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1590007 上传时间:2018-02-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夫之的教育思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王夫之(1619-1692 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后期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他自幼聪明过人,14 岁就考中秀才,后读书于岳麓书院,24 岁考中举人。两年后明亡,王夫之曾起兵抵御清军南下,失败后隐居山野,始终没有投降清朝,专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长达 40 多年。王夫之的思想受张载的影响较大,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并与当时的实学思想家们遥相呼应,互相补充,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他提出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有巨大

2、影响。王夫之著述总计 400 多卷,800 多万字。现存船山遗书有 72 种,258卷,遍及经、史、子、集各部,也是古代最高产的学者。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从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立足于先验论,纠缠于善恶的分辨。而王夫之的论述则完全不同,他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性”应该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二是使人获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方法2(一) 因材施教王夫之指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

3、差异,他们质有不同,有刚有柔,有敏有钝;志量不齐,有大有小;德行不同,有优有劣;知识不等,有多有少,有深有浅等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施教,即“因人而进”。他说:“君子之教因人而进之,有不齐之训焉。”教育要适合每个人的发展状况,各如其量地进行教学。(二)“施之有序”王夫之认为,事和理都有序,人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因而教学也应循序渐进,不躐等。王夫之将教学分为有序的五个步骤:“始教之以粗小之事,继教之以粗浅之理,继教之以精大之事,继教之以精大之理,而终以大小粗精理之合一。”他认为这五个步骤是不可分割、先后贯连的。认为,学与思的关系是相互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赖的关系。他

4、说:“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他认为两者不可偏废,而必须紧密结合。学与思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识愈是广博,思考就愈深远之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标。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天理”就在“人欲”之中。从人们对声、色、味的倾向性追求中,“廓然见万物之公欲,而即为万物之公理”。没有脱离“人欲”的“天理”,所谓“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 。所以,靠革尽“人欲”来求得“天理”是荒谬的,人欲完全没有了,也就不是活生生的人了,哪还有什么天理?王夫之认为“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 ,即人欲是人类生存的自然要求,是保证人类生存

5、的合理要求,禁欲是违反人性的。理在欲中并非说欲即是理,纵欲也是不对的。理只是正当的欲望的反映:“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3正也。”所以王夫之主张既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而是节欲和导欲。首先要承认欲望总体的合理性,而不是笼统地否定哪些欲望是错误的。其次“要以我自爱之心,而为爱人之理”。自爱属于人欲,而爱人就接近天理了,凡是自己喜欢的,也要满足别人的喜欢,自己的欲望不能妨害别人的欲望,这就是儒家一贯强调的推己及人的原则。王夫之概括为“推其私而私皆公,节其欲而欲皆理” 。王夫之对私与公、欲与理的论述具有辩证的色彩,很有启示性。(二)道德修养原则 1、强调立志王夫之与其它学者一样,主张为学者首先要立志,

6、“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2、主张自得 王夫之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觉。他曾说:“教在我而自得在彼。”怎样才能做到自得呢?一要自勉,学生要有求知的欲望;二要有自修之心,“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教之,则虽教无益。”3、重视力行王夫之指出,道德修养不能仅停留在意识阶段,还必须将道德知识变成实际行动。在他看来,“行”不仅有验正道德知识真假的功效,“知者非真知也,力行而后知之真。”“行”还是衡量道德心的标准,“何以谓之德?行焉而得之谓也。”五、论教师1.“必恒其教事”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应该像园丁精心培育花卉,农夫辛勤

7、耕耘土教育工作,乐意精心培育人才。2.“明人者先自明”教师的责任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明道理。“欲明人者先自明”。只有教师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刻领会了道理,才能胜任教育工作。4“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3.“正言”、“正行”、“正教”王夫之非常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将教师的影响称之为“起化之原”。他说:“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谨教有术,正道为渐摩之益。” 颜元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动颜元(1635-1704 年)字浑然,批判理学,提倡实学方面,他的态度最为激进。颜元出身贫寒,

8、青年时期,曾“耕田灌园”,还行过医以养家。19 岁中秀才,但随后却绝意科举,开设家塾,教授生徒。这时,他笃信程朱理学,将自己的学舍称为“思古斋”。3农、钱、谷、水、火、工、虞等经世治国的政务。晚年,颜元主持漳南书院,实行分斋教学,设置“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六斋。后因漳水泛滥,书院被淹而停办。颜元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弟子满天下,现有记录可查者,有一百多人。颜元的著作,最主要的是四存编,其中存学编是他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此外,还有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等。二、 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颜元提出“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富天下的主张,为实现这一主张,就必须培养“通经致用”的人

9、才。所谓“通经”是指按“六经”的真意办事。所谓“致用”,是针对空疏无用的理学教育而提出的。颜元斥责传统的教育脱离实际,培养出来的人,不能担荷“圣道”,济世救民,应该以学用结合的“实用”教育来代替无用的“浮文”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各级官吏和各行业的专门人才,使“天下之学校皆实才实德之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具体说来,颜元的所谓“经世致用”的人才有两种:一种是“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的通才,另一种是“终身止精一艺”的专门人才。在颜元看来,成为5通才当然最好,即是“圣学之极致”,但专门人才只要能经世致用,同样便是“圣贤一流”。三、 “真学” 、 “实学”的教育内容颜元从宋弱、明亡的历史教训

10、中深切感到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义理的危害。他指出:“读书愈多愈愚,审事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这种空言虚文的教育一是败坏人才,从而危害国家;二是败坏风俗,从而危害民众,可谓祸国殃民。颜元反对传统儒家将道义和功利对立起来,他把董仲舒提出、朱熹列为"处事之要"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观点,看作是士风不务实的根源。因此他将其中的两个“不”字改成两个“以”字,成了“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以计其功”,这样,二者就结合起来了。 为此,颜元主张教育要"以经世为宗",培养"实德实才之士"。在教育内容上,颜元提倡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

11、”、“六府”、“三物”教育内容。 “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说;“六府”指金、木、水、火、土、谷说;“三物”指六德、六行、六艺。“六德”为智、仁、圣、义、中、和;“六行”为孝、友、睦、姻、任、恤;“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这三事、六府、三物,就是颜元所谓的“实学”。同时,颜元基于他“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还提出教育要“兵农合一”、“文武兼备”,“教文即以教武”,“治农即以治兵” 。颜元把参加劳动也视为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他认为常劳动则“筋骨元认为劳动不仅可以掌握有用的技能,还可以“练智”、“达才”,即发展人的智力才干。劳动还可以“治心”。他说:“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

12、。”颜元并不是尊重体力劳动,他只是把劳动当做个人修养的手段,但他关于劳动对人的发展的积极的教育方法相对立。在认识论上,颜元发展“格物致知”的命题,认为“物”就是客观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格物”就是亲6自去接触事物,亲手“实做其事”,从而获得知识。可见,他强调感性经验,并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性。同时,他又指出:“学问以用而见之得失,口笔之得者不足恃。” 他强调“用”,即“躬行而实践之” ,是获取真知的必要途径。颜元的认识论已经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等内容,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显然不同,是认识论上的伟大进步。基于上其事”,以获得真知。颜元识的目的完全在于“实行”、“实用”才的主要途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实学教育思想发展到高峰的产物,在当时确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颜元尽管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观点,但仍然是局限于古代的思想武库,不可能提出新的改革封建传统教育的主张来。在颜元去世一百多年后,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化,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教育才开始走向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