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编)病毒的繁殖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6MB
约12页
文档ID:19506199
(新编)病毒的繁殖_第1页
1/12

4 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assembly)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replication)病毒的繁殖方式相似,以原核生物病毒——噬菌体为例一)原核生物的病毒——噬菌体的繁殖1.噬菌体的繁殖过程病毒不存在个体的生长过程,只有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与装配 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 5 个阶段,即 :①吸附 ②侵入 ③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 ④成熟(装配) ⑤裂解(释放)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称为裂解性周期(lytic cycle)或增殖性周期(productive cycle) 现以 E. coli 的 T 偶数噬菌体为代表加以介绍: (1)吸附(adsorption) 病毒吸附蛋白:病毒吸附蛋白是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细胞受体并与之结合的毒粒表面的结构蛋白分子,亦称做反受体(antireceptor) 细胞受体:病毒的细胞受体亦称病毒受体,系指能被病毒吸附蛋白特异性地识别,并与之结合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启动感染发生的细胞表面组分现在已知病毒受体是细胞的功能性物质,为细胞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而非病毒专一性的成份。

Eg. 单纯疱疹病毒的受体是硫酸乙酰肝素,狂犬病毒(Rabies virus)的受体是细胞表面的乙酰胆碱受体 吸附于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 吸附于大肠杆菌性毛上的噬菌体:吸附作用受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 ① 噬菌体的数量 由于每一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有限,因此所能吸附噬菌体的数目也有一个限量每一敏感细胞所能吸附的相应噬菌体的数量,就称感染复数(m.o.i,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②阳离子 Ca2+、Mg 2+和 Ba2 等阳离子对吸附有促进作用; Al3+、Fe 3+和 Cr3+等阳离子则可引起失活 ② 辅助因子生物素可促进产谷氨酸细菌噬菌体的吸附作用 ③ pH 值 在中性时有利于吸附,在 pH<5 和 pH>10 时不易吸附 ⑤温度在生长最适温度范围内最有利于吸附利用某些理化因子对吸附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在发酵工业中对防止噬菌体的污染有一定的意义2)侵入(penetration) 侵入又称病毒内化,它是一个病毒吸附后几乎立即发生,依赖于能量不同的病毒-宿主系统的病毒侵入机制不同T4 通过尾丝吸附于宿主 E.coli 表面吸附后,由于基板受到构象上的刺激,中央孔开口,释放溶菌酶并水解部分细胞壁,接着尾鞘蛋白收缩,把尾管插入宿主细胞中。

有尾噬菌体:注射方式将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胞: 通过尾部刺突固着于细胞; 尾部的酶水解细胞壁的肽聚糖,是细胞壁产生小孔;尾鞘收缩,核酸通过中空的尾管压入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胞外; (3)增殖(replication)(4)成熟(maturation)新合成的毒粒结构组分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称做病毒的装配,亦称成熟(maturation) T 偶数噬菌体的装配过程: T4 噬菌体的装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自我装配的过程,包括 4 个完全独立的亚装配途径:头部的装配;无尾丝的尾部装配; 尾部与头部自发结合;单独装配的尾丝与前已装配好的颗粒相连 (5)释放 大量噬菌体吸附于同一宿主细胞表面并释放众多的溶菌酶,最终因外在的原因而导致细胞破裂的现象称之为自外裂解(Lysis from without)自外裂解是不能产生子代噬菌体的裂解方式平均每一个宿主细胞裂解后所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数称作裂解量(burst size)丝状噬菌体(如 M13 或 fd)不杀死细胞,子代毒粒以分泌方式不断从受染细胞中释放,并同时完成毒粒的组装 从吸附到释放全过程: T4 噬菌体的生命旅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这是因为它们被细菌病毒杀死了,这种现象也称为“溶菌”现象。

病毒的生活史: 严格细胞内寄生物,只能在活细胞内繁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