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材主要问题与解答一、如何帮助学生体会乘除法口算的算理?口算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笔算技能培养的基础,而且对数感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也非常有价值乘除法的口算算理是计算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计算的重要保障因此,教材在编排时,除了重视对学生口算技能的培养,还非常重视口算的算理如教材第 4 页“需要多少钱” ,教材通过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为此教材呈现了三种计算方法:这些方法实际上蕴含了乘法计算的算理:乘法的意义、位值制、运算律(实际上后两种方法都蕴含了乘法分配律) 特别是教材呈现的用表格口算 12×3 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体会位值制,也为以后学习乘法竖式和乘法分配律积累了经验,教材在后面的内容中还多次呈现了这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算理,引导学生去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和联系另外在理解算理过程中,实际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口算算理的理解,不能仅仅依靠语言描述;教师教学时还应适当配合直观教具,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为学生正确理解口算算理提供操作支撑当然,操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先说后摆、先摆后说,也可以说摆结合。
二、本册教材的“观察物体”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的“观察物体”比较,对于空间观念的发展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为什么要借助“搭一搭”的实际操作活动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将三维的立体图形转化为二维的平面图形,或者根据二维的平面图形想象三维立体图形,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进行转化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之一, “观察物体”也是《标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时所强调的一个内容本套教材对于这一内容在不同年级都有所设计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观察物体”的目的是,通过对实物(或者几个正方体所拼的立体图形)从正面、右侧面、上面三个不同位置的直接观察,让学生能用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所观察到图形的不同形状,从而使他们体会到对同一观察对象,由于站在不同的位置,所以观察到的图形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本册教材安排的“观察物体”内容是在前者基础上的发展,增加了鼓励学生通过“搭一搭”的操作和在操作中的想象还原所搭立体图形形状的内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头脑中想象二维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图形是比较困难的,这种2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将二维平面图形转化为三维立体图形学生没有直接的观察对象,需要他们用头脑中积累的经验去进行充分的想象,即能在头脑中进行表象的思维活动;二是转化的过程中答案不是唯一的,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情况,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安排了“搭一搭”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搭一搭”的活动,经过他们自己的动手操作的过程,来消除他们直接进行想象而形成的障碍实际上,操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即使能够直接想象的学生,教师也要鼓励他们再实际操作一下,验证自己想象的结果三、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起千克、克、吨等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千克、克、吨三个质量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它们没有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因此,在帮助学生建立三个质量单位时,需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1.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形成对千克、克等质量单位的亲身感受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教师也可以设计系列体验活动,如逐步体验 1000 克、100 克、10 克、1 克有多重2.尽可能帮助学生以周围熟悉的物品为参照体会质量单位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标准质量单位实际意义的认识仍比较缺乏教学时,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所举的例子尽可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或看到的,并利用学生熟悉的物品帮助他们建立对质量单位实际意义的认识。
如让他们掂一掂一枚 2 分硬币的轻重,然后称一称,从而知道 1 克大约有多重;掂一掂两包 500 克盐的轻重,从而知道 1 千克有多重这些活动是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重要步骤,也是培养学生估计能力与数感的重要环节在生活中,有些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直接掂一掂得到体验,而有些物体的质量没有办法直接体验 “吨”的单位就需要学生在原有的质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类推如学生知道一桶矿泉水的质量约是 20 千克,那么 1 吨的质量相当于 50 桶矿泉水的质量又如一个小朋友的体重是 40 千克,那么 1 吨的质量相当于 25 个这样的小朋友的体重同样,估计一些生活中物品的质量时,也需要学生头脑中有熟悉的参照物如询问学生一个梨大约重多少克,如果学生头脑中有一个苹果约 200 克的概念,那么他们可以很快以苹果为参照,估计出梨的质量因此,对学生来说,头脑中可参照的东西如果比较丰富,那么对他们理解质量单位和估计物体的质量都会带来较大的帮助3四、教学“搭配中的学问”时,是否要用乘法来计算搭配的方法数?教材第 26 页“搭配中的学问”是一个实践活动的内容,这个实践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有序进行思考的方法。
因此,教材鼓励学生借助摆学具的实际操作、画“搭配路线图” 、画表格以及符号表示等方式来探索如何进行搭配的方法,不要求得到如何用乘法进行计算的公式教师一定要注意这个定位,教学时要保证这一学习重点和基本要求,让所有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当然,对于一些学生,通过课堂的讨论他们可能会发现乘法的计算方法,或者有些学生在校外学习中接触到乘法的计算对于这些学生,即使他们列出了结果,也要让他们用画图等策略来进行解释和验证,以进一步内化他们对乘法计算的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乘法计算不做基本要求五、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之前,教材安排“周长的意义”与“一般图形求周长”的目的是什么?“周长”这一单元的编排,教材首先强调对周长意义本身的理解因此,教材首先在“什么是周长”的内容中,安排了“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多个操作活动,主要是通过这些直观的、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周长的概念教材还强调学生对计算多边形周长的基本方法的掌握在“游园”的情境中,教材提出了求小公园周长的问题,通过学生解决此类的问题,主要帮助理解计算多边形周长的基本方法:求各条边的长度之和在此基础上,教材才安排了求长方形、正方形这样一些特殊图形的周长的计算。
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掌握求多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在小学阶段,首先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通法” ,然后才是解决特殊问题的特殊方法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概念及一般方法的理解,而不是只把如何通过长、正方形的公式计算周长作为重点,而把前面的内容作为“点缀” 因为, “通法”虽然有时可能慢一点,但它的思想可以帮助解决更多的问题实际上,以后大学学习的如何计算曲线的长度时,所利用的就是对周长的认识以及一点一点将长度加起来的思想六、学生在学习 24 时记时法时,由于生活经验所限,经常会出现 24 时记时法与 12 时记时法转换的错误,教学时如何帮助学生减少错误?24 时制是一种现代社会常用的记时方法,随着各种媒体的介绍,学生接触 24 时记时法的机会也是相当多的但有一些学生把 24 时记时转换为 12 时记时法时,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有的将 16:00 转换成 6:00 而不是 4:00对于学生的这些错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帮助学生的方法4一是帮助学生理解 24 时记时法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钟表为演示工具,通过直观、动态的演示过程,让学生知道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走 1 圈是 12 时,走 2 圈是 24 时。
也就是说 24 时记时法是在 12 时记时法的基础上的发展二是在钟表上进行转换在一个钟面上,可以根据对应的原则,将 13 时至 24 时的时刻标在钟表的外圈,让学生比较清晰地看到 13 时与 1 时的对应,14 时与 2 时的对应,等等然后师生可以直接看着钟表进行互相的转换经过一定量的直观转换,可以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互相转换的方法,并能在钟面上进行验证三是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互相转换,如电视屏幕上的节目预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每天是在什么时间开始播放的;结合电视节目播放顺序,把播放时间的两种表示一一对应地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在没有直观钟表的情况下,发现两种记时法的转换关系四是可以鼓励学生记忆一些特殊时刻的转换,如 13 时就是下午 1 时在面对其他时刻时,可以从这些特殊时刻出发得到,如 16 时,就从下午 1 时开始,1 时、2 时、3 时、4 时,就是下午 4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