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谈散文》拓展阅读——杜鹃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425298 上传时间:2017-12-2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27.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家谈散文》拓展阅读——杜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散文家谈散文》拓展阅读——杜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散文家谈散文》拓展阅读——杜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家谈散文》拓展阅读——杜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0 8 S l l 收残冬等。 短篇小说百合花的作者是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她的创作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 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这篇小说情节安排精巧合理, 伏笔的运用使得故事情节前后呼应,人物的性格在丰富而又严密的情节中得以充分表现。 3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作者是曾卓,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这是一篇精悍的诗歌 评论,篇幅短小,结构严谨,见解独到。一个深夜的记忆的作者是鲁藜,现代作家。一 个深夜的记忆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了诗人丰 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以及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 4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他的代表性诗集有天狼星在冷战的年代白

2、玉苦瓜 等。在这首诗中,作者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抒发了强 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ill 一- 散文家谈散文拓展阅读 杜鹃 郭沫若 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 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婉,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爱的象征。 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 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

3、中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 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且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 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 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想到了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然而,杜鹃 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和莺也相差不远,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际,这样的例证多的是。

4、 因此,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 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 (选自郭沫若选集,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21 e 秘 G嚣 l i 杜鹃是郭沫若写于1937-ff-1月13日的一篇散文。此时,抗日战 争尚未全面爆发,但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蚕 食与染指华北地区,其侵华野心已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众 所周知,日本在唐代曾派遣使者到中国,将中华文化引入日本,作为 学习、效仿的楷模。中华文化在历史上对日本民族是有“哺育”之 “恩”的,但现实却是日本帝国主义“恩将仇报”,大肆侵略中国。因 此,从中华民族的现实利益与安

5、危出发,郭沫若写了这篇文章,隐喻 日本侵略者是忘恩负义、专横而残忍的杜鹃鸟。文章的最后,落脚点 还在于我们自身,作者把中华民族比作“莺”,批评“莺”的不觉醒而自 甘奴化,对“人面杜鹃”丧失警惕之心,言简意深,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凭借对杜鹃的精细观察,从描述该鸟在中国文学上所占据 的突出地位开始,转而揭示它的可憎习性,托物喻志,深入浅出,意 、 味深长。 读有所思 阅读本文,运用所学的评论方法,简单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小说家谈小说拓展阅读 王安忆写作的秘诀(节选) 刘庆邦 至少在两个笔记本的第一页,我都工工整整抄下了王安 忆的同一段话,作为对自己写作生活的鞭策和激励。这段话 并不长,却有着

6、丰富的内容,且坦诚得让人心悦诚服。我看过 王安忆的许多创作谈,单单把这段话挑了出来。如果一个作 家的写作真有什么秘诀的话,我愿把这段话视为王安忆写作 的秘诀。王安忆是这么说的:“写小说就是这样,一桩东西存 在不存在,似乎就取决于是不是能够坐下来,拿起笔,在空白 的笔记本上写下一行一行字,然后第二天,第三天,再接着上 一日所写的,继续一行一行写下去,夜以继日。要是有一点动 摇和犹疑,一切将不复存在。现在,我终于坚持到底,使它从 悬虚中显现,肯定,它存在了。” 这段话是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遍地枭雄“后记”中的一段话,我以为这也是她对自己 所有写作生活的一种概括性的自我描述。通过她的描述,我们知道了她是怎样抓住时间 的,看到了她意志的力量,坚忍不拔的持续性,对想象和创造坚定的自信,以及使创造物 H 雯。 一鉴二赏一空二问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