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384923 上传时间:2017-08-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宁夏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宁夏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宁夏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宁夏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银川一中 2011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 文 试 卷20113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

2、、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 读出一种文化 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 “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 “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

3、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 态。所 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 说。在 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 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有为”;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

4、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2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儒家主 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 “无为”;用一个字来 说,叫做 “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 充。学会 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 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 “空”。用佛教的术语说, “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

5、极乐 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 讲人生哲学。儒家告 诉 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 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 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 极关怀”之所, 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 讲出“张弛和

6、合学”;儒释道互 补, 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 ”;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2010 年 11 月 29 日光明日报 有删节)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 “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 ,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 ,道讲“想得开” ,佛

7、言“放得下” ,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2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 (3 分)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 ,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3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3下列表述,符合

8、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B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 ,不研究“死” ,而佛学的引进则作了必要的补充。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D只有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 ”年十余,奉祖父丧还

9、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 负书,千里就 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 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 则亩损 三斗。方百里 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 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 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 诏宜实。又自

10、告忠 诚,罪必无虑。 ”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 丽为异观者,宜 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 饷,合四万人,半年可 讫。古人有言 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 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

11、思量。 ”高宗纳之。(选自魏书 ,有删节)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4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 就业:求学B世祖善之 善:善待C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 宠:受宠D为首为讳乎 首:自首5下列句子全能表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 (3 分)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竟为世祖所疏 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宜渐致之,不可仓卒A B C D6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

12、,他受贿被发觉。高允认为如果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向皇帝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D郭善明想表现自已,就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7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10 分)(1)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5 分)(2)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寒 食 夜韩 偓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夜深斜搭秋千索 ,楼阁朦胧细雨中。注: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云:“北方寒食为秋千戏,

13、以习轻趫(qio)。后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河南教考资源信息网 http:/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58这是一首描绘“寒食春夜图”的七绝。诗歌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环境?又是怎样描绘这一环境的?(5 分)9施补华岘傭说诗说:“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这首诗正是如此。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子曰: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2) , ,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 (白居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选定一大题作答

14、,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刘姥姥初进荣国府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 “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 “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只见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 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看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 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 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