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人力资源管理分析1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699347 上传时间:2018-0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分析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分析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分析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分析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分析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分析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为人力资源管理分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把人力资源转换成人力资本华为人力资源管理分析工管 5 班江向晨 100520523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 的员工持股的高科技民营公司,于 1987 年由任正非创建于中国深圳,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2007 年合同销售额 160 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 115 亿美元,并且是当年中国国内电子行业盈利和纳税第一。截止 2007 年底,华为在国际市场上覆盖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排名前 50 的电信运营商中有 45 家使用华为的产品和服务。华为在创业之初就非常重视人才配置,它的直接生产人员不足200 人,而研究开发人

2、员则有 500 人。目前华为有员工 22000 余人,85%以上的人员是本科毕业,主要来自各专业院校和全国重点院校。从岗位上看,R&D 人员占总数的 40以上,营销人员占 35,生产人员占 10,管理人员占 12;从年龄上看,员工的平均年龄仅为27 岁,员工间的年龄跨度很小,年龄结构上呈扁平密集分布。从人才结构上可以看出,华为把研究开发与市场营销作为企业的工作重点,因为这两方面的竞争力是企业间竞争的主要内容和最直接体现。作为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人才是企业发展中最为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从创业初期,华为总裁任正非就有很强的人才资源意识。著名管理学家彭剑锋教授认为,华为公司是深圳企业中最早将人

3、才作为战略性资源的企业,很早就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的观念,这在当时具有很强的超前意识。很多企业当时乃至现在还停留在人力成本控制的概念上,而任正非在很早就提出了人力资本优先于财务资本增长的观点。所以华为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积聚高科技人才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激发他们的潜能,建立大规模的研究开发团队,通过技术创新,获得自主研发能力,造就了技术华为。华为的人才激励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以自由雇佣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搞终身雇佣制。在 1996 年通信市场爆发大战前,华为的市场体系有 30%的人下了岗,其中有曾经立下

4、汗马功劳而又变为落后者的员工。这一次变革,让华为人认识到:“在市场一线的人,不允许有思想上、技术上的沉淀。必须让最明白的人、最有能力的人来承担最大的责任。 ”从此,华为形成了干部是没有任期的说法。那些居功自傲、固步自封的人,不得不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压力下,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2、建立内部劳动市场,允许和鼓励员工更换工作岗位,实现内部竞争与选择,促进人才的有效配置,激活员工,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开发员工潜能。对于一个空出或即将空出的职位,公司就发布内部招聘信息,并且招开竞聘大会。应聘者要作十五分钟的演讲,接受评委和观众的提问,由高层领导和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根据竞聘报告和现场表现,当

5、场拍板任职人选。 3、高工资。华为称为“三高”企业,指的是高效率、高压力和高工资。任正非坚信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因而华为提供的是外企般的待遇。除了高工资,还有奖金与股票分红,内部职工的投资回报率每年都超过 70%,有时甚至高达 80%。经济利益是最直接最明显的激励方式,高收入是高付出的有效诱因。 4、提供持续的开发培训。华为实行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自我开发与教育开发相结合的开发方式,让员工素质适应企业的发展,同时充分让员工有机会得到个人能力的提高。每年华为都要派遣大量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国外考察、学习、交流,优化了重要领域的人员素质,为有进取精神的人才提供了提高知识和素质的机会。 5、

6、 “公平竞争,不唯学历,注重实际才干” 。华为看重理论,更看重实际工作能力,大量起用高学历人才,也提拔读函大的高中生。在华为有年仅 19 岁的高级工程师,也有工作七天就提升为高级工程师的。不论资排辈,只重实际能力,华为大胆地起用年轻人,一位只有 25 岁的华中理工大学毕业生就当上了带领 500 多人的中央研究部主任,这在其他企业是难以想象的。中科大毕业的李一南到华为的第二天就被提升为工程师,两个星期后成为主任工程师,半年后任中研部副总经理,一年后升任中研部总经理,次年,23 岁的李一南成为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华为大胆的用人策略,让员工看到了希望,激发了员工的事业心,使大批年轻人成为公司的中坚力

7、量。 6、客观公正的考评。考评工作有着严格的标准和程序,是对员工全方面的考评,考核的依据依次是:才能、责任、贡献、工作态度与风险承诺。对于绩效的考评是重点,宜细不宜粗;对于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看重长期表现,宜粗不宜细。客观公正的考评,是对人才工作绩效的正确评价,是实行激励方案的保证。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人的行为会受到外界正强化、负强化和消退强化的影响,而对员工采用的强化手段,是要以考评结果为依据。 7、知识资本化、知识职权化。华为的员工持股制度,是按知分配的,把员工的知识劳动应得的一部分回报转化为股权,即转化为资本,股金的分配又使得由股权转化来的资本的收益得到体现,通过股权和股金的分配来实现知

8、识资本化。还有组织权力,也按照知识的价值来分配,组织权力的分配形式是机会和职权,因而知识可以通过职权分配来表现。员工的股份是不可转让的,如果要退出公司,只能以初始出资价出售给公司,这样想离开公司的代价就会变得很高。越是公司重要的人员,持有的股份越多,离开的代价也越大,所以这是企业的一项长期激励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价值,保证了企业的稳定。华为为了保证一线人员永远保持活力,对销售一线人员的激励也是大手笔。在华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单单可以得到华为的物质激励,还可以得到精神激励。当然二者在华为是有机的结合的,激励也是华为“做实”作风的体现。 物质激励让知识转化为资本在华为工作,标志着“高额收入” 。

9、本质上, “华为”的高薪策略来源于总裁任正非的企业精神。 华为基础法第六十九条:“华为公司保证在经济景气时期和事业发展良好的阶段,员工的人均收入高于区域、行业相应的最高水平。 ”这充分体现了“华为”掌握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根本的东西,那就是价值分享。高薪体现了“华为”的高效率用人之道。 “华为”的高薪,让人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员工成本除了支付薪水外,还有相当大的部分在于管理的投入,无论员工产出多少,管理和沟通成本都不会明显变化。高薪便成为挖掘潜力的最好方式,同时,也避免了人才流失带来的损失。华为人虽然流动性也大,但往往是出去创业,很少是被“挖”走的!高薪一方面使得优秀的人才聚集“华为” ,

10、另外一方面也激励了人才的积极性。事实上,在高薪的背后还有更深远的内涵。 “华为”总裁任正非认为,价值分配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所有问题中最核心与最具特色的部分,而分配问题始终是管理进步的杠杆, “华为”最成功的不是工资,不是奖金,甚至不是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而是“知本” 。劳动与知识的有机结合与转化才是推动“华为”产销量年年翻番的资本。一言以蔽之, “华为”的“知本主义”就是:使知识产生价值,把知识视为资本。它是一种重视知识资源,评价知识价值,实现知识与资本、与权利的转换,促进知识创造的企业运营机制。 “华为”奉行知本主义,让知识可以转化为资本,在它的分配激励机制中充分体现了这

11、一点。华为公司的薪酬管理同样很有效,考核和薪酬紧密联系,并不意味着考核仅仅是为报酬服务。华为的绩效考核以绩效的改进为目标。主管要对下属进行辅导、检查,再做出评价。和下属的沟通列入了对各级主管的考评。1.“华为”绩效考评体系的依据假设(1)华为绝大多数员工是愿意负责和愿意合作的,是高度自尊和有强烈成就欲望的。(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点突出的人往往缺点也很明显。(3)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应该体现在工作绩效的改进上。(4)失败铺就成功,但重犯同样的错误就不应该的。(5)员工未能达到考评标准要求,也有管理者的责任。员工的成绩就是管理者的成绩。员工和干部的考评,是按照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对每个员工和干部

12、的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的例行考核与评价。(6)工作绩效的考评侧重在绩效的改进上,宜细不宜粗;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考评侧重在长期表现上,宜粗不宜细。2.“华为”绩效考核的解决方案“华为”是建立了一套以绩效目标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将业绩考核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具体包括:(1)把考核作为一个管理过程,循环不断的“PDCA”过程使得业务工作与考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2)工作绩效的考证侧重在绩效的改进上,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考评侧重在长期表现上;(3)公司的战略目标和顾客满意度是建立绩效改进考核指标体系的两个基本出发点。在对战略目标层层分解的基础上确定公司各部门的目标,在对顾客满意度节节展开的基

13、础上,确定流程各环节和岗位的目标;(4)绩效改进考核目标必须是可度量且重点突出的。指标水平应当是递进且具有挑战性的。针对绩效考核, “华为”根据公司的战略,采取综合平衡记分卡的办法。综合平衡记分卡是“华为”整个战略实施的一种工具,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及“华为”在学习和成长 4 个方面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来实现“华为”的战略目标。平衡记分卡的运用关键在于体现平衡:关于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平衡;收益增长目标和潜力目标的平衡;财务目标与非财务目标的平衡;产出目标和绩效驱动因素的平衡及外部市场目标和内部关键过程绩效的平衡。华为从战略到指标体系到每一个人的指标,都经过评分记分卡来达到长

14、短、财务非财务等各个方面的平衡。 “华为”的绩效管理强调以责任结果为价值导向,力图建立一种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通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持续不断地设立目标、辅导、评价、反馈,实现绩效改进和员工能力的提升。3.“华为”绩效管理的特点(1)绩效管理促进绩效改进(2)绩效评价基于工作目标的管理(3)工作目标设置与员工充分沟通 (4)目标达成伴随主管的事前指导与事中辅导(5)鼓励创新,允许员工有创意的计划予以实施(6)倡导从小事做起、做实事:小改进大奖励,小进步造就大进步(7)资源共享与内部客户服务系统,构成绩效完成的支撑体系(8)绩效评价有客观的依据与工具,促进员工不断提高(9)营造良好组

15、织气氛,充分发掘个人潜力,获得超常工作绩效华为”的竞争机制保持 10%15%的人才流动率 , “华为”坚持干部末位淘汰制度,建立良性的新陈代谢机制,坚持引进一批批优秀员工,形成源源不断的干部后备资源;开放中高层岗位,引进具有国际化运作经验的高级人才,加快干部队伍国际化进程。“大凡公司之间的较量,都是人才的较量。它不是人员多少或人才本身优劣的较量,而是管理者对人才的管理和开发能力的较量。”“华为”推行的一套独特的人才机制,正是公司得以持续、高速发展的“法宝” 。李一男,15 岁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23 岁硕士毕业进入“华为” ,26 岁就做了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这在论资排辈的传统体制下,几

16、乎是无法想象的,但“华为”的人才竞争机制使这成为一种可能。没有人才竞争机制,按照学历、资历论资排辈,是对人才个性的抹煞,有了竞争机制, “华为”才能够不断发掘出“千里马” ,让“最有责任心的明白人”走上重要的岗位。 “华为”对中高级主管实行职务轮换制,规定公司内部流动率要达到 10%15%,他们每年要保持一定的人员淘汰率。新员工说:进入华为就意味着学历的消失 ,大家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进入“华为” ,高学历的人下到一线生产车间、售后服务系统不是件稀罕事,要迅速“浮出”水面,靠的不是学历,而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学历如此,资历更是无法让人“吃老本” 。1996 年初,迫于公司发展的需要,市场部全体正职干部向公司同时提交了两份报告,一份述职,一份辞职,由公司根据个人发展潜力及公司发展需要批准其中的一份。结果相当一部分干部被调整了下去,连市场部总裁也被降了职。这一“壮士断腕”之举,无疑向全体员工宣布:在“华为” ,没有“铁交椅” ,大浪淘沙,能者上,相形见绌者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