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中的生活化探索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2956218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中的生活化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中的生活化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中的生活化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中的生活化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中的生活化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中的生活化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中的生活化探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中的生活化探索【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运用“现实生活”例子为数学教学服务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着力体现“课堂生活化”的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和生活经验,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创设生活情境,解决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现实生活。一堂好课绝不应该孤立于生活之外,因此,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及其教学改革的一大基本走向。【关键词】盘活内化 数学原本 有效实践 有效评价【正 文】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一堂好课绝不应该孤立于生活之外,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杜威

2、早就提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宣称:“生活即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及其教学改革的一大基本走向。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很多学生只能在课堂内、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到现实生活中,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要改变这一状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着力体现“课

3、堂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领悟数学的魅力,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对如何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以及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现实生活来进行阐述。一、数学生活化知识在“盘活内化”中清晰而深入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学科

4、的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了解生活现状,定位数学问题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让教学设计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在生活中挖掘出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案例】如人的目光在平视时向上的视角为 左右在“解直角三角形应用”的教学中,以多媒体演60示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勇夺金牌,国旗一次次升起为背景,设计操场上升旗仪式过程中,学生甲站在不同的位置,给出不同的条件求旗杆高度的一组问题。这样设计使数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融,体现了当前数学新课改的理念,为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学生合作交流提供了空间。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

5、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数学素材,把校园中可能发生的一些问题,将其赋予一定“数学含义” ,使问题搬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创设生活情境,感悟数学原本。初中数学论文2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源于观念冲突,但因认知水平的局限性,特别是受括能力的限制,学生往往无法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例如“用字母表示数” ,是从小学数学向初中数学过渡的关键,面这更需要从“观念”上,实现真正的“过渡”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小明遇到了两个问题,请大家帮忙一起解决:问题 1:1 列火车,1 头牛,1 本书,这数“1”能表示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问题 2:商店里有一种圆珠笔 1.5 元一支,买

6、 2 支多少钱?5 支呢? 若买很多支,又要多少钱?显然,这里没有单一地思考如何从数学知识本身去激励学生的“学科兴趣” ,而是从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数学过程再现等,让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征服欲等“认知内驱力”因素,从数学观念去认知数学现象,感悟数学本质。因此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适当地利用生活资源手段来诱发学生好奇心与征服欲,产生观念冲突,激励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热情。【案例】为了巩固学生对于二次函数和三角函数概念、图像、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在生活经验的运用中研究数学的能力我曾以“上海世博会”为背景,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2010 年 5 月 1 日至 10月 31 日要在上海召开世博会,

7、而期间上海的气温,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有很多人士认为:上海这段时间是上海气象灾难多发时间,会对参加世博会展出方和参展方造成一些不便,甚至对参与人员身体造成伤害。那么,上海的气温事实上果真如此吗?我让学生们每 6 人,成立一个“关注美好世博会,科学预测世博气温”的研究小组,利用相关工具,查阅资料,各自提出一些可能被关注的问题,并适当进行研究,两周后汇报一道发了一份“研究性学习”表(除基本信息外,主要有两个栏目:“数据收集”数据和“研究问题”) 。并声明:到时老师也会给你们一份同样的报告正值初三复习时期,当时很多同行不理解我的行为,我没想很多,学生的积极参与感动着我(如下是一个小组上交的“研究性

8、学习”表中主要内容)收集数据。根据有关统计资料,上海地区 2009 年 112 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温度() 4.3 4.1 11.5 16.2 21.9 24.1 30.4 28.6 25.9 20.8 13.2 7.5确定研究中心 预测 2010 世博会开幕式(4 月 31 日)和闭幕式(10 月 31 日)的当日气温上海当年最高气温可能出现的时间5-10 月份(世博会期间)上海地区的平均气温数学构建,拟合函数模型通过画散点图,计算机拟合。从拟合结果看:三角函数拟合效果明显好于二次函数。数学应用:利用函数计算出开幕式 21.5,

9、闭幕式 15.3上海当年最高气温出现在 7 月 15 日左右,510 月份的平均气温为 25.2。学习交流:科学统计表明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气温是 2124,因此可以这样说,上海 2010 世博会期间气温非常理想,世界各地来展览和参展的人在上海一定可以过得很好,上海这个城市会让世界人民的生活更美好。新课程改革要求改革学习方式,凸显研究性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思想,形成科学精神,培养研究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猜想和假设的过程。数学生活化教学可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按照一定的研究程序,综合应用多方面的知识分析

10、、解决问题。激励学生关注生活经验,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3二、生活化思维在“有效实践”中流淌而增效“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 即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义。众所周知,数学是应用的科学,如果脱离实践经验,不指导应用于生产生活,那便是枯燥无味的算学。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感受数学应用价值。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

11、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案例】在“分式”一节的教学中,常见设计为从“分数”的意义过渡到“分式” 但那有点儿“为数学而数学”的生活化,很难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因为远离了生活的“数学”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无异于说数学是“无趣、无昧”的,你还学吗?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应用价值,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课堂上作了如下教学设计:教学伊始,多媒体演示着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跑 110 米栏、姚明投蓝时的图片,并在学生观看多媒体同时,设置了如下问题:(1)刘翔在雅典奥

12、运会 110 米栏中以 12.91 秒的成绩夺冠,被称为 “世界飞人” ,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若他以 x 秒跑完 110 米栏,则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在奥运会期间,姚明在 7 场篮球比赛中个人进球共得 115 分,为中国队进入八强立下汗马功劳,请问他平均每场比赛得几分?若他 7 场球共得 y 分,则他平均每场得几分?(3)若姚明在 z 场篮球比赛中共投进 2 分球 a 个、3 分球 b 个、罚球共得 c 分,则他平均每场得几分?3分球得分数占总分的几分之几?设 置 思 考 题 : 请 将 刚 才 得 到 的 六 个 代 数 式 按 照 你 认 为 的 共 同 特 征 进 行 分 类

13、, 并 说 明 理 由 。以生活为背景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既有趣又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展文学情境时空,探索生活化数学应用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主要在课堂,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对数学的持续的兴趣,就不仅仅限于课堂了。在课余,我不断探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寻找着能激发数学“兴趣”的元素。于是我发现:对联把数学中的“对称”推向新的高度。为此,我在与学生交流时,也适当加入具有文学含金量的生活例子。下面便是我在“对称”教学前,多媒体“反复”出现的与清朝纪晓岚有关的两幅对联: 第一副对联是在 1785 年,乾隆帝登基 50 周年,也是清朝在北京建立全国政权 年,乾隆、纪

14、晓岚分别出了以下的上联和下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这里上、下联分别是按照数学式子 60237141, 7021141。此副对联的遣词和造句真是惟妙惟肖!第二幅对联是纪晓岚曾献给乾隆皇帝一副祝寿联,竭力称颂了大清万世的皇朝版图“空前之大” ,并巧妙地运用了“减法” ,从而打破了历来无人敢用的“禁区”: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4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纪晓岚真不愧为制作数字对联的第一流高手,大家不妨仔细观察捉摸,就会发现它以空间对时间,皇对圣,伊对自,古对今,无对有,一对九,严谨划一,一一对应,纹丝不乱,数字对联能做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地

15、步,真是难为他了!阐述所蕴含的“对称” ,其实是自然界最完美无瑕的追求!“煽情”之下,使学生在“对称”的学习过程中,显得特别“灵性、主动” ,效果远远出乎意料之外!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体验数学应用价值。“实践出真知” ,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可以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案例】在学了整数指数运算后,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我针对本地经济活跃特点,要求学生到本地银行收集我市有关教育储蓄的信息,并思考以下问题。(1)依教育储蓄的方式,每月存 50 元,连续存 3 年,到期(3 年)或 6 年时一次可支取本息共多少元

16、?(2)依教育储蓄的方式,每月存 50 元,连续存 3 年,到期(3 年)时一次可支取本息比同档次的“零存整取”多收益多少元?(3)欲在 3 年后一次支取教育储蓄本息合计 1 万元,每月应存入多少元?这是教育储蓄的收益与比较,在收集过程当中,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有用性。所以说,数学不是单纯地做练习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搜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正在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加强发展。如果在上一堂课,只是单纯在教材基础上理解教材,做一个传话筒,那么听到学生对“简单”的感受可能也不会想到这么多,至少讲不出这么多。激发学生对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