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因素分析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3921174 上传时间:2018-02-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因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因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因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因素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因素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因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因素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因素分析一、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因素(一) 产业基础作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链条的一个环节,客观来看,加工贸易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首先取决于各国产业的要素优势。要素优势影响着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配套产业的发展,进而对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的发挥也具有深远影响。由于加工贸易面向国际市场,因而影响加工贸易发展的产业要素主要表现为劳动力、技术水平和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1.劳动力供给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天赋比较优势,对于拥有 12 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 ,并致力于由封闭向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来说,这一优势自不待言。中

2、国在工业化和经济转型中释放出来的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供给,促进和保障了中国东部地区十几年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与繁荣。而且,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的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繁荣之后,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几乎没有上升。就中长期来看,在未来十年内,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供给将继续呈现供过于求的态势。来自人口自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人口和来自企业深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增长方式转变等改革进程中产生的失业人口,使中国在 21 世纪初期的十年内,每年约有 2700 万新增就业人口。以年均国民经济增长 8%计算,依靠经济增长带来的新增就业机会约为 810 万,以充分就业为标准,中国每年仍有上千万的待业

3、人口。这种就业形势表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劳动力优势仍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最大的比较优势。中国在劳动力方面呈现出的显著的比较优势预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在中国仍将有较长的生命周期。2.技术水平产业的基础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决定跨国公司转移技术水平高低的主导因素,通常情况下,在加工贸易中,跨国公司只向东道国转移适用性技术,转移技术水平等同于或略高于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经过数十年的工业化建设,中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但在进口替代条件下,这些产业基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之后,在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在外贸和外资的强烈冲击下,多数行业的

4、技术密集度有所提高,纺织、服装和家电等消费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总体来看,中国产业的技术水平仍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悬殊。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显示,到 90 年代中期 ,中国大中型企业普遍技术水平比国际水平落后 510 年,能耗普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 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 20%,成本高 30%,可靠性和寿命低 20%。从设备状况来看,制造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仅占全部产业设备的 24.6%,其中,为其他行业提供机械装备的机械行业本身设备就十分陈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占 11.82%,达到国内一般水平的占 52.74%,还有约 20%的设备处于国内落后水平。就产品档

5、次而言,达到国际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水平的只占 17.8%,居国际 80 年代中期水平的占 26.9%,居国际 70 年代水平的占48.7%,还有 7%的产品属于国际 60 年代的水平(1995 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由于产业设备落后、产品质低价高 ,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产业技术水平的落后局面是造成我国加工贸易中间产品供应能力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它严重影响了内资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制约了加工贸易的技术转移、扩散和技术外溢,也妨碍了加工贸易对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的发挥。3.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综合表现在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如表 1 所示,1985 年,在主要出口

6、制成品中,中国呈现比较优势的制成品只有纺织、其他金属制品、成衣和杂项制品,这些制成品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使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处于弱比较优势状态。90 年代中期以来,这种局面有了很大改观,1996 年,中国出口制成品中除去原有的纺织、其他金属制品、成衣和杂项制品之外,无机化学、医药品、办公设备、电子及通讯设备、机动车辆和光学仪器也呈现出比较优势。但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机电产品部分比较优势为弱比较优势,成衣和杂项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强比较优势。 表 1中国制成品贸易竞争优势的变化(%)SITC 分类 1985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有机化学品 -0.380

7、 -0.149 -0.258 -0.107 -0.105 -0.148 无机化学品 -0.050 0.593 0.636 0.632 0.612 0.597 染料鞣料及色料 -0.288 0.200 -0.165 -0.133 -0.082 -0.046 医药品 n.a 0.212 0.306 0.493 0.624 0.521 精油、香料、化妆及清洁品 1.00 1.00 0.614 1.00 n.a n.a 化肥 n.a -1.00 -1.00 -1.00 -1.00 -1.00 人造树脂、塑料及纤维素等 -1.00 -0.699 -0.898 -0.846 -0.869 -0.494 其

8、他化学材料及制品 -0.347 -0.327 -0.390 -0.314 -0.272 -0.819 加工皮革制品及硝制毛皮 -0.526 -1.00 -0.619 -0.456 -0.500 -0.372 橡胶制品 n.a 1.00 1.00 1.00 1.00 -0.417 软木及木制品 -1.00 -0.348 -0.230 -0.181 0.036 0.085 纸、纸浆制品及纸板 -0.483 -0.434 -0.564 -0.527 -0.563 -0.573 纱、纺织制品 0.340 0.142 0.057 0.113 0.005 0.071 非金属矿加工品 -0.183 0.48

9、8 0.430 0.406 0.449 0.446 钢铁 -0.967 -0.380 -0.515 -0.672 -0.285 -0.262 有色金属 -0.776 0.015 -0.476 -0.074 -0.287 -0.146 其他金属制品 0.098 0.454 0.447 0.383 0.440 0.529 动力机械及设备 -0.734 -0.729 -0.507 -0.527 -0.351 -0.351 特殊工业的专用设备 -0.944 -0.601 -0.852 -0.879 -0.848 -0.741 金工机械 n.a -0.503 -0.688 -0.894 -1.00 -1

10、.00 通用机械设备及零部件 n.a -0.527 -0.579 -0.655 -0.576 -0.360 办公机械及资料处理设备 n.a -0.346 -0.049 0.125 0.325 0.336 通讯录音复制器具及设备 -0.930 0.016 0.066 -0.005 0.214 0.174 其他电力机械仪器及零部件 -0.836 -0.254 -0.150 -0.090 -0.043 0.066 道路机动车辆 -0.965 -0.058 -0.504 -0.454 0.079 0.287 其他运输设备 -0.752 -0.739 -0.493 -0.727 -0.383 -0.17

11、1 卫暖、管道及照明设备 n.a n.a 1.00 1.00 1.00 1.00 家具及零配件 n.a 1.00 1.00 1.00 1.00 1.00 旅行用品、手提袋等 n.a 1.00 1.00 1.00 1.00 1.00 成衣及衣着用品 1.00 0.990 0.949 0.949 0.920 0.931 鞋类制品 n.a 1.00 1.00 1.00 1.00 1.00 专业和科研及控制仪器具 -1.00 -0.606 -0.525 -0.462 -0.364 -0.223 摄影器材、光学用品及钟表 -0.721 0.132 0.130 0.228 0.279 0.343 其他杂项

12、用品 0.236 0.438 0.618 0.684 0.633 0.746 资料来源:UN: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Yearbook。中国 80 年代初的产业竞争力状况决定了其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只能居于劳动密集型环节,从附加值最低的组装工序开始参与国际分工。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有所发展,但这些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不高,国际比较优势呈弱势状态,因而,中国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的位置有所上升,但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仍占主要部分。(二) 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国际经验表明,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是后进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和技术赶超的关键所在,没

13、有对转移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在此基础之上的模仿创新,东道国通过引进外资达到促进自主技术能力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在加工贸易发展中,除去跨国公司的主观因素,东道国当期的产业技术水平决定了跨国公司初始的技术转移水平,而东道国产业的技术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能力则决定着技术外溢效果,并推动着新一轮的技术转移和外溢。中国产业的技术吸收和模仿创新能力距离现实产业发展的要求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目标都有很大的差距。研发经费的不足是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的首要障碍。无论国家、产业和企业,中国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上都处于世界落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距甚远。在国家层面上,发达国家研发经费占 GDP 的比重约在

14、 23%之间,发展中国家约在 11.5% 之间,而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则徘徊在 0.6%左右,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科技统计数据,1998 年);在产业层面上,中国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其销售额的比重平均为 0.29%,其中机械制造业为 0.53%,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0.35%,纺织制造业为 0.12%。而美国在 1992 年产业研发投入平均为 3.7%,其中最高的是医药与生物技术,达 11.5%,最低的是食品业和服务业,为0.7%;在企业层面 ,中国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 0.5%左右,有研发经费投入的企业只占企业的 45.6%(史清琪: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5、,2000)。研发经费的低投入直接影响了对转移技术的消化吸收。“重引进,轻消化吸收” 是我国技术引进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严重失调。1998 年, 大中型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为 10.05,远低于 110 的国际水平(王昌林、张志宏: ”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国社科院院报,2001 年 4 月 17 日)。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大幅度降低了技术引进的成效,加之各种体制问题的制约,我国产业技术不仅不能有力地辅助企业加工能力的改善和提高,而且也难以紧随外企先进技术的转移进行追赶式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三) 机制制约因素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中,各领域中尚未改

16、革到位的运作机制制约着经济开放和发展的步伐,加工贸易也不例外。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中,深层次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国有企业的机制问题。由于机制改革不到位,国有企业没有成为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使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微观主体为三资企业占据,加工贸易对产业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的积极影响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在中国台湾、韩国的加工贸易发展进程中,作为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内资企业迅速地适应了跨国公司的需求,形成了高质量、大规模的供应能力,通过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他们成为加工贸易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的微观主体,在加工贸易发展中不断壮大。而在我国,承载着国家大部分要素资源的国有企业,由于机制僵化、市场适应力差,没有成为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而民营企业则因许多束缚条件尚未成长起来,这使得外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加工贸易的配套主要在外资企业间进行,人员流动也主要发生在外资企业之间。这种局面一方面造成我国原有的大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尽管这些基础本身尚待加强和提高。另一方面,发展加工贸易可能带来的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效应被大幅度抑制,更重要的是,当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