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建及设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989704 上传时间:2017-1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学建及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教学建及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教学建及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教学建及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桃花源记》教学建及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学建及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学建及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教学建议及教学设计一、文章的主旨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二、结构层次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 ,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

2、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 ,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篡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的。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这结尾,也可能是暗示读者

3、: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三、词句知识1.“然”字的用法“然” ,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豁然开朗”中的“豁然” ,是“开阔、敞亮的样子”的意思。“屋舍俨然”中的“俨然” ,是“整齐的样子”的意思(“俨然”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另一义为“十分象的样子” ,如“俨然一个正人君子” ) 。“怡然自乐”中的“怡然” ,是“悠闲、安详的样子”的意思。“欣然规往”中的“欣然” ,是“高兴地” “愉快地”的意思。2.句式的省略在本文中,主要表现为主语、宾语的省略。(1)省略主语。例如:山有小口, (小口)仿

4、佛若有光。 (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省略宾语。例如: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在古汉语中,省略掉主语宾语,并不会导致语意含混、引起误解,反显出语言的简练、紧凑。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却常常需把省略掉的成分补出来。3.古今词义的异同在本文中,重点是理解与区别那些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在文字形式上完全相同而含义不同的

5、词组。例如:在古汉语中,这类双音词的每一个词素都有独立的意义,翻译时都必须准确地译出。古今义有相同的因素,但更须了解其不同之处,否则容易“以今释古” ,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四、详略安排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达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关键。总的说来,桃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的详,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的详,渔人的答话写的略。正因为该详就详,该略就略,详略得当,所以全文仅用 320 字,就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寓意。五、虚实结合的写法作品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

6、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情节是离奇的。桃花源是“避秦时乱”的人们开辟的,一直延续到晋代,与世隔绝五六百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秦始皇式的暴政,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依然存在,东晋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无情排斥,刘裕篡夺皇位的阴谋手段,都是活生生的现实。所以,人们能通过这离奇的构思,强烈地感到主题的真实。同时,作者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时结合着逼真的写实。如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向读者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人物的身份、职业:“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这就使桃源境内发生的一

7、切事情变得好像都是真的。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个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刘子骥,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是晋朝太元时的名士,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作者把他写进作品中去,就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的真真假假的气氛。作者之所以如此首尾照应,意在使人确信:虚幻怪异的桃花源是实有其地的胜境,从而加强了作品诱人的艺术力量。六、语言艺术特色作者善于用通俗平易、朴素自然的语言在其田园诗中描写他所喜爱的农村生活。在桃花源记中也是如此。如作品的第一段写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仅仅用 22 个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头两句从正面写桃林之茂密,第三句从反面写桃树之

8、多而且纯,后两句从侧面衬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开后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桃林之美,其中有的词语如“芳草鲜美” ,简直给读者一种有色有香的感觉,而所用的语言却是接近口语化的。陶渊明用这些朴素的散文语言描绘了桃源外围及内部的自然美和人们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后世不少的画家去画桃源图。清人卫炳鋆说:“桃源山水,画中景也。而古今之列人画谱者,唐、宋以来,惟摩诘桃花源里人家 ,意趣盎然,神致生动。韩文公题桃源图诗,舒元舆有录桃源画记 ,吟咏之余,宛若置身洞天福地,然其造意设色,大约因明记想象为之。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下编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作者在叙述中的语言

9、不仅到朴素自然,而且非常精练,没有多余的废话。全文用 320 个字就讲了一个有头有尾,有人物,有话,有情节的故事。整篇作品因主要写桃源社会,所以着重详写桃源内的人与事,写桃源外的事就从略。作者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写到桃源人初见渔人的情景,只写“见渔人,乃大惊” ,后面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桃源人见到渔人的神色,而且也体现了他们与外界隔绝之久。又如写渔人与桃源人谈话的情景,作者以“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话作了交代。这个复句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渔人自己在世上所知道的详细情况,不是作者所要着力描写成的所以在上半句一笔带过。而后半句,虽只三个字,但从桃源人共同的“叹

10、惋”中,可以想象到渔人所说的世上的情形,与桃源内的生活相比之下,世上是多么混乱不堪!而桃源内的生活又是多么安定桃花源记中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 “豁然开朗” , “土地平旷” , “屋舍俨然”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等,这些词语都几乎成了人们熟悉的成语。其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用来表现桃源人与世外隔绝之久,而又说明桃源内没有朝代变化的情形,非常贴切,又非常生动具体。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灵中说:“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及观渊明诗云: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便

11、觉唐人费力如此。如桃花源记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可见造语之简妙。盖晋人工造语,而渊明其尤也。 ”从上所说,可见宋代人也已看出了陶渊明驾驭语言上的深厚功夫。不言而喻,陶渊明在写作桃花源记艺术上的独创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二)能力目标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

12、、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二、学法引导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

13、,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四、课时安排 2 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投影片:生字词;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随堂练习。2有关课文的插图。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读准生字的字音。2了解作家陶渊明。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二)整体感知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

14、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三)教学过程1简介陶渊明。陶渊明(365427) ,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

15、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 (原名桃花源诗并记 ,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 57 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2读准下列字音:3学生借助

16、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4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 ,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5讨论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