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3716807 上传时间:2018-0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温州三中 林俐内容提要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创新的时机。培养创新人才应具有的创新素质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师也应努力致力于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本文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探,归纳出“问题法” 、 “体验法” “画图法“迁延法”等几种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关键词创新 语文阅读 教学方法 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随着二十一世纪脚步声的日益临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初见端倪,人们的“跨世纪思考”也越来越具象、越来越现实了。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集思广益的结果,使得一个词

2、汇在世纪之交变得非常抢眼,这个词汇就是“创新” 。科技进步促发“学习的革命” ,知识经济催化“教育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系统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开展创新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轨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造潜质扼杀殆尽,它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之路越走越窄。要想从“应试教育” 的误区中突围出来,就必须寻找其薄弱处下手。而这个薄弱处正是长期被忽略和冷落的创新教育。只有从这里突出重围,才能进入“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既是冲出“应试教育”怪圈的突破口,也是转向“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创新教育本来就是素质教育的

3、题中应有之义,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扬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 。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知识只有创造性地运用才是力量,知识只有不断创新才永远是力量。培养创新人才应具有的创新素质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师也应努力致力于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也在于使学生树立创造志向,训练创造性思维,增长创造才干,开发创造力,成为各种层次的、未来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本文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

4、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探。一、问题法 从质疑角度培养创造力所谓问题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不断地阅读课文,不断地寻找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哪些问题最富于挑战性,哪些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决。因为“问题法”本身注重的是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用“问题法”教学,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

5、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因此,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典型表现为两类: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其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要鼓励学生敢疑敢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只重数量,不计质量,实行问题无错原则。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

6、,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如我在教学新课程在山的那一边的时候,在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然后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结果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问题层出不穷。有人问:“山那边的山啊,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也有人问:“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这里的种子是指什么?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

7、会扎下深根?”还有的问:“山的那边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 ,为什么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在这样一个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仅提问积极,而且回答问题踊跃精彩。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因为山的颜色就是青色的。诗人在这里将大山拟人化了。 ”学生 A 答。 “因为作者没有看见海,心里很难过,就以为山给他脸色看了。 ”学生 B 答。 “作者在这里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学生 C 答。 “种子就是作者心里的信念和理想。因为这个信念是无意识中培养的,所以说是飘来的。 ”学生 D 答。“因为当时年纪小,所以印象不深,所以说飘 。后来长

8、大了,不知不觉就深深地埋入心里,所以用扎 。 ”学生 E 答。 “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啊。 ”学生 F 答。 “因为要见到山,作者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所以最后是靠信念支持才见到海的。 ”“这里的海其实就是理想、信念,作者用了比喻的方法。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强化,思维的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其次,教师应教给学生寻疑提问的思路、角度、范围和方法,使学生提起问题来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教师也可以“抛砖引玉” ,从不同的角度提些问题作示范,开阔学生的视野,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如我在教学寓意的多角度探究时,以克雷洛夫的寓言狐狸

9、和葡萄为例子,通过让学生明白提炼归纳寓意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根据文中的关键语句提炼寓意,根据不同对象提炼寓意,可从正面,也可以从反面提炼寓意(可赞美也可批判) ,可以由结果推导原因等等。这样,教师“授之以渔” ,在接下来学习良弓的主人 牛蝇和狮子等寓言时,学生就可以根据前面学习鲜活的经验体会,有章法、有依据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质疑中培养创造力。二、体验法 从情感角度培养创造力阅读课上,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字、词、句、篇到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给学生做彻底的“生理解剖” 。学生完全没有了想像和创造的空间。一篇美文佳作,与其由老师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10、,真真切切,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把创造的空间还给学生。况且,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因人而异,是不能统一的。如果语文教师硬要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这无异于扼杀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去品味作品的韵,去领悟作品的神,去探求作品的美。还记得当初读大学听温师院中文系黄世中教授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别具风格的上课情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黄世中教授抑扬顿挫的吟诵,把我们渐渐地、静静地带人了美妙的诗境。 “在江畔,游子一人踯躅在夜月之下,面对天上的皎皎明月和滟滟千万里的潮

11、海,游子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对宇宙和自然的深思。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他想啊,他想啊”想什么呢?黄世中教授未做一个字的解释,只让我们全班同学由着性子去想像,补充。这种教法,让人记忆深刻,因为我们一个个青年学子都跟着黄老做了“美好的心灵的远游” ,徜徉在自由的诗意的想象世界之中。这种“美好的心灵的远游”就是阅读教中的体验法。因此,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和散文教学,使用种“体验法”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在自由、自主、自发的情境中去品味作品的韵,去领悟作品的神,去探求作品的美。体验法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师生共同

12、创造可体验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同层次的要求下反复听老师吟诵,听朗诵录音,听配乐朗诵;可以是教师带领学生品读;可是学生的自读自悟。其间还可辅以浓烈色彩的情感渲染、背景介绍、观看场景等。2学生进入体验境界。3师生共同交流体验,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如教学沁园春雪一文时,我上网查找了大量的北国雪景和历史图片,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配上古筝演奏,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边听边看,以帮助学生对全诗的意境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诗所描写的壮丽雪景以及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乐

13、观豪迈的情怀,在“研读赏析”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又特别选择了四组雪景,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品味、欣赏,然后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然后展开全班性的交流体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成为了语言品味的主人,意象创造的主人,文学欣赏的主人,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创造者。总之,教师必须善于营造逼真、优美、愉快的有利于体验的氛围,善于进行情感渲染,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体验作品的神韵,领略作品的美感,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最终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三、画图法 从实践角度培养创造力著名文论家刘向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这就说明了在教学中演示实践的重要性。心理学认为:感知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

14、发展的,离开了实践,无所谓感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自行阅读、品读文章之后,让耳、口、手、脑多方综合活动,进行画图演示实践,更有助于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如在教孙膑一课讲到“田忌赛马”这一章节时,在学习了第一场比赛和第二场比赛后,我让前后四位同学讨论,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哪些搭配方法?这些方法能不能让田忌取胜?并且让学生画图示意,然后上台讲解。在多位同学的图解中,学生们明白了虽然还有四种调换方法,但每种方法田忌都是两败一胜。而能转败为胜的,只有孙膑的那种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从而懂得孙膑是一个观察细致、考虑全面、善于思考的人。继而再让学生想一想,如果齐威王不轻敌,在第二场的第一轮比赛后,及

15、时发现对方马的出场顺序改变了,推测对方的策略,在下面两场比赛中还有没有取胜的可能?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探求答案,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动机,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例如教斑羚飞渡一文,我让学生在认真阅读、充分理解斑羚飞渡背景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斑羚飞渡的示意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要求学生在读中画,在画中读。首先是正确理解原文,这是作画的基础。其次是把有关斑羚飞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想像,这是作画的关键。最后用图画把想像的内容表现出来,这是“画图法”的核心。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两次创造:一是把文字

16、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想像;二是用图画把想像的内容表现出来。前者属创造性思维,后者属创造性实践。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就在读与画的结合中得到了培养。四、迁延法 从想象角度培养创造力迁移法又叫迁移想像法。即摆脱课文的束缚,从局部地方旁逸斜出,进行相关的语文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要增加“新鲜活水” ,扩大教学容量,拓宽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大多数创造都是经过“想象假设实践”这样的三段式递进实现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像力对于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像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对想象力的培养。我在教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导入时提出问题:“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宇宙飞船的舷舱,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然后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想像此时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