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 见闻 考辨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426287 上传时间:2017-12-2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4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钟山记》 见闻 考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石钟山记》 见闻 考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石钟山记》 见闻 考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钟山记》 见闻 考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钟山记“见闻考辨 苏轼石钟山记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 篇目。末段“郦元之所见闻”句,以人教版高中 语文教材为代表的版本,大都译为:“郦道元见 到的和听到的。” 古文观止也选有该文,常见各版本注译 对此句翻译主要分为两派:言文对照古文观 止名家精译古文观止古文观止译注,或 译为“郦元的所见所闻”,或译为“郦道元所见 到的和听到的”(其实相同);而古文观止新 编译为“郦道元所看到的”。其他各版本的译 法,多以前者为主。 对这两种译法,笔者不敢苟同。根据史料 记载,郦道元一生没有到过石钟山,则“郦元之 所见闻”,就不可能有“郦道元见到的”意思。 首先,我们看石钟Ll1记原文:“郦元以为 下临深潭,微

2、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 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 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庭奎渤始边墓遗 篮,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 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知 也” 南原文中“郦元以为下临深潭”“至唐李渤 始访其遗踪”句,可以推断苏轼也认为郦道元 从未到过石钟山,直到唐代李渤才开始身临其 境,访其遗踪,探寻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其次,辞海“郦道元”条记载:郦道元 (466或4727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好学博 览,文笔深峭。在各地“访渎搜渠”,留心观察水 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一书,为有文学价 值之地理巨著。而游国

3、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 学史,关于郦道元的零星介绍为:郦道元 (?一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 人。他很好学,历览奇书,做过州刺史、御史中 尉等官职。他的水经注是为魏晋时代无名 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实际是一部 “别开生面的著作。他埴丞工 麴 山川土风、历史掌故的文献。并根据自己随北 渠”的调查记录,叙述了大小一千多条水道的 马寅何伟 源流经历,以及沿岸的山JIl景物和故事传说。 由此时代背景可知,此时期正处于南北朝分裂 时期。郦道元活动范围主要在长江以北,而石 钟山位于长江南(江西),在当时国家大分裂的 南北朝战乱时期,官任北魏刺史的郦道元是不 会不顾身份,以身犯险,前去千里

4、迢迢外的江 南,刺探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 再次,还有一条佐证。历史学家周一良先 生也撰文考证,郦道元作为北方人,并未到过 三峡,而三峡与石钟山相隔很近,假如郦道元 去了i峡,不可能不去石钟山;反之,假如去了 石钟山,不可能不去三峡。 因此,据此语境史实,此处“见闻”,并非一 般汉语词典诸如现代汉语词典所注释的【见 闻】“见到和听到的事。”权威的汉语大词典中, “见闻”义项虽有三个:(1)耳闻目睹。亦指看到 和听到的事物。(2)知识,经验。(3)佛教语。谓目 见佛,耳闻法。但意义也不符合本处语境。 那么,如何解决“见闻”的翻译呢?窃以 为:此处“见闻”实为复词,复词通常有两种,一 为偏义复词,“

5、偏义复词,是指其词义偏重构成 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之一,另一个词素只作陪 衬。”(周本淳古代汉语)这种偏义复词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时常出现,直到现在仍然保留其 遗迹,如“安危”、“好歹”、“同家”、“睡觉”、“缓 急”、“利害”等等,仍广为使用。语文教材中, 尤以孔雀东南飞为最,如:昼夜勤作息,伶 俜萦苦辛。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我 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我有亲父母,逼迫 兼弟兄。其日牛马嘶,新妇人青庐。即使 石钟山记中,还有其他偏义复词现象:至 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 “暮”;偏“夜”)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偏“深”)因此此处“见闻”可看作偏义复词, 义偏“闻”(

6、听到的)。 其实,此处“见闻”,还可看作同义复词。 所谓同义复词,指的是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同义词。构成同义复词的词语位置是并列的, 其意义是相同的。古人也有称之为“重言”“复 语”“连言”“连语”的。简言之,同义复词即同 义字的重复。清代王引之经传述闻云:“古 人行文,不避重复,往往有平列二字上下同义 者,解者分为二义,反失其旨。”古人用同义复 词,一是为了强调,二是为了协调句中音节。 诸葛亮出师表最为典型,如“崩殂”、“疲敝”、 “危急”、“忠善”、“枉屈”、“卑鄙”、“驱驰”、“倾 覆”等。 查阅汉语大词典,【见】(iion)义项共十 七:(1)看见;看到。其(7)听说;听见;听到。

7、同语周语中:“王见其语,召原公而问之,原 公以告。”唐杜甫杜鹃行:“君不见昔日蜀天 子,化为杜鹃似老乌。”前蜀韦庄村笛:“却 见孤村明月夜,一声午笛断人肠。”红楼梦第 四回:“薛蟠见母亲如此说,情知扭不过,只将 吩咐夫人,一路奔荣国府而来。”解释字义最为 全面的汉语大字典(P1524)也大同小异。 【见】jion,义项共十七。看见;看到。听 到。唐王维赠斐曼将军:“见说云中擒黠虏, 始知天上有将军。”唐李白梁父吟:“君不见 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红楼梦 第六十七回:“旺儿见这话,知道刚才的话已经 走了风了。” 可见,在古代,“见”的义项比较复杂,既可 以理解为“看见”,也可以理解为

8、“听见”。因 此,此处“见闻”,可以看作“见”“闻”同义,根据 构建“思辨 语境,也可以理解为同义复词。 综上,根据语境、史料记载,“郦元之所见 闻”中“见闻”,非我们现在常见的“见闻”(“所 见所闻”);不论是看作同义复词连用现象 (“见”“闻”同义),还是看作偏义复词现象(偏 “闻”),都应该理解为“听到的”。 【参考资料】 宋晶如注译本言文对照古文观 止北京市中国书店,1981490 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中华书局, l999530 古文观止译注萧善芗译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9923 钱伯城主编古文观止新编(全二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67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029 游

9、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册人 民文学出版社,1992339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出 版社,199760486052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 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1524 【马寅:江苏省扬州市江都育才中学】 【何伟: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学】 式语文 如何使小学语文课真正促成儿童语文素 养的形成,是我们教师努力探索的课题。只有 充分发挥儿童的天性,站在儿童的视角,培养 儿童辨析和多元思考的能力,才能营造美好的 教学境界,激发学生活力,让他们在思辨过程 中提升语文素养。 一、“思辨”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思辨”,即思考 辨析。“思辨”式教学是对话的一种高级

10、形式, 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现代心理学 研究表明:人们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 践。“思辨”作为一种语文实践的手段,在操作 上较易实行,在训练中比较有效。“思辨”式教 学模式,即在一定的情境之下,通过师生、生生 课堂 王小龙 之间的自由思考、辩论,养成善于发现别人长 处,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从而实现知识 的传递、能力的训练和思维的拓展,培养学生 探索和创造的意识。 二、“恩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引导小学 生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并运用于语文学习实 践,不断地理解、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这是语 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该模式充分体现了“让学 生树立崇高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 度”的理念,能有效地调动学习热情,增强参与 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对 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以提高学 税 鹚 交 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