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例下腔静脉型布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283632 上传时间:2017-07-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例下腔静脉型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7例下腔静脉型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7例下腔静脉型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7例下腔静脉型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7例下腔静脉型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7例下腔静脉型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例下腔静脉型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7 例下腔静脉型布作者:刘玉娥,唐文恒,张婧娴,赵丽,岳建容,曹俊卿【关键词】 布摘要 目的:分析介入治疗下腔静脉(IVC)阻塞型布加氏综合征的疗效。方法:17 例经 B 超、CT、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IVC 型布加氏综合征伴肝静脉开放的患者。膜性狭窄 2 例,膜性闭塞 4 例,节段性狭窄 2 例,节段性闭塞 9 例。17 例均经股静脉开通,行 PTA 术和( 或)内支架置入术。结果:17 例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成功率 100%。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在 2 周内部分或全部消失。随访 4 个月24 个月,平均 14 个月,无再狭窄。结论:介入治疗IVC 型布加氏综合征,疗效确切且安全。关键词 布加

2、氏综合征;介入放射学;内支架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指由于肝静脉和(或 )其邻近的下腔静脉(IVC) 发生阻塞而引起的肝静脉和 (或)IVC 血流受阻,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以往对该病的治疗多采用外科2手术治疗,其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死亡率和复发率高1,2 。随着介入治疗的开展,介入治疗已成为 BCS 的首选治疗方法。我院对 2003 年 7 月至 2005 年 6 月 17 例 IVC 阻塞型 BCS 患者行介入治疗,本文总结和分析了其介入治疗操作技术、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自 2003 年 7 月至 2005 年

3、 6 月对我院共收治的 17 例 IVC 阻塞型 BCS 患者行 IVC 开通术和 (或)支架置入术。其中男性 11 例,女性 6 例,年龄 16 岁74 岁,平均年龄 44.3 岁,病程 6 个月7 a。临床表现:腹胀、乏力及胸腹壁浅静脉曲张 14例,肝脾肿大 10 例,腹水 5 例,双下肢水肿及静脉曲张 4 例,下肢色素沉着 4 例,皮肤、巩膜轻度黄染 1 例。全部病例术前均行腹部彩超及 CT 增强扫描初步诊断,然后 DSA 造影明确诊断。DSA 造影示:IVC 膜性狭窄 2 例,膜性闭塞 4 例,节段性狭窄 2 例,节段性闭塞 9 例3 ,并行不同方法进行介入治疗。本组病例肝静脉均开放。

4、1.2 介入治疗方法1.2.1造影方法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后,用 seldinger 法经3右股静脉穿刺,置入 5 F 猪尾巴导管于肾静脉开口水平以下的 IVC内造影,然后交换 5 Fcobra 导管行肝静脉造影。IVC 膜性或节段性狭窄者,将导管通过狭窄段于 IVC 近右心房处再做造影。对 IVC 完全阻塞者,则穿刺右颈静脉,置入导管于右心房 IVC 开口处,行双向造影,并行狭窄及闭塞两端的压力测定3 。1.2.2造影表现膜性狭窄下方 IVC 呈穹隆状,上方可见造影剂呈喷射状进入右心房;节段性狭窄者造影剂通过狭窄段缓慢;膜性及节段性闭塞者可显示闭塞长度、范围,闭塞下部一般无明显扩张,但侧支开放,

5、奇静脉、半奇静脉、腰升静脉、脊椎旁静脉等明显增粗,走行迂曲。1.2.3介入治疗当明确病变类型、范围后,选择介入治疗方法。2 例膜性狭窄患者行单纯球囊扩张,2 例节段性狭窄患者,交换加硬导丝通过狭窄段,直接置入 COOK 公司或国产 30 mm“Z”型腔静脉支架。4 例膜性闭塞患者,首先行破膜技术。9例节段性闭塞患者,5 例用泥鳅导丝通过病变段的潜在腔隙探到膜孔进入右心房,另外 4 例导丝通过病变段的潜在腔隙未能探到膜孔,采用导丝硬头破膜技术。破膜成功并确认穿刺入右心房后,交换Amplatz 加硬导丝,先用 10 mm 或 12 mm 球囊预扩闭塞段,此时经静脉给予速尿 20 mg40 mg。然

6、后交换 18 mm 或 20 mm 球囊进行扩张至压迹消失,选择合适支架送入推送器,定位后4在透视下释放。退出导丝,送入猪尾巴导管重复造影并测压。本组病例共置入支架 30 mm50 mm 2 个,30 mm75 mm 14 个,其中一例节段性狭窄患者置入 2 个。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穿刺处压迫止血,1 周内静脉滴注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回心血流增加可能造成的心力衰竭,并积极处理;随访术后肝、肾功能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抗凝治疗 3个月6 个月,如口服肠溶阿司匹林 100 粒/d 等;术后 1 周、1 个月行腹部 B 超检查,了解 IVC 血流通畅情况及支架位置,以后每隔半年行 B 超或其

7、它影像学检查。2结果17 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成功率 100%。行单纯球囊扩张 2例,单纯支架置入 2 例,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 13 例,共置入支架16 个,其中 1 例节段性狭窄患者置入支架 2 个。穿刺破膜开通 9例,均用导丝硬头穿刺成功;导丝通过病变段潜在腔隙探寻到膜孔开通 4 例。术后重复造影检查, IVC 管径接近正常,侧支循环消失。其症状、体征在 1 周内基本消失。胸腹壁浅静脉在术后第 2 天基本消失,腹胀、腹痛在 24 h 之内缓解,下肢色素沉着部分减退。所有病例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 2 个月24 个月,彩超检查未发现 IVC 再狭窄者。53讨论3.1 BCS 的病因

8、和病理改变自 1845 年 Budd 首先描述了肝静脉的血栓形成,Chiari 于 1899 年报道了肝静脉闭塞及其临床表现后,确立了 BCS 至今已 100 多年。BCS 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具有一定地域性。IVC 型在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中国及南非等多见1 ,多由 IVC 膜性阻塞所致,病因明确。在我国以黄淮河流域农村患者多见4 。临床上以青壮年患者多见,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发病大多缓慢,偶有急性发作者5 。患者自觉腹胀、腹痛、恶心、食欲不振、乏力等,可伴双下肢肿胀,并有静脉曲张,检查可发现肝脾肿大,腹水,偶有轻度黄疸。侧胸腹壁甚至腰背部可见纵行扩张静脉,有时可见精索静脉曲张及阴囊水肿,小腿

9、色素沉着及溃疡。3.2 BCS 的介入治疗长期以来,BCS 在临床治疗上一直缺乏安全有效的方法。内科治疗如利尿、抗凝、溶栓等方法,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国外 Ahn 报道 BCS 经内科治疗后,2 a 生存率仅为50%。而传统的外科治疗,如右心房手指破膜术、各种转流术等,损伤大,并发症多,术后死亡率高(20%40%),复发率高而在应用中受到限制。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兴起,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被广泛应用于 BCS 介入治疗中,而且取得了近期满意的效果,但是中远期疗效并不十分满意,尚有 30%50%左右的患者可6出现再狭窄或再闭塞。随着血管内支架的问世,为 BCS 的介入治疗进一步实施

10、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由于 IVC 型 BCS 病的发展演变过程不同,介入治疗的方法也不同。单纯薄膜性狭窄,特别是年轻患者,可单纯行 PTA,疗效满意。膜性闭塞者,须行 IVC 开通术,本组病例膜性闭塞段均小于 2 cm,未用穿刺针,均用导丝硬头经右股静脉入路破膜穿刺成功(见图 1图 3)。膜性闭塞伴腔内血栓形成及节段性闭塞,其病变段可有潜在腔隙,最好用超滑导丝探寻到膜孔及潜在腔隙,尽量避免在闭塞段中重新开通道,本组 4 例通过导丝探寻到膜孔开通。介入手术中是否经导管内溶栓,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IVC 内血栓形成是一个既明确又含糊的概念,血栓形成后存在着自然的演变过程,即血栓形成一血栓软化血栓机

11、化,血栓机化从血栓形成的第 1 天起就已经开始,第 3 天、第 4 天起血栓就能因此比较牢固地附着于血管壁,血栓机化后一般不再延伸,脱落的情况并不多见。笔者认为,介入操作规范、轻柔、时间短,特别是 IVC开通后马上置入支架者,可不必溶栓。总之,对 BCS 的介入治疗,特别是 IVC 型 BCS 的介入治疗,不少学者都有成功的经验,相信随着更多病例的积累,介入治疗必将会成为 BCS 的首选方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参考文献:1徐克,祖茂蘅,苏洪英等. 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技术7操作规范初步方案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2,11(4):314316.2Ruh J,Malago M,Busch Y,et

12、al.Management of BuddChiari syndromeJ.Dig Dis Sci, 2005,50(3):540546.3徐克,邹英华,欧阳墉. 管腔内支架治疗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64373.4Karadag O,Akinci D,Aksoy DY,et al.Acute BuddChiari syndrome resulting from a pyogenic liver abscessJ.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5,52(65):15541556.5王建华,王小林,颜志平. 腹部介入治疗学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771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