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6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1135970 上传时间:2018-02-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6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6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6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6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6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6(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 6八、 (06 上海)阅读下面的字,完成7 题。学习型社会是以学习求发展、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这一概念的雏形是由美国学者赫钦斯提出的。1968 年他在学习化社会一书中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理想,浸透着他古典自由主义的化精神,是对当时教育上国家主义、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等现代资本主义化价值取向的批判性回应。1972 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学会生存的报告,采纳了赫钦斯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教育革新的“根本方向” 。较之赫钦斯对学习化社会的理解,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理解更加紧密地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1986 年,著名

2、教育学者胡森的再论学习型社会 ,将“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教育的一个主题,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失业以及“知识爆炸” 等带的挑战。这些论述进一步提升了学习型社会概念在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方面的影响力。这种从教育与变革社会的关系出发看待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思想,在联合国教科组织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 1996 年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再次得到强调,认为终身教育是适应职业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节奏和阶段的条。该书还使用了胡森所创制的“教育社会” 的概念,突出每个人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有要学的东西和要做的事情,强调现代教育传播手段、职业生活、

3、化与娱乐活动的教育潜力,畅想“每一个人轮流当教员和学员”。 1998 年,兰森教授在处在学习型社会一书中,将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需要了解其自身特点和变化规律的社会,一个需要了解其教育方式的社会,一个全员参与学习的社会,一个学会民主地改变学习条的社会。他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20 世纪末对学习型社会的新认识。下列对“教育社会 ”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能够满足每个人为适应生活而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需求。B 每个人都可以当教员,但首先需要当学员。学习可以通过各种非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D 现代教育传播手段、化娱乐活动等发挥出比以往更大的教育作用。

4、答案B6 不同时期对“学习型社会 ”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968 年, 学习化社会 一书中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包含着对当时教育上的现代资本主义化价值取向的批判。B1972 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把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986 年,胡森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等方面认识学习型社会,将继续教育的主题归结为终身学习。D1996 年,联合国教科组织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采用胡森的“ 教育社会”的概念,强调学习型社会应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促进人的终身学习。答案7 下列对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赫钦斯以古

5、典自由主义的化精神提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对社会现实采取超然的态度。B 联合国教科组织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鉴于当时的教育未能与社会相结合,从而提倡教育革新。胡森面对“知识爆炸 ”等对社会的挑战,提出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社会变革。D 兰森认为学习型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把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答案D九、 (06 安徽)阅读下面的字,完成7 题。中国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中西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 ”的命题表述出。中国古代思想家一

6、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对立起,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 但是,从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思想是正确的,是非常有价值的。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的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

7、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 ”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 ”“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的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 ”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查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

8、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选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化概论 ,有删改)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

9、合原意思的一项是 ( )A 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B 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它已经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D 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答案B6 下列对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B 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D 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答案D7 根据原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化的地方。B 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

10、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D 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的各种社会问题。答案D十、 (06 北京)阅读下面字,完成 1417 题。天坛之美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像。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圆丘高 18 米,皇穹宇高 192 米,祈年殿上升到 38 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

11、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 3 米,成为天帝的象征。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圆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 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圆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

12、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 “清” 由“青”而,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 苍天” 。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 “青” 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天的澄清、清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像。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

13、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取材于杨辛天坛 )14 下列理解,符合意的一项是 ( )A 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B 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D 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答案1 根据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 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B 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 ”的愿望。D 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答案D16 作

14、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答: , , 。答案雄伟(雄壮、雄浑) ,威严(庄严、森严) ,厚重(凝重) 。17 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所概括的“高、圆、清” 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答: 答案与“清” 关系最大。大面积的树木突出了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同时增加了空灵之美十一、 (0 上海)阅读下,完成 1题。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

15、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从技法上讲,剪纸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具备无限的深度和广度,其线条细如春蚕吐丝,粗如大笔挥抹。不同的花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中国的剪纸起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起,却是在清代中期以后,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崛

16、起。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子铰出为主,趣味质朴,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渗入其中,而且千家万户聚居在一起,相效成习,所需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弃剪用刀,一刀多张,雕镂更加细致,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于为生活创造美好的形象。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人生的艰辛,但对于世界都寄予了满腔的热情。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体现着民间艺术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对理想的追求。由单幅剪纸组成的窗花图案,常见的题材有“吉祥喜庆”“五谷丰登”“贵花祥鸟”等,也有的表现戏曲故事或传统故事,还有一些表现动物、神仙、花卉等与节庆有关的内容。它们虚实相生、简练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