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59MB
约52页
文档ID:28143841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_第1页
1/52

第一篇 古代的城市,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自习P1-4)第二章 古埃及的城市第三章 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第二章 古埃及的城市,第一节 古埃及社会背景 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坷的下游埃及是沙漠中的绿洲,几乎终年无雨,尼罗河是唯一的水源由于尼罗河贯穿全境,每年河水泛滥,土地肥沃,成为古代文化的摇篮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进入金石并用时期,出现了铜器,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增长这里的原始公社开始解体,向奴隶制过渡,而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成立了两个正国,即上埃及和下埃及经过长期的战争,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建立了统一的美尼斯(Menes)王朝,历史上称为第一王朝,首都建于尼罗河下游的孟斐斯第一节 古埃及社会背景,古代埃及的历史上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2400年),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580年),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0年~公元前1150年),晚期(公元前1150年~公元前30年)在3000年中更换了30个王朝 埃及的奴隶制直接从氏族贵族演化而来国家机器特别横暴,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

有很发达的宗教为这种政权服务,并实行政教合一,国王被尊称为“法老”第一节 古埃及社会背景,古埃及人在宗教迷信影响下,认为人在现实世界是极为短暂的,而人死后,灵魂是永生的,要在千年之后复活,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所以皇帝的陵墓和宙宇成为主要的建筑物如金子塔的建设常位于远出尼罗河泛滥区的西岸高地,而城市则位于尼罗河东岸作为神圣与永恒的宙宇建设亦常与城市分离他们认为城市与住房甚至宫殿都是短暂的而非恒久的,用粘土、土坯和芦苇等不耐久的材料搭些草棚泥屋所以至今也没发现这个时期城市遗址中宫殿与住屋等完整遗物第一节 古埃及社会背景,由于从事大规模水利工程和建造金字塔都需集中大量人力,并且尼罗河绿洲的农业开发也需集中人力,这些为城市居民点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古埃及人民在建设工程中发展了几何学、测量学,创造了起重运输机械,并学会了组织几万人的劳动协作 其它如天文学、历法、数学、医学、美术、文学等均达到最高的水平这些成就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防御水患,古埃及的城市均筑于高地或人工砌筑的高台上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寥德(Herodotus)描写埃及的城市为“洪水泛滥时有似希腊爱琴海的岛屿”。

这些土砌高台有时高达13米第二节 古埃及城市概况,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城市一词以圆形或椭圆形内划十字组成其圆形或椭圆形代表城墙, 十字代表街道城市以十字街划分为4个部分 孟菲斯古城 古王国第一王朝的国王美尼斯统一了全国他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建立了孟菲斯城城市以白色城墙围绕,故当时命名为白城地方神泼塔(Ptah)神庙建于南城墙以外前四个王朝法老的金字塔与第五王朝的太阳神庙均建于远离城市的沙漠边缘第二节 古埃及城市概况,第三王朝国王裘萨在他的顾问、建筑师英霍德甫(Imhotep)帮助下重建了孟菲斯城,并且在萨瓜勒(Saarah)按照国王生前的生活方式设计了国王坟墓裘萨的基地约有3600x1600米,大致等于孟菲城的内城大小,孟菲斯和墓地都是坐北朝南英霍德甫在尼罗河上游将河道东移,从而使城区面积增加了6.6x13.2公里 古埃及以花岗石材料建成的宙宇、陵墓、方尖碑、狮身人首等建筑群组成独立的死者之城远处与它遥遥相对的城市以沙漠中的生者之城作为它的陪衬城市即使是首都也认为是短暂的如公元前1369年定都的阿克赫泰登城(Akhetaton)仅使用了16年第二节 古埃及城市概况,孟菲斯城由于附近庙宇与金宇塔,即死者之城的存在,持续了千年之久。

它在第三到第六王朝期间有很大发展,成为当时的大城市而到公元前2263午在一次革命中全被毁坏 古王国后期,战乱频仍十二王朝的国王重新统一了埃及,拉开了中王国历史的序幕为解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开垦了尼罗河三角洲上的发雍(Fayun)绿洲, 建造了巨大的人工水库农业与工商业均有发展,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城市它的首都设在一个城堡里,此城名叫伊套伊(图2-1)它的四周布满了堑濠,城防坚固厚实从中可以看出早期城市的一种职能第二节 古埃及城市概况,卡洪城 古埃及有名的城市卡洪(Kahun)(图2—2)就是十二王朝时期于公元前2000多年建成的城市平面为长方形,边长380x260米,有砖砌城墙围着城市又用厚厚的死墙划分成东西两部分城西为奴隶居住区,有一条南北向大街从东侧城门贯穿这一区仅260米x108米的地方就挤着250幢用棕榈枝、芦苇和粘土建造的棚屋这区仅有—条8~9米宽的南北向道路通向南城门厚墙以东又被一条东西长280米的大路将城东分成南北两部分这里道路宽阔,整齐并用石条铺筑路面东西大路的北部为贵族区,面积与城西奴隶区差不多,仅排着十,第二节 古埃及城市概况,几个大庄园每个大庄园均是深宅大院。

尤其是西端有一片用墙围着的建筑群,大概是显贵的住所,占地60x45平方米,拥有六、七十个房间,有几层院落路南则是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等中产阶层住所它的平面成曲尺形,房用零散地分布着 城东有市集,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贵族住宅朝向北来凉风的方位,而西部劳动人民居住区,却迎着由沙漠吹来的热风方位,反映了明显的阶级差别第二节 古埃及城市概况,对古代卡洪城有不同猜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为修筑金宇塔而筑的一个小城,而这个城市恰是位于通往法尤姆绿洲的要道上,也可能是为开发绿洲而建的城市第二节 古埃及城市概况,底比斯城 中王国时期,城市与“死者之城”的界限逐渐不太明显如十一王朝首都底比斯(The—bes)(图2-3),虽死者之城位尼罗河左岸,城市位尼罗河右岸,二者仍是分隔的但巍伟的神庙如卡纳克(Karnak)与鲁克索(Luxor)神庙则是位于城中,与“生者之城”结合在一起了底比斯在以后王朝有很大发展而成为古埃及最宏伟的城市传说城市人门最盛时到达10万人口底比斯位于峡谷,两岸悬崖峭壁在这里,金字塔的设计构思已不适应,皇帝们在山岩上凿石窟作为陵墓,利用原始拜物教中的巍岩崇拜来神化皇帝。

第二节 古埃及城市概况,底比斯城 中王国时期,城市与“死者之城”的界限逐渐不太明显如十一王朝首都底比斯(The—bes)(图2-3),虽死者之城位尼罗河左岸,城市位尼罗河右岸,二者仍是分隔的但巍伟的神庙如卡纳克(Karnak)与鲁克索(Luxor)神庙则是位于城中,与“生者之城”结合在一起了底比斯在以后王朝有很大发展而成为古埃及最宏伟的城市传说城市人门最盛时到达10万人口底比斯位于峡谷,两岸悬崖峭壁在这里,金字塔的设计构思已不适应,皇帝们在山岩上凿石窟作为陵墓,利用原始拜物教中的巍岩崇拜来神化皇帝第二节 古埃及城市概况,底比斯于公元前661年,为亚述人所毁接着又于公元前525年为波斯国王捣毁公元前24年罗马人又来加深破坏加之此处常受尼罗河侵淹,今天只能大致辨别城市的原来格局估计此城面积可达9x6公里(包括内外城),有条很长的中轴线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城第二节 古埃及城市概况,阿玛纳城 新王国时期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国王自称为神,崇拜皇帝不再在金字塔或崖墓的祭堂里,而是宫殿和庙宇结合在一起,在大殿里拜谒国王皇帝阿克亨纳顿(Akhenaten)于公元前1370年左右在阿玛纳(Tel—El—Amarna)建立首都(图2—4、 2—5、2—6),此城面临尼罗河,三面山陵环抱,无城墙,用10年时间建成。

史传在皇帝统治期间实行新政,主张开创新的生活方式,崇拜太阳或光明,提倡现实性的艺术、妇女享受同等权利以及较为开明的社交礼节等这些治理措施也反映在新城建设上它的格局采取沿尼罗河稍呈弯曲的带形,,第二节 古埃及城市概况,长达3.7公里,宽约1.4公里,顺着尼罗河流向,规划了灵活的道路系统道路基本为棋盘式这个城市与古埃及其它城市不同,没有神秘、巫术、昏暗、阴沉的感觉第二节 古埃及城市概况,城市分北、中、南三个部分以三条道路自南至北通过这三个部分道路与尼罗河平行北部为劳动人民住区,有似卡洪城,以几何形道路机械地密集地排列劳动人民住房(图2—7),中部为帝皇统治中心,有皇宫、阿顿神庙和许多国家行政与文化建筑物中部东西向有一宽阔的皇家御路,上架天桥,使路北的神庙与官衙通过天桥连接其南的皇宫城市中心的面貌比较生动南部为高级官吏们的府邸那里有四合院宅第和各种附属用房以及花园街道也有部分绿化第二节 古埃及城市概况,这座城市在规划上有所创新,有明确的分区,特别是已经有了明显的市中心区中心区内,皇宫居中,大小两个阿顿庙分列左右皇宫之后是行政与文化机构此城其后由于底比斯的阿蒙(Ammon)僧侣的咀咒反对,市民纷纷离开城市,一朝的光明城市又淹没在风沙下。

第三节 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影响,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有下述各个方面: 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村、镇、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或人工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宇塔建于尼罗河两岸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使法老尸体不受河流泛滥之患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如卡洪城主要分两个区,阿玛纳分三个区,均体现了功能分区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第三节 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影响,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在卡纳克与鲁克索神庙的群体设计中,运用了2公里长的中轴线布局,两边布置约1000具人画狮身像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在阿玛纳的建设中也采用了类似的规划手法第三章 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第一节 古代西亚文明及其概况 古代西亚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的两河流域及伊朗高原地区 两河流域的南部,即下游为巴比伦,上游为亚述,气候干燥上游积雪溶化后形成每年的定期泛滥,土地肥沃早在公元前4000年,苏马连(Sumerian)人和阿卡德(Akkadian)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建立了许多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9世纪初占巴比伦统一了两河上下游统—的国家有利于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开拓公元前16世纪初,古巴比伦灭两河下游先后为埃及帝国和亚述帝国所占从公元前7世纪后半叶至6世纪后半叶,,第三章 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又建立新巴比伦王国(也称迦勒底王国)这是两河下游文化最灿烂的时期新巴比伦为波斯帝国所灭 两河上游的亚述国家,公元前8世纪征服了巴比伦等国,建立了领土远达小亚细亚、阿拉伯与埃及等地的大帝国公元前7世纪末被后巴比伦所灭 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伊朗高原建立了波斯帝国,领土遍达西亚、埃及,中亚和印度河流域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被马其顿帝国所灭第三章 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两河流域信仰多神教,但君主制将国王神化,崇拜国王和崇拜天体结合起来,故宫殿常与山岳台(Ziggurat)邻近而山岳台往往又与庙宇、仓库、商场等在一起,形成城市的宗教、商业和社会活动中心波斯信奉拜火教,露天设祭,没有庙宇,世俗建筑占主导地位两河流域与波斯同周围地区的文化交流亦较频繁,城市建设常汲取外来影响 为避免水患和潮湿,两河流域地区的大型建筑,一般都建造在高大的土台之上这些地区因战争比较频繁,加上建筑材料耐久性差,所以当时建筑遗存绝少,现只从一些城市遗迹考古挖掘中得知一个粗略的梗概。

第三章 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古代西亚在科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天文学和数学建筑方面也有极大的成就宫殿和寺庙有着大量的浮雕装饰,反映了古代西亚的军事、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