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的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教学案例与反思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9980274 上传时间:2018-01-2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21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设的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教学案例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预设的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教学案例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预设的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教学案例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设的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教学案例与反思(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察思考 201004 强设曲 堂因生 而藕释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教学案例与反思 许永明 教师每天都要走进课堂去组织教学, 引领学生探索新知,都在追求课堂的有效 性、高效性。在此之前,教师必须有一个认 真、细致的备课过程,一方丽备教材,另一 方面备学生,也就是课堂教学前的预设。然 而,课堂教学又是一个由已知向未知不断 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些意料之 外的细节发生,不同的教师,不同的经历、 经验和观念,处理的方式各不相同,导致教 学效果大相径庭。如果把教师的备课当作 课堂的预设,那么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教师 的应对就是课堂的生成。高效的课堂教学 既要有高质量的预设,更需要有精彩的生

2、 成。应当说,预设和生成是课堂的两翼,缺 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足不负责任的课 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在 把握预设和生成之间,有太多的内容要我们 去思考、讨论和研究。笔者试以“平行四边 形性质(2)”一课为例,与同行们进行一些 交流。 “平行四边形性质(2)”一课的内容是 在教完平行四边形概念、探索了平行四边 形的对边、对角性质之后,继续研究平行四 边形对角线的性质,以及探索“平行线之间 距离处处相等”这一规律。(华师大版八 (上)P9899) 一、教学目标 教学之前,笔者设定该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互相平分;(2)平行线之间距离处处相等。 2能力

3、同标:能运用上述两点知识解决 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 3情感日标:让学生体验数学语言美; 领悟数学知识能使人在处理问题时更有灵 活性,体验生活中某些做法的公平性,让 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能使人胡理;数学学 习的探究步骤可以由直觉到猜想、再验证、证 明,从中体验逐步追求完美的数学精神。 二、教学方法 以问题教学法为主(问题贯穿整个过 程)。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教师在黑板一卜、 学生在稿纸 同时画一个平行四边形。然 后教师在黑板演示,用硬纸片的平行四边 形模型绕中心旋转180度后,要求学生说 一64一 出平行四边形的一些性质(如边、角、对称 性等),然后提出新问题,引入本课

4、。 问题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何特征? 提醒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进行猜想或度 量验证。之后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验证(旋 转法)猜想,并给出证明(全等三角形)。在 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性质时,较多学 生能说出图中相等的线段,但不知如何用 精确的文字进行叙述,通过阅凄书本后,才 说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按 常理,此知识点探索到此结束,笔者为了加 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了延伸。首先, 问学生如何理解“互相平分”?解释为:两对 角线之间,你经过我的中点,我也经过你的 中点;其次,又问学生,你们在此是否感到 “互相平分”之语言精辟,这几乎达到了完 美的境界,这是数学中的“语言美”,是数学

5、语言的至高追求,最简单的四个字,简洁明 了地充分说明了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之间的 关系。如此解释之后,众学生面露笑容,表 示同感。 张奠宙教授告诫我们广大数学教育工 作者,数学美无处不在,而学生对数学美的 感悟是很有限的,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引 领学生去感悟、发现数学美,这也是培养学 生数学情感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 的审美能力,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为了让学生能自动生成“平行线 之间距离处处相等”这一知识,笔者创设了 以下情境: 师:大家是否看过奥运会的游泳比赛? 生:看过。 师:比赛场地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游泳池。 师:起点线和终点线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形对边)平行

6、。 接着,我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平行线,任 意取两点(如图A、B)作为起点,假设同学 们也来参加比赛。 L 终点 _1 起点 A 曰 问题2:请在图中画出自己的比赛路线 (并加二适当的标记)。 令人惊喜的是,上黑板的两名学生在 所画线段中,各自标记了如图的两个直角标 记。此情此景下,学生对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便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规定“平行线之间 距离”概念便水到渠成,并很快得出了一个 结论:“平行线之I司距离处处相等”。 问题3:(对刚产生的知识应用)早上起 来,早餐时分长方形煎饼(加图),切了两 块,刚好有AB=BD,问你将选择AABC一 块还是选ABDE一块? 立即有学生回答说,随便哪一块都一

7、 样。(有较多学生此时还未决定) 师:为什么两块会一样? 生:两块的面积相等。(仍有学生困惑, 明屁ABDE长一些) 思考之后,学生顿悟:等底等高的两三 角形面积相等。 问题4:如图,梯形ABCD中,AD#8c, 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0,问图中有几对 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经思考,学生中认为2对、3对、4对的 都有。请一位学生上黑板写出了s , s s ,sA Ls ,随即又请学生说理, 在解释S =JSM时,学生用s 一s S 5 进行了说明,立即有学生补充:也 可用 脱一Sc=S 肼来说明。(课堂 气氛活跃) 反思: 1全Et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 验稿)十分强调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8、,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 着大鼍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 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 试着从教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 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 2O10-04 观察思考 价值。在实践中,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 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 索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 解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 数学就在身边。 2由于学生在讲述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时,笔者对学生的表述大加赞赏,令我忽略 了学生中还有认为有4对三角形面积相等 的情况。本想追问其

9、想法,突然忘记,从而 忽略了这一错误的生成,也许这位学生已 经明白了一切,也许仍有他的想法,这是我 感到遗憾的地方。 (三)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拓 展,特设以下问题: 问题5:早餐时,4人平分一个平行四边 形煎饼,试用多种方法解决。 于是学生就忙了起来,笔者请几位学生 上黑板展示,情况如下: 皿 (1) (2) (3) (4) 学生讲述自己的理由(回答如下): (1)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2)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也可 用全等三角形辅助说明)。 (3)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4)过平行四边形对称中心的直线把 平行四边形面积等分,然后再等分。多数学 生对第(4)种

10、方法有异议,经讨论后,达成 共识:若平行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时,且 过中心的z。与f:垂直时,可以成立。 说实话,第(4)种方法不在本人的预设 当中,虽然陔学生设计有错,但更应获得表 扬。因为他的思路很活跃,课堂上笔者对他 作了如实评价。这位学生在错误之处被老 师挖掘到了值得肯定的一点,得到了很大 的鼓励。不仅如此,笔者就此“生成”与同学 们进行了探讨,画出了经过中心的Z后,究 竟是否存在如,同样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四等 分?事实上,|S。+51已肯定为平行四边形面积 的一半,只要有S。=51时就能成立。虽然一 时无法知道怎样画,但完全可以确定它的 存在性。 也许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

11、课上)对学生这样错误的生成感到有些讨 厌,但我认为大可不必,甚至欢迎学生“出 错“。这样的出错,难道不认为又提出了一 个更精彩的问题吗? 接下来,又有学生展示了另类方法,依 次上黑板画图,如: 等,不再一一枚举。 总之,学生的参与是广泛的,热情高涨。 最后在本课的小结中,除知识点之外, 还有学生总结出了“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相 等”这一性质也 J以推 应用到平行四边 形之中,即“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 等”。对图形的性质探究过程町以从观察猜 想开始,再设法验证,然后汪明,这一数学 探索过程是学习任何新知必须坚持的习 惯。反思: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的,通过 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12、我们经常思考究竟怎样的课才算得上 一节好课?我想,好课可以不拘形式。我们 更需要关注的是:在这节课上有多少学生参 与了思考?思考的程度有多深,多广。实际 上,课堂教学的真正效果,就是看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生成了多少,在连续的知识生成 中,学生得到了哪些新的启迪。当然,在此 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启发、引导有不可估量 的作用。由这节课,让我深深感到,精心预 设的课堂因学生的生成而更为精彩。 作者单位:常熟市谢桥中学 注重学生主体感倍,僧吉铸词神韵之关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诗三百”以来,经 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 元曲,优秀诗词歌赋浩若晨星,有的清新隽 永、有的磅礴胸怀、有的空灵幻动、有

13、的沉 毅顿挫,其问不仅蕴含着山水之美、人物之 美和人情之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 灭的灵魂。教学古诗词应以注重学生“主体 感悟”为基础,按照新课标中“欣赏文学作 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 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 启示”要求,既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篇日,又 能让学生品味诗词的丰富内涵,获得审美 体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市美情趣。 一、重诵读,引领学生感受领悟诗词气 韵之美 古诗词的旋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 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吟 读优秀的古典诗词,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其内 一初巾古诗词毅掌刍觅 朱红 在的意义与神韵,发现其魅力,让学生真正 领会诗词的“

14、灵气”。一要引导学生把握诗 歌的节奏形式。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 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 为“-”的形式。重渎则体现在诗句的 关键词一卜,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 情的词语,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 急升降等。二要注重情境的营造。学习古诗 词能否把诗人“沁人心脾”的“情”给品味出 来,是衡量其鉴赏能力的关键所在。在诵读 中,应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 在“情境”中体会“诗境”,与诗人产生共鸣。 二、重意会。引领学生感受领悟诗情意 蕴之美 首先血抓住意象。意象就是出现在作 品中的丰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大致分为:景 观类:风、月、娴、霜;植物类:杨柳、落 花、

15、梅、竹、莲、;动物类:鸦、子规、鸿 雁、青鸟;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箫、饮 酒其意象具体含义有:景观类:如月(明 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 氛围。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 夜自,月是故乡明。”植物类:杨柳,芳草多 含离别之情。其次要弓I导学生抓住“诗眼”。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 神的效果。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 便是所谓的“诗眼”。 注重学生的主体感悟,使其“因韵律知 悲喜、会意象品诗情、广学识明底蕴”,就能 更好地发挥古诗词在学生品德修养和市美 情趣等诸方而不W替代的作用,在理解、鉴 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 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作者单位:河北省栾城县教育局 一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