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课件(第4周)紧扣传主作探究(99页)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300427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课件(第4周)紧扣传主作探究(9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高考语文二轮课件(第4周)紧扣传主作探究(9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高考语文二轮课件(第4周)紧扣传主作探究(9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高考语文二轮课件(第4周)紧扣传主作探究(99页)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高考语文二轮课件(第4周)紧扣传主作探究(99页)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课件(第4周)紧扣传主作探究(9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课件(第4周)紧扣传主作探究(99页)(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星期四 紧扣传主作探究 全培优 晨读有约 一、古诗文默写再回归 ( 1) _,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_,下者飘转沉塘坳。 ( 2)床头屋漏无干处, _。_,长夜沾湿何由彻! ( 3)安得广厦千万间, _!_。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 )此屋,_! ( 1) -( 3)出自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4)忽如一夜春风来, _。_,狐裘不暖锦衾薄。 ( 5)轮台东门送君去, _。_,雪上空留马行处。 ( 4) -( 5)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 6)天街小雨润如酥, _。 最是一年春好处, _。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 7) _,到乡翻似烂柯人。_,病树前头万木春

2、。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 8)妇姑荷箪食, _, _,丁壮在南冈。 _,背灼炎天光。_,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 观刈麦 ) 答案 ( 1)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者挂罥长林梢 ( 2)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4)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 5)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 6)草色遥看近却无 绝胜烟枊满皇都 ( 7)怀旧空吟闻笛赋 沉舟侧畔千帆过 ( 8)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足蒸暑土气 力尽不知热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2 要求创立于两千多年前的二十四节气,至今依旧能与各地气候一一对应

3、,既苛刻也不符合自然之本。首先,当时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其次,不同纬度、高度,沿海还是内陆等,都是造成气候差异的因素。所以诗人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 “ _【 甲 】_。 ”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有天文、气候、物候的根据。所谓天文,即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将太阳从黄经零度 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 设为起点,每前进 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 360度,一回归年,正好为 24个节气。因此24个节气,准确反映了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也准确反映了四季的变化。其中 8个节气的名称,春秋 “ 两分 ” ,冬夏“ 两至 ” ,春夏秋冬 “ 四立 ” ,就是这样确立的。而其余

4、节气,则围绕如何指导农事而定。当时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看天 吃饭。于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气温变化,如大暑、小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了降水情况,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了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时机,如小满、芒种;还反映了物候现象,如惊蛰。当基本的气候现象、规律被二十四节气描绘、总结出来,成为阴历的补充后,农民即可依历而行。不过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异,东西各不同,根据什么调整呢 ?物候。动植物、生物是最好的老师,它们会随气候、气温的变化,而有相应表现。花开、燕来、蝉蜕壳,都有时间表。陆游诗里对此有点睛之句: “ _【 乙 】 _。 ”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语言,中国人善于遵从自然之令,来调整生产生

5、活。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传承,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如 “ _【 丙 】 _” 。柿子有润燥止咳的作用,因此霜降吃柿子防感冒一说,并非无稽之谈。只是传到后来,被神话了。其实其本意是:在特定的季节吃相应的食物,效果最佳。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 事,不违背天时,是中国人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的体现。与此相似的习俗,可谓林林总总。诸如立春吃春卷,立秋贴秋膘。 一年 365天,因为有了二十四节气,也不再是机械、冰冷的阿拉伯数字,每过 15天,生活这个舞台的背景就会被更换一回,那是鸟飞鱼跃,绿满窗前,天心月圆。我想起杜甫的诗:“ _【 丁 】

6、_。 ” 倘若没有二十四节气,杜甫也就无感而生了吧。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已不很明显,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二十四节气 ?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 ? (取材于 中华遗产 2013年第 12期,有删改) 分别选择填入文中 【 甲 】【 乙 】【 丙 】【 丁 】 四处。 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 甲 】 _【 乙 】 _【 丙 】 _【 丁 】_ 答案 解析 【 甲 】 处所填诗句要印证 “ 不同纬度、高度,沿海还是内陆等,都是造成气候差异的因素 ” ,句描述的正是

7、不同纬度、高度的气候差异。 【 乙 】 处所填诗句要印证 “ 动植物、生物是最好的老师,它们会随气候、气温的变化,而有相应表现 ” ,句 “ 鸟啼知四时 ” 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 丙 】处所填诗句要与段首的中心句 “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语言,中国人善于遵从自然之令,来调整生产生活 ” 照应,正好描述的是农民按照节气开展生产的情形。 【 丁 】 处是说杜甫因节气有感而发,句正好是杜甫十五望月的感慨。 中结尾提到 “ 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 ” 的思考,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答: _ _ 答案 作者认识:不是灵丹妙药,更不能说是糟粕。 依然有用:在大部分地域

8、,还是可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因之而产生的民俗、民谚,已然成为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水乳交融。 作用受限:两千多年的气候变迁,导致其实用性下降;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异,东西各不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能力涉及概括与提炼。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如第一段中的 “ 要求创立于两千多年前的二十四节气,至今依旧能与各地气候一一对应,既苛刻也不符合自然之本 ” ,可见作者对二十四节气所起的作用是持赞成态度的;第二段中的二十四节气反映 “ 气温变化 ”“ 降水情况 ”“ 物候现象 ” 以及第三段中的 “ 月令、农谚、民

9、俗、民谚,世代传承 ” ,说明这些都与人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此外,第二段中的 “ 不过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异,东西各不同 ” ,说明二十四节气也不是适合所有地区,还应该区别对待。总结以上内容,归纳答案即可。 三、晨读文摘 【 史海拾贝 】 两份晚清重臣的遗嘱 1909年,晚清重臣张之洞的生命即将油尽灯枯,临终前,他给子孙留下遗嘱: “ 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生平学术治术,所行者不过十之四五,所幸心术则大中至正。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勿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 ” 8年前的 1901年某日,李鸿章

10、自知不起,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上了最后一道奏折,这实际上也是他的遗嘱。奏折里,李鸿章在叮嘱最高统治者要 “ 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 的同时,也表白了自己的心迹,说自己 “ 服官四十年,未尝因病请假 ” 。 张之洞与李鸿章在遗嘱中都提到了自己的勤政,这一点不是自吹,有他们一生的行事为证。张之洞与李鸿章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两人都是少负才名,聪颖过人;两人都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中流砥柱。但张之洞有一点跟李鸿章截然不同,那就是他的个人操守远在李鸿章之上。 张之洞为官清廉,从不索贿受贿,因为家中人口多,他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有时年关实在挺不过去了,他就派人典当衣服之类的东西。当年,武昌 “ 维新 ” 等大当铺

11、有一规矩:凡是总督衙门派人拿皮箱来当,每口箱子都给 200两银子。并不开箱验看,只照箱数付给银两。开春后张之洞手头宽裕一点了,必会派人拿银两赎回箱子。张之洞的弟子傅岳(民国时任北京师大教授)曾回忆张之洞身后的情形: “ 张去世后,谥文襄,无遗产,家境不裕。他的门人僚属都知道这种情况,所以致送赙仪都比较厚重,总计亦不过银万余两而不足二万之数。张家所办丧事也就全赖这笔钱,治丧下来所剩无几。 ” 正因为官做得 “ 清洁卫生 ” ,所以他敢在遗嘱中说:“ 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 ” 李鸿章则是一个典型的贪官。据沙皇冬宫档案记载, 1896年李鸿章签订 中俄密约 后,即从道

12、胜银行获得沙俄 300万卢布的回扣,时值 50万两白银。而他从办洋务、办海军中得到过多少好处,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李鸿章初入仕时,他家只是中产,李府最盛时居然有田一百多万亩,难怪当时有人讽刺他 “ 宰相合肥天下瘦 ” 。也许是因为心里有鬼吧,李鸿章在写给慈禧和光绪的遗嘱里只敢说 “ 服官四十年,未尝因病请假 ” ,而不敢像张之洞一样声明自己 “ 不谋私利 ” 。而后世诟病李鸿章的种种不是时,贪财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桐 木摘自 羊城晚报 2013年 5月 23日) 【 素材天下 】 “ 两弹元勋 ” 的奖金 高 勇 “ 两弹元勋 ” 邓稼先是中国杰出的核研究科学家。有人曾经问他: “ 您研究原子

13、弹成功之后,得到了多少奖金 ?” 邓稼先总是笑而不答。直到 1985年 6月他病危,杨振宁到医院看望他时,又提起了这件事,他才回答说: “ 一张,人民币10元。不对,是原子弹 10元,氢弹 10元。 ” 杨振宁有些不信,说: “ 您不是在开玩笑吧 ?” 邓稼先解释说: “ 是事实,不是玩笑。 1985年颁发原子弹特等奖的奖金是 10 000元,单位里人人有份儿。由于人多,单位还垫上了十几万元,才按 10元、 5元、 3元三个等级发下去。我当时拿的是最高的奖励级别, 10元。从 1964年 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 1985年首次颁奖, 21年中,没有发过奖状,也没有发过 1分钱奖金

14、。 ” 邓稼先因病去世后,国防科技成果办公室追授邓稼先的 原子弹的突破及武器化 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 两篇论著为特等奖,奖金为 1 000元,以及突破中子弹等另外两项研究成果,奖金为 2 000元。后来,家属把这些钱全部捐给了其所在单位的科技奖励基金会。 【 素材运用 】 在现在这个商品经济时代,人们或许很难理解 “ 无私奉献 ” 的意思,我们习惯了将一切成果转换为金钱来计算它的价值。但是老一辈科学家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保家卫国作出的贡献,无需用金钱衡量。 【 适用话题 】 奉献的意义;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事 四、故事悟思 一朵雪花的重量 “ 告诉我雪花有多重。 ” 一只山雀问野鸽子。 “ 几乎没什么重量。 ” 野鸽子回答说。 “ 那样的话,我必须告诉你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 ” 山雀说。 “ 我卧在杉树上,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