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67609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西方文化风情题 目: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学生姓名 巫杨燕 指导教师 梁丹 系(部)师范教育系 专业 语文教育班级 112 班 学号11114245 提交日期 2013 年 6 月 7 日 答辩日期 2013 年 月 日2013 年 6 月 7 日论文提纲前言一、中 西方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1、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中西方宗教与节日的关系及异同比较1、佛教与春节。 2、基督教与圣诞节。 三、 中西宗教充在政治上地位的表现及区别。1、佛教在中国古代皇室统治中所占地位 。2、基督教在西方世俗王权统治下所占的地位。四、 中西方宗教建筑特点

2、、差异比较1、中国佛教建筑的特点。 2、西方基督教建筑的特点。结束语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表现及比较巫杨燕(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育 112 班)摘要:宗教自古以来对我们中西方的文明有着重大的影响,对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节日差异;政治地位前 言佛教与基督教由于所处地域环境与历史背景差异,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当今世界是逐步走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都是如此。宗教在文化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探讨中西方宗教的起源、发展就更加重要。 本文取最具代表性的中西方两大

3、宗教佛教与基督教进行对比,旨在探寻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具体剖析它们两者之间在产生的历史背景上的差异,以及与节日关系的异同,和各自在政治地位上的表现、区别,以及两者在建筑风格上的区别。通过比较宗教建筑、宗教地位等,来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中西方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1、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中国文化是人道与神道互补的,但总体上以人文理性为主导。在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宗教中,夏代远鬼神而近人事,商代重神道而轻人道,周代“礼乐文化”则综合创新,使人道与神道高度结合。此后,孔子儒学用道德理性改造了周代的宗教性礼乐文化,容纳周代宗教的丧祭之礼等内容,并使之为人道服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王朝

4、一方面重建古代国家宗教并使之完备化,为王权提供神圣依据,另一方面,从汉武帝时代起,儒学被确立为官方哲学,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了支配地位,此后主导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达2000 年之久。当儒学取得支配地位后,国家宗教不再独尊,乃至把主要的思想空间让给了儒学,但它仍与儒学并立和配合,共同维系社会的精神生活。两汉之际,佛教自印度传入,汉末,道教在本土产生,二教经过成长,与儒学形成鼎立局面。以儒为主干、以佛道为辅翼,成为到清代前期为止的中国近 1600 年中古时期最基本而稳定的文化格局,儒、佛、道是中国社会的三大精神支柱,全面扩散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2、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西方文化是指源

5、自希伯来的宗教文化和古希腊理性主义的人本文化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欧洲文化,它后来又传播到美国和加拿大以及澳洲。就基督教的产生来说,其本身就是“两希文明”的结晶。犹太希腊哲学、新斯多葛派、新柏拉图主义最早把犹太教信仰与古希腊哲学相结合,奠定了基督教的思想基础。 “两希文明”的融合到罗马帝国晚期基本完成,奥古斯丁集教父哲学之大成,把古希腊哲学与基督教信仰综合为一体,为整个基督教哲学的确立提供了体系和模式,影响了此后整个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从中世纪到近现代,信仰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内在交融,构成了西方文化发展的主线。在欧洲中世纪上千年的历史中,基督教信仰借助于基督教会的政治权力而垄断了一切思想文化,社会

6、生活也以教会权力为主导。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冲破了基督教对社会和思想的全面操控,重新发扬了人文理性精神。近代以来,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迅猛发展,科学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中失去了统治地位,但它的精神却融入了近现代的西方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底色和基本力量,始终维系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保持着对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 中西方宗教与节日的关系及异同比较1、佛教与春节。中国佛教寺庙春节期间活动丰富。我国的佛教寺庙通常都会在春节期间举行祈福、点灯、放生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与信教群众和佛教徒共庆新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介绍说,大年初一是弥勒菩萨的诞辰,弥勒菩萨是未来佛,其

7、笑口常开的形象也让人们一见就心生欢喜,所以,结合弥勒菩萨诞辰日,全国寺庙都举行诵经、祈福活动,为整个国家和每个普通人的美好未来祈祷。此外,春节期间,全国的寺庙还迎来大批信众到寺内团聚、朝拜、进香,寺内举行点灯活动,还举行放生活动,向信众倡导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学诚法师说,春节期间,北京的龙泉寺、广济寺、灵光寺等都举行上述活动,而全国数以万计的佛教寺庙内也都举行了类似活动。2、基督教与圣诞节。 圣诞节(Christmas ),译名为 “基督弥撒”。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

8、行特别的礼拜仪式。每年 12 月 25 日,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在圣诞节,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 12 月 24 日的耶诞夜,亦即 12 月 25 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一些基督教会则会举行报佳音,然后在 12 月 25 日庆祝圣诞节;而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东正教的圣诞节庆祝则在每年的 1 月 7 日。圣诞习俗数量众多,包括世俗,宗教,国家,圣诞相关,国与国之间差别很大。大部分人熟悉的圣诞符号及活动,如圣诞树,圣诞火腿,圣诞柴,冬青,槲寄生以及互赠礼物,都是基督教传教士从早期 Astra 异教的冬至假日 Yule 里吸收而来。对冬至的庆祝早在基督教到达北欧之前就在那里广为进行了

9、,今天圣诞节一词在斯堪的纳维亚语里依然是异教的Jull(或 Yule) 。圣诞树被认为最早出现在德国。圣诞树圣诞树(Christmas tree)是圣诞节庆祝中最有名的传统之一。通常人们在圣诞前后把一棵常绿植物如松树弄进屋里或者在户外,并用圣诞灯和彩色的装饰物装饰。并把一个天使或星星放在树的顶上。用灯烛和装饰品把枞树或洋松装点起来的常青树,作为圣诞节庆祝活动的一部分。近代圣诞树起源于德国。德国人于每年 12 月 24 日,即亚当和夏娃节,在家里布置一株枞树(伊甸园之树) ,将薄饼乾挂在上面,象徵圣饼(基督徒赎罪的标记)。近代改用各式小甜饼代替圣饼,还常加上象徵基督的蜡烛。此外,室内还设有圣诞塔

10、,是一木质的三角形结构,上有许多小架格放置基督雕像,塔身饰以常青树枝叶、蜡烛和一颗星。到 16 世纪,圣诞塔和伊甸园树合并为圣诞树圣诞 PARTY: 圣诞节必不可少的节目,有家庭式的,朋友式的,情人式的各种歌样 PARTY。一种友情,亲情,爱情聚会的好时光。戴着圣诞帽,唱着圣诞歌,说说大家的圣诞愿望。 圣诞大餐: 圣诞节作为一个隆重庆祝节日,不能少了好吃美味食品。圣诞节火鸡大餐就是例牌主菜了,以前的人们或许会用微波炉自己做,现在的人们过节好多就是在外面餐馆里用餐了,商家们也会利用机会赚顾客们的钱,当然还有许多圣诞节食品,姜饼、糖果等等了。 圣诞帽: 那是一顶红色帽子,据说晚上戴上睡觉除了睡得安

11、稳和有点暖外,第二天你还会发现在帽子里多了点心爱的人送的礼物。在狂欢夜它更是全场的主角,无论你去到那个角落,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红帽子,有的还有帽尖发亮的,有的是金光闪闪的。 圣诞贺卡:是祝贺圣诞及新年的贺卡,上面印着关于耶稣降生故事的图画,以及“庆祝圣诞、新年快乐之类的祝愿的话。 报佳音: 圣诞夜指 12 月 24 日晚至 25 日晨。教会组织一些圣诗班(或由信徒自发地组成) 挨门挨户地在门口或窗下唱圣诞颂歌,叫作“报佳音” ,意思是再现当年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报告耶稣降生的喜讯。 “报佳音”的人称为 Christmas Waits,这项活动往往要进行到天亮,人数越来越多,歌声越来越大,大

12、街小巷满城尽是歌声。 圣诞节颂歌: 圣诞节时唱的赞美诗称为“圣诞颂歌” 。圣诞颂歌很多,曲谱多取自著名音乐家的名作。经常唱的有普世欢腾,救主下降 、(Joy to the World!)、 天使歌唱在高天(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 缅想当年时方夜半 (It Comate Midnight Clear)、 美哉小城,小伯利恒 (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 圣诞钟声(I Heard the Bells on Christmas Day)、等等其中以平安夜(Silent Night)最为有名。三、 中西宗教充在政治上地位的表现及区

13、别。1、佛教在中国古代皇室统治中所占地位 。由于“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宗教文化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一直悲边缘化,始终臣服与世俗的政治权利。在中国古代,王权在社会生活当中处于一种绝对之上的地位,而宗教则受到世俗王权的操纵和支配,一直处于附庸的地位。一种宗教要想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扩大影响,就必须为世俗王权服务。在中过传统文化价值体系里,专制帝王是世俗得罪高统治者,同时也是天上神权的最高代表。在王权长期的统治下,决不允许宗教权利超出与王权之上,教权只能是王权的附庸。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宗教,都逃不出被世俗王权又拉又打的命运。以传自印度的佛教为例。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也是它与中国

14、文化和中国王权政治“磨合”的一个过程。佛教在进入中国以后,佛教徒削发、不事家去生养的出家生活方式受到了儒家一致批评。这种批评的产生主要是这种异质宗教所倡导的有违孝道:问曰: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临没,启予手,启予足。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和孝子之道也?同时,一些信徒不守清规的现象也遭到了批评。针对这些批评,佛教也采取了会通和改革的态度,这是佛教道德化和世俗化的开始。佛教从东晋到唐初,在内部发生了“沙门不敬王者” 、 “沙门不应拜俗”的观点和以慧远“内乘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只之恭二不失其敬”为代表的调和主义观点之间的争辩,僧侣们也曾多次谋求独立于王权,不受世俗

15、政治权势的干涉。然而出家人的这些要求到最后却以“实助王化”的妥协主义态度占上风而宣告失败。在译经方面,佛经原著凡是与中国宗法伦理相冲突的,或删略不译,或少译,或增加内容以迎合宗法制度的需要。对于佛教徒来讲, “圣言量”是最高准则,倘若故意违犯,将受到坠地狱、遭恶报的惩罚。中国的佛教徒们甘愿冒坠地狱、遭恶报的后果也不敢触犯王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状况是极其无奈的。2、基督教在西方世俗王权统治下所占的地位。在西方,由于在基督教绝对的超越性尺度的比照之下,世俗的王权势力在历史上不仅不可能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取得绝对的统治地位,反而在世俗的统治中一再受到教会的制约和挑战。基督教产生于公元 1 世纪中叶古罗马帝

16、国统治下的西亚和小亚细亚地区,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异端。这支异端宗教摒弃了古犹太教认为以色列人是上帝选民的观点,认为基督的降临、牺牲和复活事件是上帝对天下所有人的救恩,基督借此与人类(而不仅仅是犹太人)立约,所以被称为“新约” 。 旧约的上帝是犹太人的上帝,而新约的上帝是普世的。基于这种普世的原则,基督教自成立之初就不认同民族国家的世俗王权。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其信徒逐渐从下层发展到社会的各阶层,而且遍布帝国全境,成为一支很强的力量。同时,基督教所宣扬的谦卑恭顺也逐渐地得到帝国统治者的重视,于是在公元 313 年发布米兰敕令 ,从法律上第一次认可了基督教的存在。在罗马皇帝的支持下,罗马主教在基督教内部的权威不断提高,势力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在基督教会的最高首脑。公元 800 年,丕平之子查理曼称帝,教皇利奥三世为其加冕,由此发端的帝王由教皇加冕的仪式,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