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轨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2891891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轨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轨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轨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轨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轨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轨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轨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的轨迹王青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710062)摘要: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山水田园 诗源远流长,影响很大。陶渊明、谢灵运等诗人形成东晋、南朝山水田园诗派,奠定了我国山水田园诗发展的基 础。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使我国的山水田园 诗发展到新的高峰。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 闲的田野, 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场景,表达了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宋代以后,山水田园诗趋于衰落,但仍有一些传世的佳作。关键词:中国 山水田园诗 发展轨迹 Abstract:China is the country of a poem. In th

2、is colorful garden with hundreds of flowers of Chinas classical poem, Chinese mountains and rivers idyll, this flower which is pregnant with the spirit on the old and large eastern earth is of long standing and well established, poets are numerous , distinct in style. Tao Yuanming,etc. poet form our

3、 country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idyll group, Xie Linyyun and Xie tiao,etc , form our country the Southern Dynasties scenic poem group, such poets as Wang Wei , Meng Haoran ,etc. form our country Sheng Tang idyll group of mountains and rivers.The poets regard rural area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as th

4、e aesthetic target , the mountain forest of a fine and smooth brush stroke in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with quiet trend of purchasing, the leisurely field, create the life of a kind of rural area pastoral song type, in order to complain of reality, yearning for quiet gentle life.Key words: C

5、hina, Mountains and rivers, idyll Development orbit.社会与自然是人类审美的两大客体,诗歌不仅要表现人对社会的审美关系,也应该表现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可是,由于受到社会实践条件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制约,把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的诗篇,没能在诗歌发展的最初阶段产生,而是在诗歌经历了长期发展才出现。本文着重从中国古代以描写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以及山水之景、游涉之情的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作一点肤浅的探讨。一 、小菏才露尖尖角秦汉诗歌诗经和楚辞作为秦汉前诗歌的两座高峰,虽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写,2但它们或者是作为比兴之媒介,或者是作为比德之物,本身并不具审美的价值。

6、诸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2这样的写景佳句,也只是作为人事活动的一种背景而出现,起得是艺术媒介的作用,自身还不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在诗经 、 楚辞所经历的漫长年代,还没有一首专门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两汉数百年,乐府五言诗,特别是铺采擒文的辞赋,已有了较多的自然风光描写,在对象领域较之诗 骚无疑深广了许多,但是,在强调人伦之用的儒家思想影响下,汉诗中仍未能出现山水之作。只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写了一首观沧海 ,这才算是曲终奏雅,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唯一的一首完整山水乐章。建安十二年(207) ,曹操北征乌桓,胸怀一统天下伟大气魄

7、,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兴之所至,作观沧海 。自此,沧海,作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铭刻在文学史册上。鲜明逼真的描写,构勒出沧海吞吐日月、囊括星汉的壮阔画面。自然环境作为审美客体,作为诗歌摹写的对象,这是一个大胆的开创。全诗不加作者主观抒情,只作客观描写,在魏晋之前绝无仅有。魏晋之前,诗歌的内容都是与人本身有关的生存、欲望、政治、战争等等,自然风光还是未被人识的一块天然璞玉。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晋宋山水田园诗的兴起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则始于魏晋六朝,这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魏晋六朝既是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的时代,又是经学衰落,玄学盛行,

8、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诗人,他们为了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这样特殊的社会条件和风气,将诗人带到一个新的天地,看到了远离嚣闹的都市和的自然山水之美,并有了“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3的审美新发现,于是,他们苦闷的精神和悲哀的感情,便在这足以娱情解忧的清山绿水间觅得了可以寄托和安放的处所。魏末晋初诗坛,山水诗已逐渐增多,在嵇康、张华、左思、郭璞等人的诗篇中,便出现了“白云停阴冈,丹葩曜眼阳林。石泉淑琼瑶,纤鳞亦浮沉。 ”4寄1 诗经采薇 。

9、2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3 左思招隐诗 。4 左思招隐诗 。3言之德,托意玄珠的玄言诗,其触发媒介也都是山水景物,以自然风物为阐发玄理的契机。左思的诗歌以其苍凉浑厚、不事雕琢的艺术风格,在“或折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 5的西晋文坛上独树一帜,被后人誉为“左思风力” 。 “左思风力”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给后世诗人良好的影响。它曾直接熏陶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曲折经历,到了晋宋时代,终以陶渊明、谢灵远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而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陶谢作为山水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他们都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潮的影响,但由于地位及生活道路的不同,玄学在他们诗中又有不同的印

10、迹。陶诗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现在诗中,多有饱含人生经验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种玄旨就渗透在诗中“此中有意”的田园画面上。而谢诗主要是通过那些“空翠难强名,渔钩易为曲” 6之类的玄言理悟来表达, “玄旨”并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诗中。陶诗虽然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并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灵之趣。他的诗是写意,而不是摹象。陶渊明(公元 365427)原本是飞翔于田园的慧鸟,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污浊事态下的好官,一旦脱离樊笼,复返自然,喜庆之情,不能自已。 归园田居 (五首) , 移居 (二首)活脱脱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伟大诗人,透过晨雾暮霭,他葛衣

11、芒鞋,荷锄走来。简朴的居处,平常的村落,作者却以十分欣赏的口吻一一道来,甘于淡泊、守拙成真。钟嵘在诗品中说:陶渊明“风华清靡,岂真为田家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认为他不止是“田园诗人” ,而是“隐逸诗人之宗” 。诗人率真的心性和卓迩的气节,犹如芰荷滚露,月白风清。他的田园诗,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对农民,对田园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同情,有欣羡,也有怜悯。在他的笔下,傲霜盛开的菊花、 “含熏待清风”的幽兰、 “卓然见高枝”的青松、 “暖暖空中灭”的孤云、 “日暮犹独飞”的归鸟,都是他孤高傲世、守正不阿的人格情操的象征。因此梁代的钟嵘在诗品中对陶的诗评论道:“文体省静,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12、,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也叹其质直。 ”7所以,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写诗,对他来说只是那种“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其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 8,元好问说:“此翁芑作诗,直写胸中天。 ”9陶渊明善于用精练准确的词句来体情状物,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 (和郭主薄(其一) ) ,写盛夏林木5 文心雕龙明诗 。6 谢灵运过白岸亭 。7 转引自施蛰存古典文学研究篇第一卷唐诗百话第 356 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5 月第 1 版。8 张炯著中华文学发展史上世史第 294 页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 年 12 月

13、第 1 版。9 转引自张炯著中华文学发展史上世史第 294 页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 年 12 月第 1 版。4的清爽宜人,凉意本是无形无状的,而诗人着一“贮”字去点化,它似乎也有了形状,成了贮积在浓阴中的一汪清潭。再如“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 ,写雪景,不知不觉间,已是满目皆白了,雪的清虚洁白,尽在这十字之中了。类似的传神之笔,在陶诗随处可见。 “如果用绘画来比喻,陶诗既不是精致细密的工笔画,也不是浓涂艳抹的重彩画,而是曲肖神理的写意画。 ”10陶诗艺术成就极高,继承了汉魏以来五言古诗的艺术传统和以质朴、精炼的语言和“白描”手法,形成淡远淳厚的意境,具有

14、平淡自然、韵味隽永的独特风格,抒发自己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陶诗在南朝崇尚雕饰骈俪的文学风气之下,名声不显,影响甚微, 诗品也只列入“中品” ,但对唐以后的诗歌创作极大,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陆游直到黄遵宪都极推崇陶诗。如果说陶渊明开寄意田园山水之先河,与陶同一时代而稍后的谢灵运(公元 385433 年)则开摸山范水、雕缕字句的先河。山水诗的兴起是刘宋诗坛上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山水自然景物成为诗歌创作的对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诗经 、 楚辞中已出现片断的景物描写,在建安、太康诗人的笔下景物描写逐渐增多,甚至出现了像曹操的观沧海 、左思的招隐诗这样的篇什。自东晋以来,由于社会动

15、乱,隐逸之风愈加盛行,企图逃避现实的士大夫沉溺于山水之间,把玩赏山水当作主要的精神消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山水诗应运而生。文学史上出现了第一个以山水诗为题材的进行大量诗歌创作的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山水诗句秀辞巧,如善于调度语言的匠师,往往一字而传山水情态,在提炼诗意,感悟语言方面有过人的才气,这一点连李白也佩服之至。如“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 “乱流趋正绝,孤屿嵋中川。 ”(登江山孤屿 ) “池溏生春草,柳园变鸣禽。 ”(登池上楼 )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 )对山姿水态、昏晓阴晴的变化穷貌极形精雕细刻,细微独到描摹,再现了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境界。从这

16、一点上看,谢灵运绝对的灵慧,观察事物十分精微,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风光,经他妙手剪辑,即刻制成了流光溢彩的清丽画面,因而在魏晋诗歌中独树一帜,令后人有“谢诗如新发芙蓉、自然可爱”之说。沈德潜说诗啐语:“性情渐隐,声色大开。 ”11说的就是他注重景物刻画的特色。.谢灵运的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一统天下,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那“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努力而追新” (文心雕龙.明诗 ) 12的艺术风格,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技巧。后来的诗人如谢、何逊、阴铿等竞相学步,使山水10 张炯著中华文学发展史上世史第 294 页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 年 12 月第 1 版。11 转引自莫林虎著中国诗歌源流史第 72 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 2 月第 1 版。12 转引自张炯著中华文学发展史上世史第 302 页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 年 12 月第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