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音教学模式构建的认知基础

上传人:王哥 文档编号:30025410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音教学模式构建的认知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音教学模式构建的认知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音教学模式构建的认知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音教学模式构建的认知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音教学模式构建的认知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音教学模式构建的认知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音教学模式构建的认知基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音教学模式构建的认知基础摘 要: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音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者认知的特点:SLM、PAM 以及 CWM等语音感知理论应该成为语音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基础;语音感知能力存在母语差异以及个体差异。在构建语音教学模式时要考虑到感知能力的差异性和多元性。 关键词:感知理论 汉语语音 教学模式 构建 一、引言 教学模式的构建是连接基础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是形成理论到实践一体化研究的中介环节。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领域,学者们多重视宏观研究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理论研究,或者侧重微观研究即操作层面的教学技巧的研究,而对于中观层面的教学模式研究

2、较少(马箭飞,2004) 。语音教学至今仍然存在这一问题,基础研究和教学实践是割裂的,语音各个领域分门别类的研究成果都很丰硕,但将各个领域加以衔接与结合的研究被忽略了,具体表现在:在理论层面,学界理论成果丰富,但未及时应用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语音教学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教学者过于依赖经验而未获得理论的有力支撑,所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由此可见,一体化研究的中层研究即教学模式的研究迫在眉睫。 语音的习得包括两个方面:语音的感知和产出。在教学实践中,第二语言的汉语语音教学,受普通话母语语音教学的影响,语音产出即“发音”的教学比例较大,而语音感知的训练因为缺乏重视和理论指导,一直

3、被忽视。在理论上看,语音感知理论有丰富的成果,然而未能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基于此,本文提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音教学模式要将语音感知理论作为构建基础之一。 二、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模式是针对一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对教学所做的教学形式上的安排(鲁健骥,2016) ,所以教学模式的建立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习者,要建立在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上。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中,对学习者的认知特点的关注程度还不够高,教学的效果还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1.缺乏理论性。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较多地依赖教师自身的经验,很多第二语言语音认知研究的新成果未能及时运用于教学,不了解学习者的习得特

4、点和规律,就很难有的放矢,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重视发音训练,忽视感知能力的训练。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多是借鉴母语普通话教学的模式,系统讲解汉语语音知识,大量的模仿练习以及教师纠错。语音感知的正确性影响发音的准确性,教学者如果忽视了这一语音认知特点,在语音训练中难免陷于机械模仿和不断纠错中,学习者的发音得不到有效纠正,也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3.缺乏差异性的语音教学。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在汉语语音学习中存在不同的学习难点,发音存在不同的问题,然而目前的语音教学课堂多为“联合国”式,尚未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语音训练。另外,即便是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在语音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语音感知能力以及发

5、音能力也存在差异,这在语音教学中也常常被忽视。 本文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应将认知理论引入教学,在理论指导下建立有效的语音教学模式,将基础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是语音教学实践发展的需要,语音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加以指导,从而进一步提高语音教学质量。 三、语音教学模式的认知基础 针对以上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构建有效的语音教学模式要了解和遵循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音认知特点、认知过程和认知规律。目前,第二语言学习者语音认知的研究在国外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第二语言语音感知理论 目前,第二语言语音认知理论主要是语音

6、感知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音的感知影响产出。Flege(1987、1993、1997、1999)通过多个实验研究发现,语音感知与产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学习者第二语言语音感知的正确性会影响其产出的准确性,后来的学者也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点。以上研究成果对我们构建教学模式的启示是,在语音教学中要重视语音感知的训练,比如在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时增加感知训练的比重;在模仿发音的练习之前,先进行一定量听的练习;再如借鉴感知实验的经典范式,增设以辨认(identification)和区分(discrimination)任务为主的感知训练。感知训练以这两种为基本练习模式,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

7、中,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更加丰富,以增加学习者的兴趣。 其次,语音范畴的获得。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第二语言语音范畴化感知能力不断发展,直至最终获得第二语言语音范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W 习者母语的语音范畴会影响其第二语言语音范畴的获得。Flege的“语音学习模式” (Speech Learning Model,简称 SLM)以及 Best的“感知模式” (Perception Assimiliation Model,简称 PAM)都是对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时母语语音范畴对第二语言语音范畴影响和作用的解释。语音范畴的获得受到语音经验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应该尽量多地为

8、学习者提供第二语言的语音经验即大量的语音输入,与此同时,减少母语语音的输入。 再者,语音线索的权衡。在第二语言语音感知研究中,感知空间中声学信息加工的研究(Iverson et al.,2005)发现,在感知空间中,学习者在进行底层的声学加工过程中,对不同声学信息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从而影响第二语言的语音学习,学习者如果对非关键性的声学信息过于敏感,就会导致第二语言语音学习的失败,如果学习者对第二语言语音中关键性声学信息的敏感度提高,那么就能逐渐成功地获得该语音片段,这一理论叫作“线索权衡理论” (Cue-weighting Model,简称 CWM) 。如汉语普通话的声调使用音高高度和音高趋

9、势两个维度(dimension)来表征,在普通话母语者的感知空间中更多地关注音高趋势这一维度的信息,利用音高的曲拱来区分不同的声调。也就是说,音高趋势是声调辨认的关键性声学线索,然而,非声调语言母语者则更多地利用音高高度这一声学线索来感知汉语普通话的声调,从而造成了感知中区分的困难(Chandrasekaran et al.,2007a,2007b) 。这一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语音教学模式的构建中,要知晓和认真思考如何在语音片段的教学上凸显语音片段的关键性特征,以便在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语音片段的训练;通过大量的输入和教学指导让学习者抓住最为关键的语音特征,从而有效地改善学习者的发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