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游埠中学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开发案例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172516 上传时间:2017-11-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溪市游埠中学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开发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兰溪市游埠中学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开发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兰溪市游埠中学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开发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兰溪市游埠中学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开发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兰溪市游埠中学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开发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溪市游埠中学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开发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溪市游埠中学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开发案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溪市游埠中学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开发案例兰溪市游埠中学坐落于千年古镇游埠,创建于 1951 年,学校整洁幽雅,翠柏掩映,环境优美,是一所市属农村普通高中。现有教学班 17 个,在校生 900 余人,在编教职员工 65 人。教师富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和艰苦创业、勤奋创新的精神。学校的领导富开拓精神,面对学生入学成绩不是很好的情况,积极引导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勤奋创新、积极进取。2006 年在香港龙赛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我校设立了兰溪第一个高中教育基金会,奖励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和教学业绩出色的教学业务骨干教师。我校校训为“明志、立德、树人、成才” ,我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能正确认识

2、自我、努力创新的人才。 ”一、 课程开发的背景为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我校于 2006 年 8 月制定兰溪市游埠中学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试行) 。其基本目标是“有效贯彻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从课程开发、管理和评价、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师资建设等方面探索和构建适合学校实际、兼具时代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新体系” 。李渔(16101680) ,原名仙侣,号天徒,又号湖上笠翁,兰溪夏李村人。生于药商家庭。29 岁考取府庠,乡试落第。南明亡,绝意仕进,归夏李建伊山别业隐居。约于清顺治(1653 年)迁居杭州,卖文谋生。康熙元年(1662)移家南京,名所居为芥子园。以家中婢妾为主

3、组成昆剧班,自编自导,从事演出活动,浪迹四方。康熙十六年(1677)再迁杭州,三年后病殁。 1学生在初中地方课程锦绣金华七年级八年级两册书上接触到两篇(钟灵毓秀话兰溪 李渔轶事 )粗略介绍李渔的生平事迹的文章,学生学习后只能停留在知道有李渔这么一个人的层面。高中语文教材曾经选入李渔的作品芙蕖 ,学生学这篇课文的兴致很高,曾经向教师提出多介绍一下李渔的情况。有些学生从小听着老人们说李渔的故事,闻李渔的传说长大。民间的传闻更多的传了李渔的风流韵事,不能给学生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以帮助,更不能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在学校“每个教研组要申请一个课题”的号召下,我们语文组的几位成员在学校课程开发小组

4、的支持下与 2006 年 9 月成立了语文校本课程走近李渔课题组。1 兰溪市志编纂委员会兰溪市志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726 页2二、课程资源的搜集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其中,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

5、识状况等因素。为了使课程开发更完善和顺利课题组对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搜集整理,盘点如下:搜集时间 资源载体形式 资源名称 开发途径利用效果单锦珩的李渔传教师推荐印发文本学习资料李渔戏曲选读教师编排印发课件走近李渔 谈李渔戏曲艺术的优劣教师制作徐保卫的李渔传胡元翎的李渔小说戏曲研究骆兵的李渔的通俗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教学参考书姚安论李渔的电子图书相关图片音像、民间传说风筝误等剧照、李渔的传说学生推荐搜集2006 年 6月至 10 月人力资源本校教师、学生家长、兰溪李渔研究会、课题专家参与、研究、作讲座、评价3旅游资源 兰溪芥子园 李渔坝 且停亭、伊山风景、夏李村实地考察

6、我校新课程资源的条件性课程资源总体情况如下:1、教学基础设施:学校教学楼一幢,共 18 个教室, 17 个教学班,1 个计算机教室;选修教室无从配置,实验室较破旧,配置陈旧不齐;体育场所少且简陋,无正式图书馆与阅览室。学校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生存与发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办学经验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地处千年古镇,丰厚的文化积淀更是我们的宝藏。2、校园网络配置仅能勉强满足信息技术课教学需要,教师电子化办公未能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全面铺开,面对新课程的需求差距较大。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较一致,而在硬件建设和文化建设上的努力,能确保新课程实验的持续开展。3、实施新课改的前期准

7、备不足。许多教师默守陈旧的教学观念,依然沿用原先的教学方式。年轻老师的比例较大,他们缺乏教学经验和心理准备。但爱岗敬业、勤奋创新的教师也不少。4、管理层面缺乏对新课程实施的科学指导经验。但随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校风、学风的日渐好转,将更多地赢得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三、课程目标的确定课题组仔细分析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二的学生,在高一学习过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史传,高二年级书本里有杂传五人墓碑记 ,语文读本中可阅读到记王忠肃公翱事 、 梅花岭记等别传。这些表明他们应该有一定的传记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的能力。高二第二个学期,语文书有两个戏曲单元的学习安排,戏曲方面的知识介绍能为

8、他们将来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所以课题组建议此课程对高二学生开设。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传记选读”和“中外戏曲选读”两个选修领域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阅读人物传记,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因素对传主成长历程的影响;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评价其功过得失;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感情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有益的启示。”“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丰富、深化历史、社会和人生认识。正确理解中外戏剧作品表现出来的4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从中吸取思想和艺术营养,提升艺术欣赏品位,丰富精神生活。了解中外戏剧的基

9、础知识和相关的文化常识。结合鉴赏中国古典戏剧作品,培养对传统戏曲和地方戏曲的兴趣,领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根据对学生的课程需求的调查,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对选修系列的教学要求和建议,根据我校教师自身所能搜集的资料和教学能力,课题组制定了走近李渔的课程目标(见附录 1)。四、课程主要内容校本课程内容是教与学的基本素材,是达到校本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内容一方面来源于各学科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另一方面来源于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般要注意课程内容的有效性、重要性、趣味性、可学性、现实性、应用性。根据语文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选择的指导思想,我

10、们将本课程的资源整合,形成三块课程内容:一是李渔传记的文本阅读;二是李渔戏曲选段的鉴赏阅读;三是兰溪芥子园及李渔故里的探访活动。我们对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做了选择分析并结合学校条件进行了教学设计1李渔传记版本的选择我们对比了手头仅有的两套李渔传不同版本(单锦珩的 1986 年版本、徐保卫的 2002 年版本),从文章内容、行文风格、文本编排上看:单锦珩先生的文本目录为“五经童子、乡试落第、在战乱中、换代之际、词场树帜、家班女戏、闲情偶寄、咏史论古、芥子园、成功之路、打抽丰、人间大隐”等十二个章节,内容是具有专题介绍的性质,章节间相对可独立,章节名称有利于学生按照需求有选择的阅读。比如,要了解芥子园

11、的情况就可通过书的目录中找到它的专题介绍,也能很快知道闲情偶寄是什么书,有什么特点。文章注重史实资料的佐证,纪实性强。全书 92 页,字数达 5 万。徐保卫的李渔传的目录为“楔子、生于如皋、成长和骚乱、向父亲挑战、希望的幻灭、隐居山村、茶和病、踏上成功之路、有声戏和无声戏、风云突变、警报频传、到南京去、尘世之旅、享受人生”等十四个章节,本书以大量的史料和独特的视角勾勒出历史文化名人、文学艺术创作巨匠李渔的人生轨迹,从而向读者展现出李渔真实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真实的李渔。章节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传主的主要事件和社会历史背景紧密交织。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行文风格文学色彩更浓。全书 299 页,字数

12、10 万以上。5考察我校学生的课余阅读时间,学生白天的课程安排得很满,除下午最后一节课外活动课,学生一周每班只有四节自修课,这自修课也其实是学生的作业课、老师的加班课。晚上的自修课学生更是在督班老师的指导下忙于做作业、预习、复习。虽然我们在高二两个班召集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尝试,并听从学校安排利用周六上午的语文课授课,但此时其他班级也同时在上国家规定的课程,我们的实践其实也就占用学生的所谓“正常学习时间”。为了少给学生增加课外负担,让他们在短时间内了解传主,我们考虑选用章节专题性强的单锦珩先生的版本。再者,学校图书馆图书没有李渔传,我们有 91 人报名参加课程学习,为了节约经费只,也只有选择页数少

13、的版本印发给学生。2、李渔戏曲选段的选择长期以来,李渔的戏曲作品十种曲 ,在学术研究中呈现毁誉参半,褒贬不一的倾向。现代以来,学者们大多认为十种曲“科白配角之工,插诨啸傲之美,自是词坛老手。”对于其中的“市井谑浪之习”,他们却仍然无法释怀。面对李渔戏曲的浩瀚卷面和褒贬不一的评价,面对没有现成的李渔戏曲选读的读本的时候(手头只有王兆鹏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明清近代卷对风筝误诧美评析;吕树坤编著的沉醉东风 历代戏曲赏析对配鸾俦 的注释赏析)我们犹豫了很久。最后,我们从家乡人提到李渔的骄傲之情上找到了切入点李渔为什么被戏曲界看好,他对戏曲的贡献究竟在哪里?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结合学术界的

14、研究成果选择了能具体体现李渔戏曲艺术的选段,经过自己注释后,印发给学生做课外阅读。教师的教学紧紧围绕李渔戏曲艺术的优劣进行鉴赏分析。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身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能力,课题组鼓励、组织学生实地探访兰溪芥子园,由介绍芥子园的建筑艺术、芥子园里的对联等让学生了解李渔的成就,培养探究能力。围绕主题“我眼中的李渔”开展读书活动,进行读书评比活动,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五、课程实施后的体会(一)实践后的收获语文校本课程走近李渔的开发在学校、老师、学生、李渔研究会等人员

15、的合6作下圆满结束,我们的实践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课改气氛。课程实践结束后,对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进行了调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师的变化,学生的变化,学生和老师关系的变化,学校的变化。1、学生的改变一直以来,我们的学生习惯了教科书上安排学什么就学什么,老师要求学什么就学什么的思路,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兴趣有可能被重视。有很多同学感慨地说:“没想到我们平时想的东西学校也会让我们学习啊”。调查发现学生对李渔的青少年时期的人生经历印象很深,对李渔敢于面对挫折、充满自信、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难以忘怀。班中原本有些同学学习上、生活上有怕吃苦的心理,课程的内容使他们深受启发,学习态度上有了很明显的改变。李渔

16、的好强、叛逆引起我的深思。我们正处在思想的反叛期,年少无知,又倔强无比。好强也许是我们成才的巨大动力。然而我们更需要切合自己实际的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去行动。我们在这个时尚风行的时代,标榜着自己的所谓“个性”,心中却浮躁无比。我们爱幻想,爱做梦,我们的思想天马行空,我们的脚步却离开了文化土壤的滋养。只有充实自己的内涵,我们才能把持自己的“个性”,才能走出异样的人生。(084 应雅丽)李渔的一生并没有道路一样平坦,他经历了乡试落第的失落,经历了失去慈母的哀痛。他没有因落第而对自己的才能产生质疑,没有因失去母亲的鼓励而丧失奋斗的意志。 虽然生离死别是人间常事,但李渔却经历了常人无法经历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在他事业成功之时,在打抽风偶遇困难,却遇上了爱姬的病逝,又连着爱女的夭折,这是何等揪心的痛。或许有人从此就会一蹶不振,整天生活在回忆之中,有人借酒消愁,麻醉自己,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