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育英中学化学模拟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55156 上传时间:2017-07-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育英中学化学模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5育英中学化学模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5育英中学化学模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5育英中学化学模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5育英中学化学模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育英中学化学模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育英中学化学模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育英中学 2014-2015 学年化学零模 第 1 页,共 5 页育英中学 2014-2015 学年化学零模班级 姓名 得分 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Mg 24 Al 27 S 32 Cl 35.5 Ca 40 Zn 65 客观题(20 分)每小题只有 1 个选项符合题意,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1. 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 78%的是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水蒸气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 氧 B. 硅 C. 铝 D. 铁3. 氧元素与氮元素的本质区别是A.电子数不同 B. 质子数不同 C. 中子数不同 D. 最外

2、层电子数不同4. 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 蔗糖 B. 泥沙 C. 植物油 D.牛奶5. 氢氧化钙可用作建筑材料,其俗称是A. 熟石灰 B. 生石灰 C. 烧碱 D.石灰石6. 下列物质中,表示 2 个氢分子的是A. H2 B. 2H2 C. 2H D. 2H+7. 加碘盐中的“碘”指的是A. 元素 B. 原子 C.分子 D. 单质8.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A. 2H2O2 催 化 剂 2H2O + O2 B. 4Fe + 3O2 点 燃 2Fe2O3C. H2 + O2 点 燃 H2O D. 2Ag + 2HCl = 2AgCl + H29.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3、A. 加热液体 B. 称量氧化铜 C. 取用固体粉末 D. 过滤10. 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A. 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B. 加热时,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C. 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要用湿抹布盖灭D. 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硫酸11. 下列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 2H2O 通 电 2H2+ O 2 B. 2NaOH + CuSO4 = Cu(OH)2+ Na 2SO4C. 2CuO + C 高 温 2Cu + CO2 D. CaO + 2HCl = CaCl2 + H2O12. 下列现象中,能说明某溶液呈酸性的是A用 pH 试纸测定,其 pH=8

4、B用 pH 试纸测定,其 pH=7C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呈红色D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呈红色13.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爱护水资源要节约用水、防治水体污染B. 水中某些杂质可用活性炭吸附除去C. 电解水实验可以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D. 每个水分子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1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雾霾与空气污染有关B. 废旧电池应埋入地下C. 化石燃料的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D. 汽车改用压缩天然气,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15. 下列关于水变成水蒸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水的沸点发生了变化 B. 水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C. 水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D.

5、 水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16. 下列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图中药品为红磷和水)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 氮气不与红磷反应且难溶于水,是设计该实验的依据之一B. 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C. 图 I 中进入广口瓶的水约占烧杯中水的五分之一D. 图 II 所示装置也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17.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或试剂A CO CO2 通入氧气点燃B O2 CO2 氢氧化钠溶液C NaCl 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D Cu 粉 Fe 粉 用磁铁吸引18. 下列实验中,实验方案与结论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实验方案 结论A 向盛装 CO 的塑料瓶中加入 NaOH 溶

6、液,观察到瓶身变瘪 说明 CO2 能与 NaOH 反应B 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均能燃烧 说明氮气能支持燃烧C 某红色粉末发生分解反应,只生成单质汞和氧气 该粉末由氧元素和汞元素组成D 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 CO2,石蕊溶液变红 CO2 属于酸图 I 图 II 育英中学 2014-2015 学年化学零模 第 2 页,共 5 页19. 在不同温度下,将一定量的 NaCl 和 KNO3 分别加入 100 g 水中,实验情况记录于下表中,有关结论正确的是序号 温度 溶解情况实验 1 20 最多溶解 36 g NaCl 最多溶解 31.6 g KNO3实验 2 40 加入 36 g NaCl 全部溶解 加

7、入 31.6 g KNO3 全部溶解实验 3 80 最多溶解 38.4 g NaCl 最多溶解 169 g KNO3AKNO 3 的溶解能力一定大于 NaCl B40 时 NaCl 的溶解度一定大于 KNO3 的溶解度C将实验 3 所得溶液分别降温至 20 后,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NaCl KNO320.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 I 中未变质的 NaOH 质量为 5.3 g B. II 中溶液有两种溶质 C. III 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8% D. IV 中溶液为红色主观题(60 分)【生活现象解释】21. (2分)家庭厨房就是一个化学小世界, “锅碗瓢盆

8、”中包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厨房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填写字母序号,下同) ;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紫砂锅 B.陶瓷碗 C.不锈钢水瓢 D.塑料盆 E腈纶围裙22. (3 分)人们通过食物获取各种营养。(1)食用米饭和面食,主要为人体补充的营养素是_。(2)人体可以从水果和蔬菜中摄取_,该类物质需要量很小,但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3)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每天必须摄入足够量的 元素。23. (3 分)能源、环境与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1)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2)家用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

9、)下列关于能源与能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汽油既是燃料,又是良好的溶剂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C.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D.煤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充分24.( 3 分)生活中的很多物质具有不同的酸碱性。(1 )某些食品的近似 pH 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胃酸过多的人应食用 。食品 柠檬汁 苹果汁 葡萄汁 番茄汁 牛奶 玉米粥pH 2.4 3.1 4.2 4.4 6.5 7.8(2 )农业上用石灰乳和硫酸铜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时不宜用铁质容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_ _。25.( 4 分)能够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并解释生活中

10、的现象是化学学科的特点。(1 )熏醋可杀死房屋空气中的感冒病毒,熏蒸时很远就会闻到食醋的气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该现象:。(2 ) 构成氯化钠的基本微粒是 (填“ 分子”、“原子”或“离子”)。(3)用符号表示下列微粒:2个氧原子 ;3个水分子 。26. (3 分)溶液的应用非常广泛。K 2CO3 和 KNO3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如下:(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剂是_。(2)图中能表示 KNO3 溶解度曲线的是_(填“甲”或“乙”) 。(3)现有 2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碳酸钾溶液,若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应该蒸发掉g 水。27.( 2 分)经过化学学习,我们能够根

11、据生活实际,完善和书写陌生的化学方程式。(1 )在催化剂作用下,乙醇与氧气、氢氧化钠在燃料电池中反应生成碳酸钠和另一种物质,并得到电能,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 3CH2OH + 3O2 + 4NaOH 催化剂 2Na2CO3 + 。(2 )叠氮化钠(NaN 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 汽车经撞击后, 30 毫秒内引发 NaN3 迅速分解生成两种单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科普阅读理解】28.( 5 分)阅读下面的科普短文,回答问题:温度/ 20 30 50 60 80K2CO3 110 114 121 126 139溶解度/gKNO3 31.6 45.8 85.5 110 16

12、9久置的 NaOH 样品 9.3 g 5 g 白色沉淀, 100 g 溶液(不考虑 NaOH 潮解)I II III IV 加水 加入氢氧化钙 加入酚酞溶液完全溶解 恰好完全反应 育英中学 2014-2015 学年化学零模 第 3 页,共 5 页1774 年,舍勒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黄绿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气,同时发现氯水(氯气溶解在水中)能将蔬菜和花朵永久性漂白。原来,氯气溶于水后有一部分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IO) ,次氯酸有很强的漂白能力。但是次氯酸很不稳定,容易因为分解而失效。1789 年,英国化学家泰耐特将氯气通入含少量水的熟石灰中制成了漂白粉。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中含有氢氧化钙、氯化钙和次氯酸钙【Ca(CIO) 2】等物质,其中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次氯酸钙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次氯酸进而起到漂白作用:Ca(CIO) 2+H2O+CO2=CaCO3+2 HCIO漂白粉易吸水,化学性质不稳定。遇水或潮湿空气会引起燃烧爆炸,受热、遇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