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f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0373000 上传时间:2017-11-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f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数学f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数学f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数学f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数学f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f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f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第四章 一元一次方程课标要求:(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会解一元一次方程;(3)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课时 1 从问题到方程(1)一、教材分析: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用方程描述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2.重、难点:理解题意,寻求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二、教材处理:1

2、.情景创设:(1)天平称球(或硬币、铅笔等) ,见课本 P114.(2)排球联赛,某队胜多少场?见课本 P114.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较多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用天平演示实验后,学生思考问题一: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问题二: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借助方程能否解,怎样解?对排球队胜多少场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一:猜一猜,该队胜了多少场?问题二: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尝试法;枚举法;列方程等)问题三:设该队胜了 x 场,能用方程来解吗?如何解?从而揭示课题从问题到方程.3.数学运用:例 1(补):见教师教学参考资料“某校七

3、年级共有 216 名师生参加某次活动,用一辆面包车和若干辆客车接送,已知这一辆面包车只能坐 16 人,还需用多少辆40 座的客车?” 学生思考一:设用 x 辆 40 座的客车,则客车能接送多少人?学生思考二:列方程,等量关系是什么?师提供正确的解题格式“设还需用 x 辆 40 座的客车.根据题意,得40x+16=216”.变式训练一:用四辆轿车和若干辆客车接送,已知一辆轿车只能坐 4 人,还需用多少辆 40 座的客车?变式训练二:用轿车和客车共 9 辆车接送,已知一辆轿车只能坐 4 人,还需用多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少辆轿车和多少辆 40 座的客车?思维拓展见课本 P115 试一试;也可补

4、充题,见教师教学参考资料习题处理,见课本 P115 练一练 1,2,3.学生说清每小题的等量关系式,而后师小结.建议补充一些能借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形积问题、商品销售问题等,介绍一些名词,为后面的学习作一铺垫,但一定要控制难度.4.回顾反思:(1)本课只是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是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模型的重要意义,建立方程思想.为第 3 单元作铺垫,对本章知识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2)教学时,要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上下工夫.课时 2 从问题到方程(2)一、教材分析: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

5、对具体实际生活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人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领会方程与现实生活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2.重、难点:分析问题,探寻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二、教材处理:1.情景创设:(1)列车提速问题,见课本 P115.生活背景:从 1997 年到 2004 年,我国共进行了 5 次列车提速.(2)见教师教学参考资料手机通讯话费付费方式2.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结合问题情景,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题中涉及哪些

6、量?这些量之间的关系如何?你能找出表示问题意义的相等关系吗?用方程怎样表达?方法一:用直接未知数.设甲、乙两城市间的路程为 x km,相等关系:提速前的运行时间提速后的运行时间=缩短时间.方法二:用间接未知数.设提速前列车从甲地到乙地的运行时间为 x 小时,相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等关系:提速前的运行速度运行时间=提速后的运行速度运行时间,即80x=100(x3 ).建议只让学生多一些方法,但不要讲的太多.3.数学运用:例 1(补):某班学生 39 人到公园划船,共租用 9 艘船,每艘大船可坐 5 人,每艘小船可坐 3 人,每艘船都坐满.问:大船、小船各租了多少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和

7、探索,然后交流.而后概括从实际问题到方程一般要经历的过程:找出表示问题意义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通常用 x、y 等) ,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题中相关的量,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思维拓展见课本 P116 试一试,P 116 练一练 1.习题见课本 P117 及教师教学参考资料等.最后,学生观察所列方程的特点,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再举出几个类似的方程.建议结合导学与评价,补充练习.4.回顾反思:(1)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再从数学问题到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弄清题意,恰当地巧设未知数,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2)设元设得巧,方程列得妙;设元设得好,方程列的得快.一般问什么则设什么,有时设未

8、知的另一个量来求也较方便.(3)解题时,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要深刻理解题意,把握题中隐含条件及内在联系(如题中等量关系语句、量与量之间的关系).(4)学有余力的同学鼓励其解方程(小学根据逆运算原理) ,对一般同学不作要求.课时 3 解一元一次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质)一、教材分析: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概念,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值代入计算的过程,领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求方程的解就是将方程变形为 x=a 的形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检验的重要性,养成检验反思的好习惯.2.重、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

9、方程的异同;归纳等式的性质;利用性质解方程.二、教材处理: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1.情景创设:(1)见课本 P118“如何解 2 x1=5”.通过填表尝试,即采用枚举这一合情推理的方法找出满足方程的未知数的值,得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2)见华东师大版七(下)P 4 由用天平测物,联想到等式的几种变形.探索得出:如果我们在两边盘内同时添上(或取下)相同质量的物体,可以看到天平依然平衡,得 x 2=5x =52,3x=2x23x 2x=2;如果我们将两边盘内物体的质量同时扩大到原来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也会看到天平依然平衡,得 2x=6 x =62.学生归纳等式的性

10、质.2.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出示问题情景(1)后,学生考虑:怎样求方程中的未知数的值?分别将1、2、3、4、5 代入方程,哪一个值能使方程成立?学生做课本 P118 试一试,教师讲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引入问题情景(2)后,鼓励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想法,相互交流、补充,逐步引导启发学生归纳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的性质 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零) ,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的性质比较抽象,教学时不必在理论上作过多的展开,重在问题情景探索的过程,可多举例讨论.3.数学运用:处理完问题情景(1) (2) ,

11、学生阅读课本 P118119,进一步熟悉学习内容,思考: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异同?(方程的解是使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解方程是求方程解的过程,是一个等价变形过程,而求方程的解就是将方程变形为 x=a 的形式).出示例 1 解下列方程:(1)x5=2;(2)2x=4.引导学生自己尝试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说清楚每一步的依据,交流解题方法.教师提供正确的解题格式.强调检验方法及检验的必要性.习题训练:(1)以下变形是否正确?(2)说明变形的依据?(3)解方程,如课本 P120 练一练 1,教师教学参考资料例题等.思维拓展:(1)求作一个方程,使它的解为1;(2)简单应用题如课本P120 练一

12、练 2.4.回顾反思:(1)小学阶段利用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方法解方程,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时鼓励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来求,但不强求.(2)解方程后,虽不要书面检验,但要求学生培养检验反思的好习惯.(3)注意等式的性质中的“都”和“同”:“都”表示两边均要变形, “同”表示两边要作一样的变形.(4)简单介绍等式的另两条性质:对称性与传递性.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课时 4 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一、教材分析: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会应用移项、合并同类项法则解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感知、归纳移项法则,进一步探索方程的解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认识解方程的

13、基本变形,感悟解方程过程中的转化思想.2.重、难点:移项法则的归纳与应用.二、教材处理:1.情景创设:开门见山,专题训练.解方程(写出解答过程中的第一步):(1)x2=7 ;(2)32x=1x ;(3)x3=2 ;(4)2x3=1 ;(5)2x9=5;(6)34x=12x .2.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结合上面问题与课本 P120 例 2,P 121 例 3,让学生尝试解答,讨论辨析,观察方程的变形,并叙述这种变形规律,得出移项法则.3.数学运用:课本 P120 例 2,P 121 例 3 的教学处理:先让学生自主探求,师发问:解方程4x15=9 时,能否直接把等式左边的15 改变符号移

14、到等式右边?方程 4x15=9与 4x=915 的差别在哪儿?解方程 2x=5 x21 时,能否直接把等式右边的 5 x 改变符号移到等式左边?为什么?指导学生在例 2、例 3 解方程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结合两例课本云图说明及卡通人的介绍,引出这种方程的变形是移项.学生自主总结出移项法则移项要变号. 牢记:从等式左边移到等式右边的项要变号;从等式右边移到等式左边的项也要变号.“叛变”了嘛!建议补充什么是多项式的项,未知项,常数项?用移项法解方程须注意:(1)目标明确,解方程目标是把方程变形为 x=a 的形式;(2)移项时,要移谁,移到哪?(3)怎样移项?方法一是利用加、减法互逆运算这一关系;方法

15、二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方法三是移项法则.用课本 P121 例 4 来进一步熟悉移项法则在解方程中的运用.注意解题步骤的规范化.习题训练:(1)以下移项变形是否正确?(2)解方程,如课本 P122 练一练1,2 等.思维拓展,解简单的应用题,如课本 P122 练一练 3 或补充一些题.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4.回顾反思:(1)学生从利用逆运算解方程到用移项法则解方程要有个过程,不宜操之过急.在移项时,学生常犯的错误是忘记变号,这主要是学生不熟悉移项法则,要对照等式的性质逐渐来理解.(2)解例题时要不拘泥于课本上的解法,追求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另外,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和检验的必要性.(3)合并同

16、类项法则学生可能已淡忘,适时进行整式的加减法的专项训练.教训:不要求学生“x2x =( 12)x =1x=x”谨小慎微,步子小了,也会拌自己的脚.(4)以练促讲,以练代讲.当堂检测,即时反馈.课时 5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一、教材分析: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会应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 1 的方法解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用去括号的方法解方程的过程,进一步熟悉方程的变形,弄清楚每步变形的依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2.重、难点:去括号法则在解方程中的熟练应用.二、教材处理:1.情景创设:(1)小明说:“我姐姐今年的年龄是我去年的年龄的 2 倍少 6, ”已知姐姐今年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