城市设计产生深刻影响。5 结束语在设计领域当中, 城市和建筑的设计本质上是存在交集的不同设计集合, 二者无论是在观点上还是

12、理论上, 都有相同点。然而, 它们在城市建设进程中却处在各自的层面, 角色不尽相同, 也有属于自身的利益, 所以仍不排除会有一定矛盾。因此, 只有对二者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才能在实践中充分合作、通力配合、消除矛盾, 实现“城市-环境-建筑”三位一体的当代城市设计目标。参考文献1刘炜.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7 (24) :77. 2陈莲圆.浅论城市设计要素及其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7 (06) :140141. 3陈可佳.探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江西建材, 2016 (23) :34. 4唐娜.试论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关系J.北方经贸, 2014 (10) :102. 5孙雷雷.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19) :1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