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教案【2】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36274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教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苏武传教学过程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二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常识。2、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课前预习: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一、新课导入二、班固和他的汉书1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祖先于秦汉之际在北方从事畜牧业致富,后世代从政,皆务为儒术,形成儒学正宗的家世传统,故而班固受家学影响极大。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编写西汉史料,撰写后传 。班固幼年聪明好学, 9 岁便能作文、诵诗赋。16 岁进入洛阳太学,广泛涉猎群经九流百家之书。他性格宽厚,为人谦逊,颇受当时学者钦佩。23 岁时父亲去世,在家居丧期间,着手

2、整理后传 ,却认为“所续前史未详” ,开始撰写汉书 ,时年二十七岁。五年后却被告私改国史而入狱,弟班超为其申辩才得免,汉明帝看过书稿后大为赞赏其才学,召为兰台令史,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一年后,升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继续编著汉书 。经过 2O 余年的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汉书的编著。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窦宪因专权获罪,班固也受牵连死于狱中,时年 61 岁。那时, 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班固一生最大的贡献,他的辞赋在汉代也享有盛名,其代表作是两都赋 ,内容是写“西都宾”向“东都主人”夸耀西都长安的

3、富有繁盛,希望东汉皇帝驾返西都;而“东都主人”则夸陈东都洛阳的盛况,以反驳“西都宾”的淫侈之论,作品极铺张扬厉之能事。 咏史诗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人之一。明代张溥曾辑有班兰台集 ,近人丁福保辑有班孟坚集 。2 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叙述了自汉高祖元年(前 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 汉书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 “本纪”省称“纪”,改“书”为“志” ,取消“世家” ,并入“列传” 。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分为一百二十卷。十二帝纪,叙述汉高祖至平帝的编年大事记。八表,前六表分别谱列王侯世系, 百官公卿表记录秦、汉官制沿革和汉代公卿大

4、臣的迁免, 古今人物表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是对汉以前历史人物的评价。十志,叙述古代到汉朝的典章制度和经济、文化。七十传,主要是西汉人物的传记。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 、 五行志 、 地理志 、 艺文志 。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 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 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3特点:(1)本着“实录”精神写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物,都从实描写,平实中见生动,具体中有细节。它写苏武的忠节,李陵的怨尤,朱买臣失意或得意时的神情,

5、陈万年教子的秘术,霍光的专权,王莽的为人,循吏之使民安土乐业,酷吏之执法残酷凶暴,都具体而生动,精采而非虚构。 (班固对司马迁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与批判精神尤为推崇)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2)从思想的深度与高度来看, 汉书不如史记 。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 。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 ,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跟。 (比如对李陵的评价两人则不同) (3)在语言艺术方面, 汉书的语言严密工整,倾向排偶,又喜用

6、古字,重词藻,尚典雅。这与史记的通俗简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汉书在内容和体制上虽多承袭史记 ,但史料丰富,保存了许多重要文献,在史学上有相当高的地位。文采虽不及史记 ,但文字整饬,文章结构严密,人物的描绘也很细腻,对后代的史学和传记文学有一定的影响。唐代刘知几评价说:“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古迄今,无改斯道。 ”三、 苏武传苏武传节选自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 ,本是一篇多人合传,记述了李广、苏建两家几代人的故事,苏武的事迹,原附在其父苏建传之后,由于苏武的事迹感人至深,历来选文者常将其独立析出。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精彩

7、的篇章之一,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班固以饱满的热情和精练的文字,歌颂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气节,使这一人物形象流芳百世。四、梳理情节,添加小标题第一部分(1):叙述苏武的出身,奉命出使匈奴。第二部分(2叙说苏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的直接原因和苏武临变时的表现。第三部分(4):面对威逼利诱,苏武不动声色,断然拒绝,并痛骂卫律。第四部分(5记述苏武被幽禁、流放到北海所受的折磨和艰苦的经历。第五部分(7李陵劝降苏武遭失败。第六部分(9汉匈和亲,苏武终回汉朝。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仿照项羽本纪添加小标题的方法,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方法:同

8、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一)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2、虞常谋反,祸及苏武 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流放北海,杖节牧羊 5、李陵劝降,完全失败 6、苏武归汉,名垂青史(二)不按六部分划分:1、出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雪吞毡,此志不渝。 7、李陵劝降,忠贞如一。8、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五、学生置疑重点文言知识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分析

9、人物性格特征,体会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评价传主的价值意义。一分析人物,总结手法(一) 、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二) 、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探究一: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 ,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

10、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探究二: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体会到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

11、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

12、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

13、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探究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

14、世(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明确: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小结:我们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也正体现了传记纪实性与文学性相结

15、合的特点。二、评价传主设计:让学生讨论评价传主苏武的价值,提供两个论题,由学生自己组织小组讨论,总结观点,希望学生能在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中获得对人生、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讨论:(一)你如何评价苏武守志不渝的民族气节?有人说苏武的忠诚是愚忠,你是否同意?而李陵临阵降敌,后又接受了单于的封赏,生活在匈奴之中,在二十余年后病死,未能再踏上中原一步。有人认为他于国于君都不忠,而历来也被作为反面教材加以批判,你又是如何看待他的选择的?参考观点一:苏武的忠义精神真的是空前绝后、光耀千古。在冰天雪地的北海中,连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都没有,他怎么可能活得下去呢?可是他不但安然无恙,而且一住就是十九年,这岂不就是因为他的忠诚和节义感动了天地,而得到鬼神冥冥当中的呵护吗?或者说,这种绵延不绝的力量,正是源于他心中生生不息的浩然正气。孔子说:“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又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这正是苏武最最真实的写照。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