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0373929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以“学”为中心的导问式教学模式初探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陆续在全国实行,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所进行的前所未有的改革,其意义是非同寻常。 这次改革不再像过去那样在维持旧课程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单纯 改革课堂教学,而是采取先破后立的战略,即先打破旧的课程体系,然后依托新的 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国家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扫清了道路。作为历史课程实施主渠道的历史课堂教学,也必 须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改 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走好教改之路,关键在于教师。作为历史教师,

2、笔者在此不揣浅陋,以自身的教学实践摸索了以“学” 为中心的导问式教学模式 。这种以“学” 为中心的导问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学和探究,完成目标教学和知识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活动程序。 1.以“学”为中心的导问式教学模式特点 本模式 “导问” 在前,学在后,以学为主,学问结合。 “导问”是指将学习要求和方法以问题方式引导或指导给学生,“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学和探究,“教”是指教师的讲解。并且“学”、“问”相辅相成的,共同递进。这不仅将因材施教和精讲精练原则落到实处,也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的节奏更加分明更富操作性。 在教学方式上有提示型、讨论型、探索型、教师 与学生协

3、作学习。体现出学生学习行为及其主要特征:学生在教师的“导问” 下自由探索出奇制 胜,学习的主创性得以发挥,既知道问为什么,又敢于 问为什么,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促进素质教育。 在教学中通常以“预习”、“自学” 、“引导深化”、“小结” 等,作为教学的主要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给学生的自主发展以更广阔的空间和参与机会,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认知心理需要,有效地调动和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在教学手段中体现现代教学,以计算机为中心,多媒体和网络化教学。不 仅能给学生的神经系统以新的“刺激” ,造成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而且能使教学信息的传输更具“工艺化”。顺应了时代“计算机与各学科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的教改大 趋势。 在教学任务中以知识结构教学为重点,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探究、深化知识结构为主体,教学目标分步达成, 这种教学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从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内容实施方面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2.导问式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与要求 2.1 导入新课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应当做到引人入胜,一锤定音,要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的放矢。在 这一过程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教学目标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 师要紧扣教材内容设置悬念,使学生处于

5、“ 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 的“愤悱”境界,由 悬念而产生疑问,它能使学生的学习意识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并产生刨根究底的热情和期望心理,促使学生“要问、要学 ”。一般 应以新旧知识 的串联和新课的教学目标等为内容,展开提问。但目标要体现教学大纲关于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的原 则要求,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其形式要明确、简练 ,使学生一看便知,一听就明。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先 说一段引言:“19 世纪后半期,在东方的海面上,曾经有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大的钢铁舰队” 然后借用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序幕的画面:一只小纸船,在海边飘泊,一阵阵海浪打来,小 纸船摇摇摇欲覆;

6、海浪打在沙滩上,激起点点泡沫,瞬间泡沫就破灭了、消失了。此情此景,使学生在小纸船和铁甲战舰之间, 进而在沙滩上的泡沫和洋务派的强国梦之间展开联想,进一步探究此间因果的问题随即产生:北洋水师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大贩钢铁舰队,可为什么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却是一只摇摇欲覆的小纸船和转瞬即逝的泡沫呢?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学和思的状态。 2.2 学习新课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心,应充分体现出“ 教为主导,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做到知识、能力和思想的有机结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骤: 2.2.1 提出目标 指导自学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提取历史信息(包括发现、采集、优选的历史材料)、分析(包括:分类、综合、

7、 查错、 评价)与加工(包括:整理、组织与总结)以适当“导问”式展示给学生,并进行简要的分析讲解。内容的设计要有启发性、指导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的“ 心理移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充分发挥其个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自学要求、具体内容和方法:包括时限、阅读理解、解决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学生自学时,教师则巡视辅导,一方面检查学生督促学生自学,另一方面及 时帮助解决学生的学习障碍,梳理和归纳学生的反馈信息,为下一步的教学实施作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教 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或论证,也可

8、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分头去搜集信息。然后由学生将讨论成果或答案自行总结。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与教师、同伴的平等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比如:在讲授“战国封建制度的确立”一目,教师把春秋列国形势与战国形势两幅教学图用多媒体显现,请学生在图上分析比较两幅图的变化。教师依据事先设计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快速作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有什么不同? 在北方出现长城说明了什么? 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新兴城市?有何特点? 兴修的水利工程在什么位置? 从上述变化中你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从看到想到答,不仅从直接信息中掌握了知识,也使思维的速度得到锻炼

9、。 2.2.2 质疑释疑 教师根据学生自学完成的情况和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以完成理解基础上的认识目标。其中重点应该是教材中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到位的历史现象、 历史线索和历史结论、 评 价。 质疑释疑应具有双向性,质疑可以是教师问学生或学生问教师。正如美国布鲁巴克的说法是精辟的:“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 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释疑,既包括学生 释疑,也包括教师导学和讲解。教 师要善于将学生在自学中的疑惑点、教材重点难点设计成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正确地观察、思考,将知识 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如:在“ 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一目中,学生在自学中提出

10、的问题通常是“南北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分别是什么?” 、“生产 力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这些问题比较直接、简单。教师则可以进一步质疑: 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 栏式建筑各有什么优点?如果把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交换一下行吗?为什么?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与他们生活区域的气候和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把问题又交给学生,并指导学生重点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讨论。在学生掌握了具体的知识内容后,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问题便产生:“南北农

11、耕文化为什么具有的不同特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 它对于这一阶 段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也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体现了一定的水平,达到了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最后教师总结提问: 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是“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认为这句话对吗?说明你的理由。学习了这一课,你觉得人类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探索, 问题的设计上引导学生从知识向理解向运用的层次发展。师生合作,一起探究,思 维顿时活跃起来。体现了“学” 与“导问”的有机结合。 2.2.3 引导探究 思维深化。 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历史规律和历史本质蕴含于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之中,教师要善

12、于将这些内容设计成综合性教学问题,用启发式教学,以提示思路和方法为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将 对历史的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揭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以达到从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如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明确向学生提出问题:当时中国面临经济、政治、 军事、外交四大问题,确如教材上所说是“危机四伏”。如你处于当时,你将提出什么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扭转国家的命运呢?第二步,进入讨论、设计方案阶段。几分钟后,学生大多能设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说出其根据,预测其可能导致的结果。第三步,重新回到课本 ,教师问:历史当事人林 则徐、魏源、琦善等,他们各自提出计划实行的方案是什么?学生一一作答

13、。第四步,教师进一步问:把你的方案与当事人事实上选择的方案对比,何者为优?为什么历史当事人作出这种选择?从中能引出什么经验或教训?如何评价?上述置疑,难度呈梯度增加,这就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使学生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化、活化了思维,有助于把握知 识点的相互联系,促 进系统的历史知识网络的形成,从而为发展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乃至于创造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2.4 归纳小结 这是教师和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小结的方法和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其内容应该突出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的历史线索,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可以由学生自行完成,也可以

14、师生共同完成。 2.3 布置作业 既包括本节课的知识点巩固性练习,也指新课的预习和研究性课题学习任务的准备。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将预习的目标具体化、明确化,以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目的。如“中日甲午战争”一课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先设计学习任务。总任务是:探讨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程、 结局和 对中日两国的影响。又按教材设计几个子任务:“ 中日甲午 战争与洋务运动” 、“马关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同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要求学生按小组 尽可能利用互联网到有关的网站查找、搜集相关资料,并就其中某个方面的研究专题,收集信息、 组织材料,然后递交学习纪要。 3.一点体会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以“学”为中心导问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较轻松地 记忆并理解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 立足现实,反观过去,展望末来” 的历史意识,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最佳结合。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学 习,学会在思考中学,在合作中学,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学会求知、合作、思考和做人,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功能。当然,这一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若能与其他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效果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