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传统丧葬风俗习惯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5558880 上传时间:2017-12-15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1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hina传统丧葬风俗习惯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china传统丧葬风俗习惯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china传统丧葬风俗习惯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china传统丧葬风俗习惯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china传统丧葬风俗习惯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hina传统丧葬风俗习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hina传统丧葬风俗习惯(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hina传统丧葬风俗习惯,一、埋葬习俗二、丧礼习俗三、丧葬形式,“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丧礼制度,丧服制度,等级分明,形式极其复杂,其中许多内容有国家法典规定一、埋葬习俗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并没有丧葬意识,那时,死者的尸体被弃之于原野和山谷,而“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蜹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进入氏族社会以后,血亲关系相对明确,人们经常梦见死去的亲人仍在生产和生活,于是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会死,会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而且具有生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于是人们逐渐形成对死人的崇拜,开始有意识的埋葬亲人并对尸体加以保护.丧葬习俗由此产

2、生.,母系氏族初期,人们一般把自己居住的山洞深处作为公共墓室,以土覆盖尸体,在尸体上撒上赤铁矿粉屑,并以工具及简单装饰品作为随葬品.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到了新石器时代,掘地土葬逐渐成为普遍的葬法,有单人葬,同性多人葬,母子合葬及专门埋葬儿童的瓮棺葬.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一男一女合葬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丧葬习俗逐渐礼仪化.墓葬制度 古时坟和墓是有区别的.墓又叫茔,指埋棺之处;坟又叫冢,指埋棺之处地面上堆积而成的土丘.据文献记载,中原地区的土丘坟出现于春秋时期,孔子的葬地就是土丘坟.土丘坟一经出现,便很快流行起来,而且坟头的高低大小,种树的多少成为死者生前身分的一种标志.战国时期,起坟植树成为普遍现

3、象.,古代的封土以方形为贵,下大上小,整个坟丘象是一个被截去顶部的方锥体,又象一个倒着置放的斗高大的方丘坟经雨淋风蚀易损毁,所以自五代起,帝王的坟丘逐渐改为圆形或半圆形.从明代开始,帝陵的封土正式变方为圆形,称之为宝顶,又称独龙阜,其上满栽树木,以求郁郁葱葱,坟墓的地下部分是墓穴,称为“圹(kuang4)”,有竖穴,横穴之分.竖穴是从地面一直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横穴是先掘到地下一定深度,再横向掏挖而成.秦汉以前一般为竖穴土坑墓和墓椁(guo3)室,平民墓没有椁室,只有一个土坑竖穴.大约从战国晚期起,出现了用大块空心砖砌筑的墓室.由于这种用空心砖筑成的洞室墓,颇适应于一夫一妻制下的夫妻合葬汉魏之

4、际,中原和关中地区出现了一种用小型砖建筑的墓,称为“砖室墓”.,三国时乌程人吴逵家中父母兄嫂等13口人在灾荒之年饿病而死,他和妻子九死一生侥幸存活,而家徒四壁,已成赤贫.吴逵夫妻白天给人当雇工,晚上伐木烧砖,经过一年的辛苦,终于修筑了多座砖室墓,埋葬了全部亲属.当时还有一种雕刻着画像的石室墓,后世到称为画像石墓.,入唐以后,官僚贵族多施绘壁画于墓室.在各类墓葬中,帝王的坟墓规模最为宏大,占地之广,封土之高如同山陵,所以称之为陵或山陵.据测,汉高祖长陵(在今陕西咸阳市窑店)底部东西162米,南北132.3米,高31.94米;武帝茂陵(在今陕西兴平县南),古代墓地建筑主要有寝,祠堂,墓碑和神道.寝

5、是用来供墓主灵魂起居,继续享受生前生活的建筑.早期的寝一般座落于墓室之上,秦汉以后往往设于墓侧.祠堂是用来祭祀死者的,祠堂中除了祭祀的场所外,还有供上墓族人休息和祭后宴饮的地方,南宋以后,祠堂多不建在墓地.墓碑最初是下葬时用来悬棺的,有木质,石质之分.西汉中期以后,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墓中,也不在下葬后撤除,帝王及贵族的墓碑有碑首(又叫碑额),碑身,碑座(又叫趺座)组成,碑文以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及颂扬墓主功德的长篇文字为主.庶人之墓碑一般只有碑身,只刻有亡故显考(妣)某某府君之墓类字样.神道是帝王贵族墓前竖向的甬道,神道两侧排列有石雕人像.,盛放死者遗体的器具称作“棺”.说文:棺

6、,关也,所以掩尸.“最早的棺是新石器时代瓦制的瓮棺,商代以后才用木棺,周时形成棺椁制度.荀子礼论篇: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的说法.由礼记檀弓上考知,天子为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二椁,大夫为二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棺是一层一层套在一起的,中间没有空隙,棺或套棺之外隔较大的空隙再加一层大型墓葬中的木椁一般是用长方木卯榫(sun3)相扣,直接安放在墓室内,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同墓室一样.,古代埋葬死者,还要随埋大量的随葬品.最初的随葬物品都是死者生前使用过的武器,工具以及少量陶制生活用品和简陋的装饰品.商周时期厚葬习俗逐渐形成,帝王显贵纷纷用一些能显示其身份地位的专用品及大量

7、的生活资料和珍奇玩好之物随葬,大到车马小到金玉珠玑,货币,玺印,简册,丝绸,衣物无不尽有.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随葬的各种青铜器210多件,玉器750多件;成都发掘的战国船棺墓中,随葬品有数以百计的陶器,漆器,竹木器,青铜器,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艺术珍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是一个封邑仅700户的列侯夫人,随葬品也数以千计.至于古代帝王陵墓,更是一座座地下宝库.秦始皇陵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驽矢,上具天文,下具地利.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汉代规定,新君即位一年,即以天下贡赋三分之一充山陵.厚葬之俗,由此可见一斑.,二、丧礼习俗 丧礼指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等的种种礼节

8、仪式.古人把办理亲人特别是父母的丧事看作是极为重要的大事,很在就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丧礼制度.同样是死,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叫法上就截然不同.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zu2),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丧礼的差别就更大了,总的说来有五,六十种,非常复杂.主要分为初终,入殓,下葬三个步骤:1.初终古代讲究寿终正寝,善终,所以将死之人要居于正室.死者亲属要守在周围,属纩以俟绝气.纩(kuang4)是质地很轻的丝绵新絮,用以放在临终者口鼻上察验是否还有呼吸.在尸体东侧设酒食,供死者鬼魂饮用,明清时称倒头饭.死者家属退去华丽衣饰,着素服,开始居丧.如确已断气,则由家人拿着死者衣服,朝着幽冥世界

9、所在的北方,高呼死者的名氏,呼唤死者回来,叫复,俗称招魂,意为挽回死者作最后的努力.复后,再验纩,确已断气,则开始哭丧.之后用复的衣服为死者穿上,然后用殓巾覆盖尸体,叫做幠(hu1)殓.,用烧热的洗米水为死者洁身,并为死者修剪头发,指(趾)甲,叫沐浴.沐浴之后,要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米,贝等物,称饭含.周制天子饭黍含玉,诸侯饭粱含璧,大夫饭稷含珠,天子之士饭粱含贝,诸侯之士饭稻含贝.唐代皇帝饭粱含玉,三品以上官员饭粱含璧,四,五品饭稷含碧(绿玉),六品以下饭粱含贝.明代规定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粱含小珠,庶人饭粱含钱.在堂前庭中设一块木牌,暂时代替神主,叫设重,晚上在堂上和庭中燃烛,称

10、设燎,以便于死者亡灵享用供品.以上这些初终礼仪须在一日之内完成.同时派人向死者上级,亲友报知死讯叫报丧,后世则以讣(fu4)告形式发出.亲友闻讯前来吊唁,并赠送死者衣被,称致襚(sui4),死者家属要陪哭,并跪拜答谢.在堂前西阶树一旗幡,上书某某之柩,目的是让人知道死者是谁,叫铭旌,旗幡长短标明死者身分.,2、入殓 入殓分小殓和大殓.小殓是指为死者穿上入棺的寿衣,小殓之前,先把各种殓衣连同亲友所致之襚全部陈列开来.平民通常在死后次日举行,诸侯五日小殓,天子七日小殓.周制国君用锦衾,大夫用缟(白色细绢)衾,士用缁(黑色布)衾.清代一,二品官员殓衾用绛色,三,四品用黑色,五品用青色,六品用绀(深青

11、透红)色,七品用灰色.民间殓衣多用绸子,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忌用缎子,因其谐音段子,恐致断子绝孙.古代衣服有里曰复,无里曰单,小殓用的所有寿衣必是夹衣,绵衣,小殓时所有参加者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小殓后用衾被裹尸,用绞布收束.,大殓指死者入棺仪式,一般在小殓次日举行.这是死者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仪式非常隆重.入棺前要为死者着衣祭奠,小殓时着常衣,大殓时着官服,女子则凤冠霞帔.主人主妇在执事人的帮助下,铺席执衾,亲自奉尸入棺.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再铺一层黄纸,乞求死者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要用黄绫绣花棉褥,俗叫铺金,褥子上锈海上姜牙盖棺时儿女应在场,如死者为女子,要等娘

12、家人与之告别后,方可盖棺.棺内还要放金银铜钱等,富家讲究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了.此后,死者家属分别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着不同等级的丧服,叫成服.,3、下葬 下葬是指埋葬死者的礼仪.礼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下葬前一天,先举行迁柩仪式,即把灵柩迁入祖庙停放.第二天,灵车启行,前往墓地,叫发引,后世称出殡.发引队伍由丧主带领,边哭边行,亲友执绋(牵引柩车的绳索),走在灵车之前,富贵之家仪仗繁多,

13、往往由方相氏开道,乐队前导,旗幡高树,明器浩荡,纸钱飘飞,僧尼道士随行念经.出丧队伍经过之处,亲友可设路祭搭棚祭奠.,灵柩到达墓地后,先行祭奠,然后由孝子执锹挖土,众亲友打墓穴.最后,筑土成坟.下葬完毕,丧主还要反哭,虞祭.西汉以后,受佛教的影响,又有做七和百日的习俗,每逢七天一祭,以五七为重.至100天,家人再次对死者进行祭奠.至此,丧礼基本结束.打好墓穴后,在墓穴的底部铺垫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小衫树,把灵柩推进墓穴后再抽掉.下柩时家属男东女西肃立默哀.灵柩安放平稳后,主人及亲属痛哭,并抓起泥土扔向灵柩上,叫做添土.,以上是流行于中原汉族地区的土葬.由于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差异,各地区各

14、民族葬法不尽相同.除土葬外,云南普米族实行火葬,认为火葬可以把人带入光明世界.唐宋时期,受佛教影响火葬也曾一度盛行.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流行崖葬,选择悬崖绝壁的崖洞安葬死者.悬棺葬也是崖葬的一种形式,即利用绝壁上的天然平台(也有人工打凿的)放置棺木.西北地区的藏,土,羌,拉祜等族流行天葬,又叫鸟葬,即把尸体割碎,让鹰啄食,食尽为吉利,不尽则不吉;,4、“丁忧”与“守制” 在宗法制社会,孝亲占有极特殊的地位.丁忧,守制就是宗法制下子女行孝的一种重要方式. 孝经 三才章云: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 孝治章称:明王以孝治天下.“总之,孝是天地的自然法则,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准则,也是治理天下

15、的核心问题.,三、丧葬形式我国古代的丧葬形式,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和裸葬等.,1、土葬.我国远古时代的人类,对死者的处理与兽类相差无几,或者分食尸体,或者弃之原野.自鬼灵观念产生以后,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在另一世界它们也象活人一样生活,于是产生了保护尸体的想法.但究竟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处理死者,则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产形式,生活习惯土葬是我国古代的主要葬式,也是中原地区汉民族最标准的葬式.在中原的广大地区,土壤肥沃,人民世代以农业为主,以土地为生命之本.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则是使灵魂得到安息的最好办法.所谓入土为安便成为汉族人民的信念,据考古发掘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已有意识地把死者埋入土中.至新石器时代(如半坡遗址),则进一步挖掘土坑集体掩埋尸骨,婴儿的尸骨还特用陶瓮和盆钵装殓,埋在住房附近,这说明土葬很早就出现了.不仅汉族,古代匈奴,突厥,回纥及苗族也都以土葬为主要葬式,共用棺木盛尸,挖葬穴深埋,以土丘为标记.苗族中有的采取多次复葬办法,即土葬棺木腐烂后再备新棺装骨复葬,俗称翻尸,直到捡不出尸骨为上.瑶族中也有三年内举行复葬的习俗.回族至今仍沿用土葬.土葬反映出等级社会中因身份不同而规格不同的情况,如帝王的陵寝往往要倾其国力,使墓体雄伟,并附有墓碑,石人,石兽,华表等建筑,而下层人民则往往较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